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灵修书籍 > 转化生命的友谊

第十二章 上帝朋友的祷告(上)




作者:侯士庭    主播:雪鸽 


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


《转化生命的友谊》第十二章


 
颠覆你对 祷告 的认知

 
“祷告涉及神学与伦理两方面,需要思想,也需要行动。”侯士庭如是说。祷告不在乎争取表现,而在乎培养与上帝的关系,因为“上帝就是友谊”。我们若误解了祷告的目的,就无法坚持祷告。侯士庭深入探索了祷告的方式,揭示出祷告改变生命的大能。
在侯士庭博士的教导和生活中,他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深化人们对于属天友谊的认识。
---- 加拿大维真神学院:巴刻(J.I. Packer)
本书的焦点在于探讨祷告转化生命的能力,在这个极端讲求“行动主义”的年代,人人都需要花时间来吸取这个重要的讯息。
---- 美国大卫•柯亨(David Cohen)
本书适合祷告有障碍或者不明白祷告真义的基督徒。
----报佳音强烈推荐
第四部上帝子民的祷告

第12章 上帝朋友的祷告


圣徒的生活除了要实践出福音的实际外,还有什么呢?圣经与圣徒生活的分别,就如乐谱上的音符与照着乐谱唱 的歌声。

——弗朗西斯•沙雷氏(Francis de Sales)

祷告是生命的表现……祷告发自人的内心,人内心的状况决定了祷告的质量……我们每逢想到祷告(在任何阶段,实际地祷告才是最重要的)时,都应该在祷告背后的生 活上多花十倍心思,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

——E.赫曼夫人(Mrs. E. Herman)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使用两个很不同的房间。一个是地下室的书房,密不透风,但是四壁的书架上放满了我喜爱的书,生动地提醒我“圣徒相通”的真理,我也借此得与古代圣贤神交,他们与上帝灵交的心得,是我所珍爱的,帮助我的生命得以改变。另一个房间在楼上,房间的大窗户可以让我观看整个温哥华市景,更可以远眺太平洋岸边的群山。
我们的人生也像这两种情况吧。假如我们的生活是混乱、孤单、绝望的,就像在地下室里,我们内在的景况使我们感到惊恐,似被囚的人。然而,我们却可以借着思想上帝来扩充内心的天地,与上帝密交,也与他的朋友结伴同游。另外,在楼上的环境,则意味我们在人面前的生活,要面对着多种关系和活动。
祷告就是在这两个层面进行的: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交。生命的均衡发展,在乎如何与上帝独处来丰富我们的朋友关系,如何善用群体生活来加深我们与上帝独处的经历。二十世纪作家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曾指出, 不在群体中生活,就过不了独处的生活;而一个不独处的人,也无法经历真实的群体生活。这也就是许多不祷告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是那么肤浅的原因。另外,一些貌似敬虔的人在他们的信仰上过于个人化,同样也是令人怀疑的。
两间房的引喻可以再延伸。楼上的房间让我们看见连接加拿大与太平洋地区的繁忙海港温哥华:一堆堆小丘似的硫磺,是釆自于阿尔伯塔(Alberta)古老的湖底;运输带上满载的谷物是从草原地区(Prairies)来的;船上卸下的鲑鱼是沿岸地区来的。温哥华(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都需要这些丰富的资源和活动。另外,楼下的书房蕴藏着书本丰富的资源,其中的思想睿见不但使我获益,更可以与人 分享。
祷告足可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资源。

祷告与圣徒相通


圣经中广阔无边的祷告天地,我们已经稍微涉猎了。对祷告生活的资源而言,圣经是既深且广的。我们现在要来考究上帝百姓在不同传统中对祷告的探索,以达集思广 益之效。这些传统的心路历程,大胆程度各异,却都能够使我们的祷告生活更为丰富。

我们在上一章看见保罗的祷告,是要我们“与众圣徒” 一同在祷告上作一次探索。我们如果单单集中在自己身 上,很可能会被过度的内省误导,甚至危害自己的灵命;我们需要与上帝的百姓同行,不论过去或现在,从他们的经历中学习宝贵功课。

另一方面,有一些传统过度推崇圣徒,使我们被迷信遮掩,无法正确地欣赏他们。因着对圣徒们的崇敬,向他们而不向上帝祷告,已造成一般基督徒心里的混乱。上帝既是我们的父,耶稣是中保,圣灵也在我们无法表达的时候,替我们祷告;既是这样,我们又何需依赖圣徒为我们祷告呢? 这风气是怎么兴起的?

