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张凤歧:以信用信息“破冰”融资难题
[ 智能网导读 ] 政策端的及时雨下出了暴风雨的气势,科技创新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遍地开花。 张凤歧,张凤歧,湖北,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风控,信用融资,货币政策

智能网金融12月1日讯,由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智能网战略支持的第四届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以“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变革与开放”为主题。会上,湖北省宜昌市副市长张凤歧表示:

造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的不匹配:

1、政策导向与金融资源的市场化分配机制不匹配。

2、政策传导落地的效率与经济迫切要求不匹配。

3、金融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4、贷款的期限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

5、传统的风控理念、风控的机制与信用融资的创新理念不匹配。

以下是张凤歧演讲正文内容: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受邀参加此次论坛,尤其是能够在金融不忘初心这个环节发言。结合湖北省宜昌市在金融落地的一线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开展的实践探索和一些思考和大家进行分享。

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困难和问题。2018年11月1日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之后,政策端的及时雨应该说下出了暴风雨的气势。科技创新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是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遍地开花。

宜昌市作为湖北省的副中心城市,有这么几个特点:

特点一:金融机构,有21家金融机构入驻宜昌,只有2家可设立分支机构的两家金融机构:浙商银行、恒丰银行还没有入驻。此外,我们的存贷规模和同等地州市比比较大,我们的存款3900亿,贷款是3500亿,在同等地州市是第一。

特点二:存贷比例,存量的存贷比是89%,增量的存贷比是132%,最高的时候今年是150%。

特点三:资产质量,我们的不良资产率是1.1%,在湖北省的地州市也是最优的。

特点四:融资渠道多元化,我们的社会融资总额5600亿,其中银行的表外融资1100亿,刚才有一位专家也说到融资的结构问题,银行的信贷资金是61%,表外的融资是20%,资本市场的直接的融资是17%,所以应该说在宜昌市一个地级市,一个省域的副中心城市,这样的经济分布结构和状况应该说是比较高质量的金融,助力了宜昌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宜昌市去年年底GDP突破4000亿,达到4100亿,GDP增速是7.7%,今年前三季度GDP的增速是8.1%,在全湖北省也是第一的。

但是,我们的民营企业是63500户,有贷款的民营企业是440000户,还有很多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都频频资金告急,频频在提出告贷无门的诉求,对政府部门要求很高。

造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原因很多,我们从实践中总结,主要是体现为五个方面的不匹配:

(一)政策导向与金融资源的市场化分配机制不匹配。前面各位专家都有提到,金融资产趋利性和高流动性导致金融的资产始终是向高回报领域流动的,比如说房地产、金融体系自身以及有一定信用背景的地方融资平台。

(二)政策传导落地的效率与经济迫切要求不匹配。

小微企业主通过媒体看见了很多中央的、地方的政策,刚才说像暴风雨一样的政策,但是自身的感受不明显,贷款依然很难,融资依然很难,一方面是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缓慢,信息层层的衰减等等方面。

另外也是存在导流,刚才说的趋利导流,向央企、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各种方式,把好的政策贷来的资金重新导流到央企、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和它的子公司等等,利好的政策。

(三)金融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要是金融的产品的功能同质化严重,各家银行的创新对外的宣传都是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功能、新产品,但是对实体经济来说基本上都是同质化的、相同的创新,都是放之全国皆可用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四)贷款期限的不匹配。

前面专家都提到了,贷款的期限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我们宜昌有一个制造业企业,一年期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占比是62%,但是它的应收账款的周期是3个月,他为此每到这个时间都要去过桥拆借,高息拆借资金,导致成本增加,同时银行的贷款风险也增加,短贷长用。信用体系的建设和普惠金融需要不匹配。数字科技、科技金融助力企业融资,但是在这个信用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这里面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一些掌握数据的部门和一些银行,他没有真正地发自内心的自我革新的数字共享的意识,没有转型的迫切的动力和诚意,所以会发生数据归集很难,尤其一些垂直管理的部门的数据,以各种理由设置障碍,不给你这些数据。这里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我知道很多的公司,包括前面有人介绍到,用了什么信息数据,给企业增信画像,我们也在用,但是我知道那个数据是有限的。

