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亲子育儿 > 陶塑子女心

第六章 种与收的《圣经》原则

第六章 种与收的《圣经》原则

《圣经》里有许多上帝所设计的种与收的因果原则的教导,这是上帝掌管一切与上帝子民成圣过程的实证。在圣经历史的预言和叙述中,充满了各样对种与收原则的描述。使徒书信也记录了大量有关种与收的劝诫与例证。

我们最熟悉的经节,或许就是《加拉太书》6章7-8节:“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

我们教导、管教、归正孩子的首要目标是心的改变,而不是行为的改变,这将深刻影响我们如何看待结果。结果并不游离在牧养过程之外——而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孩子必须学习的是上帝所设计的种与收因果原则,而不是世界所教导的。

立即解锁全本

我们训练孩子的目标是触及孩子的心。我们对结果的运用并不仅仅是为了塑造行为。行为主义(行为的修正)是藉由一系列奖励与惩戒来限制与控管行为,这有时被称为“胡萝卜与大棒”的奖惩办法。行为主义导致的结果可能是独裁(像盖世太保)、威胁、操控、人品贿赂或情感上的讨好。通过提供外在鼓励或压制,或诉诸孩子的内疚感和对不被赞同的畏惧来改变行为。这些都是改变行为的有力工具,却抛弃了孩子的心。

与之相反,《圣经》的纠正、管教与激励,是依据《圣经》永恒的真理来教导心并且指引行为。上帝在意的是我们行为根源的心,所以当我们训练与管教孩子、鼓励孩子时刻遵从上帝律法时,孩子心灵的改变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基督徒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可能混淆上帝与自己的角色。我们用上帝的标准——他的律法,要求孩子去持守。当我们无法触及孩子的内心去改变他们时,我们常常试图用文化的行为主义,来取代上帝话语的能力和圣灵在孩子心中的工作。而文化依附于行为主义,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内在更新的教导。

你或许会问:“结果在这里扮演什么角色呢?我可以在牧养孩子内心的同时保留行为的后果吗?这是否会让孩子困惑呢?既然心是战场,那又何必纠正外在的行为呢?”《圣经》中描述的种与收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管教过程中了解并实践上帝对结果的计划。我们必须自己先了解,再去教导孩子。孩子必须把上帝的律法和父母的管教,视为帮助他们远离愚蠢与毁灭的祝福和保守。

没有内心改变的异象,你的管教、纠正、激励、结果,就成为了改变孩子行为的绝望性尝试,因为你只满足于外在的行为改变,而未能教养孩子的心。

我们有福音大能改变心灵和生命的盼望。福音也是孩子心灵经历真实改变的唯一盼望。所有的教导与结果,都必须基于此项真理,上帝命定说:“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诗119∶130)父母的职责是导入真理,让上帝去做改变内心的工作,然后行为会随心而变。即使你真有必要去限制孩子的行为,心中也要有更远大的目标——带领孩子认识上帝的真理。上帝的话语着重于心,我们也必须以心为焦点。

我们要帮助孩子区分行为主义的结果与《圣经》种与收原则的差异。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我们必须明白,也要让孩子明白,大众文化强加在我们生活哲学上的错误;二、如果希望孩子能在上帝管教的救赎中全然受益——孩子必须承认,管教是上帝保守与看顾的珍贵行动——而绝不是来自全能者的随意或任性的击打。你所代表的就是上帝充满恩慈、持守标准又心怀关爱的教导,你同时管理着有形的提示——结果——并向孩子强化,上帝是轻慢不得的真理。

种与收

《圣经》种什么、收什么的原则,为我们理解《圣经》原则下的结果提供了框架。《圣经》的种与收原则与行为主义的因果论,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对结果运用的不同目的。当父母应用种与收原则,所得到的结果是管教过程的一小部分,也是对《圣经》真实性的强化。相反,行为主义因果论运用结果作为改变行为的唯一手段,它将带领孩子远离福音和心的持久改变。

种与收的属灵观点

我最近听到一句汽车广告:“种什么,就收什么!”大众文化随意将这句话解释为“这是你该得到的”,这早已不是《圣经》提出的在今生或永世收割自己行为结果的教导了。什么才是种什么、收什么呢?如何才能在教养孩子的道路上,赎回上帝神圣的旨意呢?到底该如何看待种与收的公式呢?