教会初期的前几个世纪,十分重视殉道的光荣,殉道是爱主、忠心为主的最高表现。殉道者最初受到人的崇敬,但渐渐就有人向他们祈求,甚至相信他们会在上帝面前为我们代求。

在这种思想意识崛起时,早已有人提出异议,遗憾的是,位高权重的教会领袖把他们压了下去。约翰•屈梭多 模、安波罗修(Ambrose).奥古斯丁等,都支持信徒有权在圣徒墓前祷告和对他们的遗物致敬。安波罗修等神学家们试图调和这些行为,他们始终认为我们向上帝祷告时,只有耶稣是配居中保位置:

他是我们的口,我们藉着他与父讲话;他是我们的眼, 我们藉着他看见天父;他是我们的右手,我们藉着他将自己献给天父;没有他的代求,我们或众圣徒,都不能与父有任何交往。

后来,马丁 •路德在1523年反对崇拜圣徒的论据,正是引用安波罗修这句话。另一位改教者加尔文也质疑圣徒 为活人代求的能力:

他们不会舍下安息,再受世事烦扰的;我们不该因他们是圣徒,就不断呼唤着他们!

假如纪念圣徒有任何价值的话,我们应该集中在他们的榜样上,而不是向他们祷告或要他们为我们祷告。十七 世纪诺里奇的主教霍尔(Bishop Hall of Norwich),相当中肯地表达了当今很多教会的心声:

福哉,天上众圣,我们当尽所能思念你们,我们用颂歌重述你们的美德,颂扬你们的胜利。我们赞美上帝,使你们蒙福得免世上的困苦,在蒙福的不朽之地安居。我们效法你们圣洁的榜样,但我们不敢为你们建筑殿堂,也不敢向你们献上你们不愿接受的祭或祷告。我们也不敢将你们所认为只有你们的创造者与救赎主所配的归与你们。

神学家若曾为了支持向圣徒祷告的迷信而费尽唇舌, 现代文化则对过去抱持不屑一顾的态度,致使这个习惯崩溃了。现代生活以健忘见称,甚少历史感。基督教信仰不能对历史掉以轻心,因为它的意义全在乎历史上的事件:耶稣的生、死、复活,是一连串的历史事实。

当我们观看上帝在整个历史中的行事时,这些过去的基督徒就使我们与上帝的目的联结起来了。可是,我们若失掉历史感,无疑是将人类存在的重要部分切割了,如此一来,我们也将自己与上帝的作为分离了。

圣徒相通涉及两种现实:一是祷告离不开适当的生活,这可以从历代信徒的生活方式看出。祷告是人在上帝面前将自己的生活表露出来,祷告是求上帝转化我们的生命,一个不求改变生命的敬拜并非真敬拜。今日敬拜之所以陷 入低潮,正因许多人不愿意正视自己的态度和行动,也不寻求彻底的改革。

其二,祷告离不开“与上帝为友”这个承先启后的传统。我们从圣徒身上看见崇高的信心与委身,使我们可以不受自己的文化偏见和盲点所限,从而更加意识到自己时代的有限。我们也能学习摒除在祷告上自满的态度,不受现代人的毛病所累,幵始认真面对祷告。

未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根本不晓得可以向上帝坦白到何种程度;未读阿维拉的特蕾莎的著作,不懂得在祷告中如何培养对基督的热情;未读中世纪神秘主义者的灵修作品,我们对于默观生活(the life of contemplation)的深度就会懵然不知。

