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亲子育儿 > 陶塑子女心

第五章 透视行为背后的心思意念

第五章 透视行为背后的心思意念

点击查看,最新番外

所罗门在《箴言》4章23节中,描述了心的重要性:“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我们的心,就像个自涌泉。一切的希望、梦想和渴求都从心而来;每个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也都源于心。我们行为的根源是心——而不是环境或是他人。充满着热情与渴望的心,是生命的泉源。

最近美商电器行,在减价促销一种火柴盒大小的遥控汽车。“这真是孙儿们来祖父家玩的理想玩具。”我想。接下来那周,当他们都来我家聚餐时,我拿出这台遥控小车让孩子们玩。六个小孩、一部车,我这个祖父到底在想什么?

几分钟后,我发现有一个孙儿追着他妹妹哀求说:“你记得耶稣说我们应该要分享吗?记得耶稣说,我们愿意人怎么待我们,我们也要怎样待人吗?你应该有爱心,让我玩一下嘛。”

这些话都是对的。小孙儿并没有绊倒他妹妹,然后抢走遥控器,但即使是最外行的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四岁小娃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真正关心他妹妹的属灵光景,他并不在意妹妹的行为是否像耶稣。他只是在追求自己心里想要的。

每位父母都会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得到的答案却是,小孩耸着肩说:“我不知道。”孩子通常都是不经思索地直接反应,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动机。

心的行动

我们总把心看成是情感器官,头脑是认知器官,但《圣经》并没有支持这种观点。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决定与选择,常源自于我们所爱和所想的,《圣经》把这个源头归于“心”。因此,我们以为是认知的活动,其实是心的活动。上帝的话语中,有超过750处论到心。《圣经》中提到,心的隐藏、分辨、指示、默想、沉思、理解、规划、谋算、回想、考虑、权衡等。虽然我们知道科学对此的定义,是头脑在处理与组织信息,然而,却是心在引导这些活动。

敬拜源自于心

是心,在爱神、向神祈求、以神为乐、转向神、寻求神、相信神,并降服于神。“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上帝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上帝,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侍奉他。”(申10∶12)摩西在这里问了个很大的问题——上帝向我们要的是什么?上帝要我们向他全心的奉献。

我们将《箴言》3章中熟知的经句教给孩子,“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5-6)许多人都会在牧师辅导他们的时候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实在难以相信上帝。”我总是反问:“那么,你相信谁呢?”当我们不再信靠上帝时,我们并没有停止不去相信,我们只是转而去相信别的了,或者相信某位朋友,或者相信自己。

情感的活动源自于心

心会痛、珍惜、渴想、绝望或鄙视。心也会悲伤、恨、害怕、哀悼、爱、贪求、狂怒、愤慨、堕落、焦虑或悸动。神在《旧约》中所应许的一条新的约,就是心的转变。“我要使他们有合一的心,也要将新灵放在他们里面,又从他们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他们肉心,使他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上帝。”(结11∶19-20)

我们用心去夸耀、渴望、示弱、原谅、给予或隐藏。心也可以打击、回应、诽谤、偷窃或迷失。

心是人成为现有模样的理由

记得撒母耳到伯利恒去膏以色列新王的故事吗?耶西的儿子以利押,被带到先知的面前。他英俊高大,风度翩翩,看起来像是战士跟随的领袖。撒母耳想:“耶和华的受膏者必定在他面前。”(撒上16∶6)

“耶和华却对撒母耳说:‘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拣选他,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就像撒母耳一样,我们也关注人的外貌。我们花很多时间在外表上,但上帝看中的是内心。除非我们的孩子认识到,心是主导生命的一切,否则他们永远不能正确解读生命。

《圣经》对人心的形容表述是很令人震惊的。对心的各样描述包括:犯奸淫的、极端痛苦的、傲慢自大的、偏离正道的、充满苦毒的、无可指责的、被摧毁的、破碎的、无情的、受割礼的、痛悔的、压碎的、暗昧的、麻木的、虚假的、受蒙骗的、专心的、不忠的、嫉妒的、邪恶的、昏厥的、忠贞的、遥远的、害怕的、愚蠢的、感谢的、快乐的、辛苦的、高傲的、谦虚的、疯狂的、恶毒的、顽固的、堕落的、骄傲的、纯洁的、叛逆的、喜乐的、易感的、公正的、病态的、真诚的、罪恶的、坚定的、不安的、无情的、未受割礼的、正直的、神秘的、疲倦的、恶劣的、有智慧的、受伤的。难怪《圣经》上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心是耶稣传道中所强调的