在灵里播种的祝福

《加拉太书》6章8节鼓励我们:“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运用《圣经》中的解释、命令、呼召、应许和教会历史,坚固圣化孩子的心思意念去追求圣洁,并将罪治死。即使在你不得不指出悖逆与犯罪的愚昧和灾难时,也要小心地让孩子看到属灵生活祝福的美好与生命力。

《圣经》中对种与收的另一个比喻,就是耕种与收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可能种下罪恶的思想与行为,却收获别样的东西。有时候我们的孩子种下罪,却又祈祷不会有收获,这永远都不会发生,因为上帝命定的生命中,结果是无可避免的。所以,你必须身体力行并训练孩子具备收割的心态。其实,我们时刻都在播种与收获。孩子今天种什么,明天就收什么。明天,可能是瞬间或几年,但一定会来到。

种与收是合乎《圣经》的事实

《圣经》的种与收原则是个事实,是基于上帝所立的约。记得吗?上帝与人所立的约,有祝福也有咒诅。上帝先与亚当立约,然后与先祖,接着与他的选民以色列(记载于《申命记》28章),最后在新约中与所有的信徒立约。《圣经》种与收的原则,反映出上帝所造世界的成果与结局。上帝所定的结果无可辩驳,它们是至高的、圣洁的、属灵的、超自然的、既关乎永恒,又影响当下。播种罪性,就收获今生和永世的灭亡;播种圣灵,就带来与上帝同在的平安。因亲近上帝而有灵里的安慰,即使在失败与苦难中也能如此,最终收取永生。当我们审视生命,《圣经》的真理一次又一次在人际关系、环境、物质世界和团体生活中,得到印证和彰显。

《撒母耳记》2章30节提供了一个种与收的实例:

因此,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说:“我曾说,你和你父家必永远行在我面前;现在我却说,决不容你们这样行。因为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

以利是上帝家中的祭司,他知道上帝与以色列所立之约中的祝福与咒诅。他未能约束儿子的贪欲,从而导致家族的灭亡、世代祭司职分的丧失和他内心的哀伤与懊悔,这些都不只是近在眼前的凶兆,上帝可怕的宣告是以利在养育子女上选择悖逆上帝的必然结果。以利的生命和灵魂收割了他所做选择的全部判决。

《圣经》种与收原则的行为报应

我们的文化,把种与收看成像圣诞老公公一样。“你最好留心,你最好别哭,你最好别噘嘴,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主流文化所认知的,只是物质的世界,他们早已把上帝掌管宇宙的至高权柄置之度外。所以结果就只与生活中的贪求与欲望有关。因此,当广告耍个小花招,将我对汽车的贪婪欲望合理化后,这样的概念就变得十分符合逻辑。

查看评论

父母,作为上帝权威的有形代表,必须懂得如何应用合乎《圣经》的种与收原则,而不是行为主义的奖惩方式。唯有种与收的原则,才能指点明路。

首先,我们将揭穿谎言。行为主义与种与收原则有何不同呢?

《圣经》中这样的真理,随处可见:“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君王凭诚实判断穷人,他的国位必永远坚立。”(箴29∶14)

记得《民数记》12章中的米利暗吗?因着骄傲,她希望作为摩西和亚伦的姐姐,得到以色列会众的尊崇,她不满于自己谦卑的位分。结果她收获了什么?大麻风!她被赶出会幕,忍受孤寂羞辱,因为她骄傲妄求被高举。

在《民数记》20章1-13节中,摩西因抱怨、争闹、不信的以色列百姓而生气,在怒中击打磐石,未能交托自己信靠上帝,也未在上帝的旨意中带领他的子民,上帝说:“因为你们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领这会众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地去。”而他们旅居旷野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进入上帝的应许之地吗?

多让人惊叹啊!上帝惩戒的目的,竟是为了建立他的义。《希伯来书》12章5-7节与10-12节,让我们看到了上帝对他子民的心意:

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上帝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

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份。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

多么激进的世界观啊!在上帝对他子民的心意中,收割是为了重建。你的孩子也是这样看待收割的吗?当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罪承担痛苦后果时,也是这样看待收割的吗?

反映出上帝律法的后果,前后一致,并有益于孩子的长期发展。让我举个实例来说明,一个冷飕飕的秋天,我希望孩子穿上外套再出门,我可以提出一箩筐的理由:“我担心你的健康,不穿上外套保暖,会感染肺炎的。”或“你必须服从我,因为外面天气太冷,不穿就不准出门。还记得你爸爸说的话吗?如果你今天再不听我的话,他今晚回家就会要你好看!”