倘若我们对上帝的情感经验没有历史的意识和对圣经的了解,我们可能受情感诱导以致远离真理。唯有借着已转化的生命,以及对真理和历史的认识,才可以稳步前进。凭这两盏明灯的引导,我们无须惧怕前面的历险路程:越来越深的祷告生活。

当我们与圣徒相通之际,还有第三方面要注意,就是认识普天下的教会。除了往后看历史传统,我们还要看得广,要博览现代教会的不同传统。

这样,我们就开始体会到祷告的经验,远比过去所学得的态度更加丰富。我们也将会遇到挑战,以致改变我们对祷吿的了解,改变我们在上帝面前的生活。人们之间的友谊是不能僵化的,我们与上帝在祷告上的关系也一样,不能容它变成一串不变的习惯。活泼的信仰是随着我们与上帝 的关系发展而增长变化的。



活在所有祷告的范围里


有好几种祷告传统,分别成为教会历史中不同时代的标记。这些传统(或称“敬拜方式”)今日仍在,构成不同基督徒团体对上帝活泼的经历。不同的祷告范围,可以在个人的成长中开阔我们。这些传统可以用下列图示总结。

如图所示,我们是以心智和情感来到上帝面前。有时候“思想”多一些反应,有时候“情感”多一些。我们也可以借着读经或者其他标记,唤起我们对上帝的专注留心。我们说“专注留心因为当上帝隐没时,我们需被提醒使我们想起他至少在心智上,我们知道他时刻和我们同在。
我们也经验到上帝是深不可测的,正如摩西在山上看见密云将上帝隐藏起来一样。在上帝伟大的奥秘面前,我们只有敬畏惊叹。然而,有时候在这样的情形下,反而最能体会上帝的同在是何等亲密。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将图四分,表达四种祷告。
首先是言词上的祷告(verbal prayer),我们的头脑此时是最活跃的,我们用语言的符号表示自己在上帝面前“专注留心”,改革宗传统最习惯这种祷告。默想式祷告(meditative prayer)较少言词,所以涉及感受较理智为多;然而,和言词的祷告相同的是,二者都在“专注留心"或是描述式的层面上去欢庆上帝的同在。

可是,有时候言语和思想似乎是没有必要,甚至是一种干扰。因为我们自觉与上帝非常亲密,无声胜有声,心心相印,有如一对恋人静握双手的情景。此刻若被问:“你们说 了些什么话? ”“你们做了些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没有? ”是相当多余的。在默观祷告(contemplative prayer)中,上帝的同在包围了整颗心,这经验不是笔墨所能表达的,因为这不是祷告者主动求取或制造出来的,乃是上帝的恩赐。
这种对上帝的同在的深刻体会,这样的“察觉",无须言语,神秘主义者称它为“安静祷告”。默观祷告可以引发“狂喜出神"(ecstasy)的经历,这些经验自然驱使我们更加动脑筋,寻求上帝的灵在我们里面做工的意义。
第二图显示我们自己如何体验这四样祷告的其中一样或数样。言词的祷告是今日最常见的,这可能是起于今曰注重唯理的文化。自从改教运动以来,这已成为教会的特征。不过在中世纪,特别是修道院的生活,默想祷告是最常见的现象。
十四世纪可说是默观祷告的高峰。狂喜出神的祷告 (ecstatic prayer)虽然是较为短促、瞬间的经历,但某种传统(特别是今日的灵恩运动)相当注重它。


言词的祷告


关于言词的祷告,圣经中有丰富的例子。很多旧约人物的祷告都是长篇大幅,《诗篇》也记载了各式各样向上帝而发的祷告。新约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特别是保罗书信,如我们在本书前一章所见。因此,历代基督徒都秉承了目 词祷告的传统。
福音书中瞎子巴底买的故事,给东正教带来了一个历久不衰的传统。巴底买向耶稣呼求说:

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可10:47)