第二个方面表现是普惠金融的滞后性,普惠金融有两个特点:广覆盖,低成本。什么叫普惠金融?以为覆盖的客户多就是普惠金融,不是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覆盖的客户很大很大的,终端客户上亿上十亿,但是这个不是低成本,我们不认为它是普惠。

银行是实现了低成本,但是不是广覆盖。很多的线上产品只是线下的简单搬上线上,在资源挖掘上没有下功夫,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资源运用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企业信用不强、信用基础差,这是小微企业的共性特征。

(五)传统的风控理念、风控的机制与信用融资的创新理念不匹配。

这是大的趋势,国内国际数字创新、科技金融助力企业,这是大趋势,而且现在各种各样的创新,遍地开花,实际上风控的理念没变、风控机制没变、风控政策没变,我们国家层面和行业里面的政策机制没有改变,意识上没有改变。

所以针对无形资产、针对知识产权等等这些单独的质押融资,银行不敢认可;数据增信的资产、增信的条件,银行自己也不敢放心,只是冒着险。很多银行说我是一分钟申请,几秒钟放款,也没有抵押。实际上银行是用单一维度的数据给企业画像,冒险放款,这样导致它的受众面并不广,它的额度并不高,只是一种概念性的产品。这是一个核心。

在五个不匹配上聚焦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还有融资贵、融资慢,核心有企业端的问题,也有银行端的问题,前面各位专家都已经涉及到了,我不再说。但是我觉得,总而言之它的核心是银企的信息不对称,核心就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缺乏信用,通俗地说就是企业贷款缺信用,银行放款缺信息,银企对接缺通道,我们觉得最核心的是这样。

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和思考,刚才几位专家都有涉及:

建议一: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精准性需要提高。

暴风雨一样的政策频频出台,但是落地的效果一般,为什么?就是精准性还是不够,因此基层的同志希望上面的部门把政策说得更明确一点,大家好执行。再一个,针对性更强一点,比如针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缺有形资产、缺增信的条件,针对这种能不能出台一个定向降准的政策?如果针对发放信用贷款的比重来给予定向降准,这样行不行?

建议二:信用体系建设需要考虑条块结合,纵横一体,建立真正的信用体系的架构。

这方面发改委、央行都在积极推进。我们希望相关的部门在强调纵向数据归集的时候,要求相关的数据资源的掌控部门可以向地方政府横向归集数据,建立横向结合、横向联网、常态清晰、交互应用的真正的信用体系,而不是一个部门垄断的数据信用体系。

建议三:以市场化的机制,赋予信用信息价值化的持续深耕。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发建设一些让数据为企业增信画像的平台,但是大部分是以政府的纯投入、政府的纯公益性进行搭建开发的,这方面政府部门缺乏原始的动力,很明确、很明朗的导向,可能在后续的推动方面不足,另外持续的政府财政投入会导致平台的持续信用体系优化完善方面缺乏迭代性的优化,所以我们建议国家有关政策方面能够明确允许这些资源市场化。

建议四:健全数字经济和科技金融发展的司法保障。

这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发力,尤其银行需要政策环境的支持。

最后,介绍一下宜昌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的实践,刚才已经说到了,我们也是运用大数据、政府数据给企业画像增信,让银行深度对接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入驻大厅,为企业发放纯线上的贷款。

现在有三个平台:产品的展示平台、银企信息对接平台、直联直通的放款平台。

目前也实现了近5万次人申请,覆盖了宜昌的各县、市、区,发放的贷款放款金额截止到前天超过22亿元,后续还要通过,不仅通过数据增信,通过线上的公证、线上的抵押、线上贷款以全流程的风控措施为银行提供更好的支撑,让企业更容易贷到贷款。

谢谢大家!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张凤歧;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智能网”;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智能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