你或许在孩子不听话时威胁他们,对他们的不合作大为光火。可也许在发火的第二天,你因为心中有更急迫的事情,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是否在更冷的天气里穿戴了衣帽出门。那时你也许会这样说:“我才不在乎呢?安静点不要来烦我。如果着凉了,那也是你自找的。”

这是个极其关键的陶塑子女心灵的法则。训练孩子从《圣经》“种与收”的角度理解后果。他们需要被指引,看到上帝的属性与作为,以及上帝为他子民所定的旨意。他们必须明白《圣经》的种与收原则——无论是正面或是负面的结果。

在合乎《圣经》的异象中,我的标准必须符合《圣经》的原则与绝对性,带给孩子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并融入福音的怜悯与恩典。比方说:“我希望你戴帽子、穿外套、穿保暖的衣服出门玩耍。我知道你觉得还够暖和,用不着把自己包起来。但根据我的判断,你应该会需要。请相信我,我爱你,而且我决不会要你做伤害你自己的事。记得吗?聪明人聆听指教;而有智慧的孩子,让母亲满心欢喜。上帝应许要把属灵的祝福,赐给放下个人喜好而聆听父母指教的孩子。如果你不想顺服,记得我总是愿意与你一起祷告,祈求上帝在你受试探的时候帮助你。我爱你,我知道顺服权威远比顺着自己的心意难多了。上帝会赐给你力量,选择智慧,而不是愚昧。”

两种形式的后果

有两种不同形式的后果:自然形成的后果,与权威控制的后果。

自然形成的后果,是在没有其他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结果。就像我发火踢东西,脚指头会痛。同样,孩子忘了带午餐盒,中午就该让他饿肚子,而不是请他去麦当劳吃快乐套餐。弄丢了计算器,就得用老法子来做算术,而不是带他去商城买个更酷的。父母常为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承担自然形成的后果,然而这些后果却可以提醒孩子对明显不负责任的行为加以改变。

权威控制的后果,是为了强化《圣经》的原则与绝对性的结果。请留意我的定义——权威者没有权力让孩子去学习所谓“如果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就绝不敢再这么做”,“让他们瞧瞧,我可不笨”,“等着瞧,看我怎么对付你”这样的后果。后果不是为了建立我的标准、权力或聪明(虽然那可能是真正目标的副产品)。帮助孩子认识到,后果并不是“我对你所做的事”,而是“经由你自己的选择而导致的结果”、“你收割你所种下的”。对朋友发牢骚说“你不会相信我老妈对我做了什么!”的孩子还不明白这个真理。因为他收割的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妈妈的。即使后果的内容是父母所设计的,后果仍是孩子自己所选择的。当目标指向短期行为改变,而不是长期品格的建立时,孩子就会把父母当成敌人,而非帮助他们培养敬虔品格的促进者。

开启隐私阅读

合乎《圣经》的后果,必然是理性的、符合逻辑的,而不会是极端的或过度的。上帝的方法保守我们不致在发怒、受挫、恐惧,或意识到有需要掌控孩子及家庭状况时,错误使用后果原则。如果父母专注于教导孩子的心,就不致轻易让步于前面所比较过的行为主义。

后果必须合乎逻辑——并尽可能与错误行为相连。后果应该服务于管教和归正的目标。为了训练我们的孩子成为基督的门徒,我们必须教导孩子属灵层面的种与收。

属灵的种与收

除了立即、短暂的后果,收割还有更广的意义。我们不希望依仗后果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收割过程的属灵意义,是世界未曾考虑或认同的。

上帝奇妙的创造,使人可以对灵和不可见的真实作出反应,我们用自己的属灵特质,对感官世界作出解释、说明、定义与互动。

《加拉太书》6章7-8节,提醒我们属灵和永恒视野中的种与收。顺着情欲罪性撒种,带来毁灭;顺着圣灵撒种,带来永生。我们却常常只关注短暂、立即的回报,而忽略了上帝所提醒的:生命胜于穿什么、吃什么、看什么和感知什么。在上帝训练我们的时候,不可见的属灵世界一直真实存在。

知道了属灵的种与收之后,有哪些关键事项,是必须教导孩子的呢?最具影响力的后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或立即可见的。我们所塑造的后果,应强调这些不可避免的结果。假设小约翰因为不听话或懒惰而没做他的家务,我们该与小约翰谈什么呢?在我指出他不听话之前,有什么必然的属灵后果已经伴随他的决定发生了呢?什么有形的后果能起到教导他的作用呢?