这句话后来演变为东正教的“耶稣祷文”:

主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求你可怜我这个罪人。

圣公会的祷告方式受到《公祷书》的影响。它是1549 年英国改教运动的产物,原本是用来教导平民如何依循改教后的方式祷告和敬拜。这传统所注重的,是在集体的祷告中认罪,同时也向上帝献上赞美。
乔治・赫伯特的圣诗《荣耀之王,平安之王》,就抓紧了 这两个重点。

我的罪孽控诉我,你却为我昭雪。

唯有你在他们反驳时,仍然垂听我呼求。

七日(不是七日中的一日)我都要赞美你。

在我心,虽非在天庭,我要高举你。

你的心肠柔软,你的双眼盈泪,你为我发慈悲。

当公义使我战栗时,你为我提出异议。

如此拙劣的记述,实在太渺小,

因为永恒的岁月也不够用来颂赞你。

兰斯洛特•安德鲁斯(Lancelot Andrewes)在十七世纪的认罪感恩传统中,是伟大的教师之一。他指出,祷告并非只是将自己的需要带到上帝面前,乃是我们奉命要去祷告。
因此,当基督吩咐我们祷告时,他没有任凭我们选择与否,他要求我们遵行。祷告并非叫我们所需用的可以得到 供应(当有需要时,我们会很自动地祷告)……祷告乃是对上帝的服侍,亚拿在圣殿中以祈祷侍奉上帝,使徒们也是这样侍奉主。
作基督徒就是作一个祷告的人。我们应当留心自己在祷告中讲些什么话,以及如何讲出来。十七世纪的英国曾有一场大争议,在于支持念诵祷告文,或是支持随心而发的祷告。在这场争论中,有人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公祷书》为教育水平低的人提供了优秀的祈祷教育,这是随心而发 的祷告所不能做到的。另外,集体用《公祷书》祷告的好处, 就是属上帝的群体能够将共同的需要一起带到上帝面前。
         加尔文指出,我们在公祷与私祷两方面都要平衡:
        我们要知道:那些拒绝在属上帝的圣会中祷告的人,不会晓得独自在隐秘处或在家中祷告。另一方面,一个疏于私祷的人,纵然风雨无阻地参加聚会,他所发出的祷告只是随风摇摆而已。因为,他重视人的看法过于重视上帝在暗中的鉴察。
          加尔文认为公祷乃是按着保罗所教导的,“凡事都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林前14:40)。他引主祷文为例,支持 用预先写好的祷文来祷告。

从他赐下祷文的良善里,我们大得安慰,因为知道我们用他的字眼来祈祷,准不会求些荒谬的、怪异的、无理的事 物。也就是说,其中没有任何一个祈求是他所不喜悦的。

主将主祷文賜给我们,是要启示我们关乎上帝的真理, 以及他如何回应我们的需求。我们向上帝的祷告,总无法超岀主祷文的范畴。
祷告是对上帝赤露敞开,展示自己的愚拙、智慧、错误与正确的态度。真实的祷告包括在上帝面前肃然起敬的心、真诚的祈求、骄傲的摒弃,并坚信上帝必垂听。预先写好的祷文可以训练我们从这些角度去认识祷告。这个训练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要确认:这个祷文乃是我自己向上帝献上的祷告,并不是人单单用口念诵的祷文而已。祷告是言语和思想兼备,并由心而发的。
马丁 •路德也相当注重祷告,他说祷告不是基督徒生活中可供选择的一项活动,祷告是基督徒的特权,也是主要的工作。女士们为了美丽,每天三次在梳妆台前费心打扮,基督徒也该每天有三次灵修:一次背使徒信经、一次背十诫、一次背主祷文,这三者会帮助我们享受与上帝正常的关系,又提醒我们要付诸实行。基本上,马丁 •路德认为祷告是对上帝信心的表达,是“用心攀爬到上帝面前”,借着认 罪、祈求、感恩,将自己献给上帝:

祷告因祈求而激烈,因恳求而迫切,因感谢而可喜可悦。刚强有力而又蒙悦纳的祷告,使所求的终能成就,终有所获。

自古以来,背诵主祷文是教会所重视的,迦太基主教居普良(Cyprian, 200 - 258)指出:主祷文“绝对没有遗漏任何与我们的祈求和祷吿有关的事情"。埃及的教会领袖兼作家俄利根比喻主祷文是供小孩子临摹的字帖,帮助他们学习书写,四世纪的尼撒的贵格利:.当我们在主祷文的真实景况里习练通达时,就能将一切虚荣的奢望、愚昧的要求清理干净,主祷文使我们的祷告循正轨而行,它的教育价道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凡准备受洗礼的人都要被教导这祷文。
有关教会怎样使用主持文的最早记录里,假定使徒每天三次念诵;一百年后,信徒还要在午夜操练背诵一次主祷文。当然这只是理想.自古以来,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有差距。信徒祷告不足是最常见的冋题,无怪乎贵格利在一次讲道中抱怨:

今日会众需要的不是怎样祷告的指引,而是叫他们明白祷告的必要性。

以上种种显示:言词的祷告在信徒生活占了中心位置,言词的祷告是围绕主祷文的教育价值而发展的。我们祷告的内容深受主祷文的影响,所以,我们的祷告需要先经过思想,也需要开口说出,即使是有感而发的祷告也一样。
不过,祷告并非全是言词,“言词的祷告”是不够有,真正的基督徒需要献上自己,过着祷告的生活。革利免是一位接近新约时代的早期的基督作家,他说道:

不是在指定的时刻、指定的殿宇内,也不是在某此节期、日子,而是在一生中、在任何地方,基督徒都为了生活的知识而处处表示感恩。我们用赞美去犁田,用歌唱颂赞去航海。

东正教会使用的“耶稣祷文”也是持同样道理,并非只是念诵字句而已。这个简短的祷告是需要思想的 要静静思量,直到祷文融入内心,整个人都沉浸其中。一位东正教会的主教泰阿藩(Theophan)对“耶稣祷文”有这样的评论:

要诀在乎用内心的理智侍立在上帝面前,并且继续无休止地侍立在他面前,不分昼夜,直到死时。

“侍立在上帝面前"意味着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是永恒的;“用内心"意味着我们在上帝面前是赤露敞开的;“用内心的理智”意思是思想与情感、头与心,在我们的祷告中不是互相为敌的;''无休止地侍立”表示连续不辍的关系。
保罗叫我们“不住地祷告"(帖前5:17)。东正教会对祷文的诠释是以之为生命的方向,而非在口头上诵读不停。所以,现在我们要进到第二种祷告:默想。



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

—希伯来书6:7





书籍朗读目录


▼点击以下标题逐集收听阅读: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序 言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一章 世途险恶 祷告沉寂(上)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一章 世途险恶 祷告沉寂(下)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二章  祷告的挣扎(上)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二章  祷告的挣扎(下)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三章  克服祷告的障碍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四章  祷告的开端(上)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四章  祷告的开端(下)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五章  遨游旧约(上)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五章  遨游旧约(下)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六章  活用圣经的祷告(上)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六章  活用圣经的祷告(下)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七章  转化生命的良友-圣灵(上)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七章  转化生命的良友-圣灵(下)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八章  与耶稣为友(上)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八章  与耶稣为友(下)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九章  父子情深(上)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九章  父子情深(下)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十章  与三一神为友(上)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十章  与三一神为友(中)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十章  与三一神为友(下)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十一章   保罗的祷告生活与友谊(上)

《转化生命的友谊》播读—第十一章   保罗的祷告生活与友谊(下)


奉 献 账 号


开户行:内蒙古银行呼和浩特新城南街支行
账户名:新城南街基督教堂
账号:0051 0120 1090 1615 19



新城南街基督教堂

奉献,请长按二维码

或将图片保存后使用微信

扫一扫识别,奉献!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