在世俗的权威实施后果以先,任何思考与行为至少会带来以下六项不可避免的后果。

与上帝的关系

上帝不会被愚弄:“因为人所行的道都在耶和华眼前,他也修平人一切的路。”(箴5∶21)上帝不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参见雅4∶4),上帝挫败心怀二意的人(参见雅1∶6-8),我们属灵的光景,不是冷就是热(参见启3∶15-16),温水是用来冲水管的,不是属灵的选择,因为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使我们或与基督收聚,或与基督分散(参见太12∶30)。我们不是活在属灵的福气中,就是活在过犯的内疚与恐惧中。不要忘记上帝所立之约中的祝福与咒诅,我们不是成为上帝圣洁的子民,就是被神弃绝。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上帝离弃了。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希3∶12-13)

罪的迷惑性会使我们的心刚硬,从而与上帝隔绝。手上的硬皮,可以保护我们在拿热水时不被烫到,但若心脏结了硬痂就糟了。如果我们犯罪,悔改也不是我们的第一反应时,我们收割的与上帝的关系就是:上帝仿佛遥不可及,属灵的现实也变得虚幻而短暂。小约翰也在收割,他的不顺服,使他的心对上帝刚硬。

这个真理以两种方式发生作用。对于不信的人,他今生与永世的生命时刻危在旦夕,除了悔改与信心之外,我们总在为自己积蓄忿怒,直到神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参见罗2∶5)。不信的人与上帝隔绝,结局是永远的灭亡。因着基督的救赎,福音是罪人与神和好、逃避永死的唯一盼望。这是何等重要的结果啊!这是在训练与教养孩子时,带出上帝恩典与怜悯的绝好机会。孩子每天都在收割与上帝的关系,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信了上帝而使之成为事实,实际上我们一直都活在这个事实当中!

对于悔改又信我主耶稣基督的基督徒,他们的称义是确凿的,不再受到永远灭亡的威胁。然而,《圣经》不断警告我们两种危险:一、如果没有真正的悔改,我们就好像种子,才长了一会儿,就被世上的思虑给挤住了(参见可4∶1-20),听道容易,行道难。二、我们对上帝的心会变得冷淡。要常来“亲近”上帝,在恩典中不断成长(参见来10∶19-25),心若迷失,就无法天天与上帝沟通与交流了。

相反,种下对上帝和上帝国度的奉献与渴慕,就会收获《圣经》中不断提到的属灵祝福。《诗篇》37篇4节,为我们展现了这种灵里的收割,“又要以耶和华为乐,他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故而,我们在与上帝的关系上不断收割。

生活习惯

幼年时期养成的想法与习惯,会被原封不动地带进成年生活中。每日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日积月累中塑造着我们的品格。一颗怀着诡诈的心,在面对挑战时,就采取撒谎、欺骗、偷盗、背信弃义的手段;一颗正直的心,则用诚实、正直、敬重他人、顺服掌权者的态度去应对。点点滴滴的选择,最终汇聚成为我们每天待人接物最自然的反应。我们应该都会承认,生活习惯是幼年养成的,除非受到某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否则很难改变。我们在生活习惯上不断收割。

小约翰有专为他量身定做的家务劳动,来训练健康的家庭生活习惯。他对家务的疏忽,将会强化他在家庭、学校等领域不负责任的习惯,最终影响到他的工作。

十年后将是什么光景呢?如果3岁的孩子,因为抢不到兄弟的玩具而大发脾气,到了14岁时,他就会因为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暴怒离家出走。如果四岁的孩子把打碎的瓶子藏起来不告诉你,到青少年时,他就会为了隐瞒坏成绩,在试卷上伪造签名,或者为了面子不惜用说谎去掩饰罪行。我们在生活的习惯上不断收割。

相反的,当上帝为我们的心行割礼,又赐下圣灵,就使我们有能力去顺从他的律例,谨守遵行他的典章(参见结36∶25-27)。这对父母而言是何等荣耀的激励,让我们有信心去鼓励孩子思考如何在生活习惯上收割。我们要提醒孩子,当他们向神承认自己的需要,上帝不但乐意而且有能力来改变他们的心与习惯。我们在生活的习惯上不断收割。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