主耶稣基督传道时,心是他主要强调的重点。登山宝训的八福,提到心的重要性。“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太5∶8)

我们所珍爱的东西,就占据着我们的心。“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6∶21)

耶稣在《马太福音》5章20节说:“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法利赛人的义在行为上,但耶稣看重的是内心。

杀人并不是纯粹的外在行为,“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太5∶22)

点击去除弹窗

耶稣说到奸淫时,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动了淫念,就已经犯了诫命,“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5∶28)在所有的教导中,耶稣都让我们看到心的重要性。

《马太福音》15章,法利赛人指控耶稣的门徒犯了古人的遗传,因为吃饭时他们不洗手。耶稣指责他们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太15∶8-9)

孩子与以心为中心的必要性

能认识内心的孩子,就能认识自己与他人。“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孩子)。”(可7∶21-23)我们从孩子身上也看到这些事。

你曾在自己家里看见过贪婪吗?特别是在分糖果的时候。看见过欺骗吗?多么令人吃惊不是吗?我们的小孩,也会用仿佛是对的话语来误导你。

“记得带书包了吗?”

“是。”

“请拿来给我,让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功课要做。”

“不行,我把它留在学校的衣物柜了。”

“我想,你刚说你记得的啊。”

“我是记得,在坐校车回家的路上,我想‘喔不,我把书包留在学校了。’”

孩子当然明白我问话的意图,他却用一种听来没错、其实却是取巧的方式,来造成我的错觉。

妒忌呢?你在家里见过妒忌吗?“爸爸,这不公平,他都跟你去沃尔玛超市三次了,我却只有一次,这不公平。”

中伤呢?我的孩子,曾经到我面前彼此造谣中伤。

“爸爸,哥哥对我很坏……”

“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呢?你是想和我一起为他祷告吗?我相信他能从我们的祷告中得益处。或者,你是希望我去骂他?”

邪恶的念头、偷窃、恶意、淫荡、傲慢和愚蠢,我们常常在孩子身上看到这一切,我们会问:“他从哪儿学来这些?”而《圣经》告诉我们,这是从心里出来的。

对待孩子心思的正确方法

在《路加福音》6章,耶稣提到一个树的比喻。“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路6∶43)对树的最终检测,在于它结的果子。结好果子的是好树;结坏果子的是坏树。耶稣继续说:“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路6∶44)

请注意听耶稣对这个真理的运用,“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6∶45)

我的兄弟保罗曾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在我家后院有棵苹果树,每年都开花结果,但结出的果子又干又瘪、又黄又瘦。几年后,我觉得这实在是太愚蠢了,有苹果树,却没有苹果可以吃。我决定,必须做点什么来“修理”一下苹果树。一个星期六下午,你从窗口看到我带着树枝剪、钉枪、楼梯和两桶漂亮的红苹果进入后院。你看到我小心翼翼摘下所有的坏苹果,再把好苹果钉在树枝上。你跑出来问我在做什么,而我骄傲地回答说:“我终于修理好我家的苹果树了。”

这是个绝佳的例子,我们不就想要这样去改变自己的孩子吗?我们只注重孩子的行为,却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心思意念。我们尝试去修理苹果(行为),却没有对付树(心)本身的根本问题。

假设两个孩子正在为玩具争吵,我将如何处理呢?一时之间,我压根忘了所有心的问题,而专注于纠正他们的行为:

“好,是谁先拿到的?”

想一想这个问题,它奖励了先拿到玩具的那个孩子,却忽略了两个孩子心中都涌现出来的自私。《圣经》难道有提过先拿到玩具的孩子就可以免除使人和睦的责任吗?“谁先拿到玩具”这样的问题,或许可以暂时中止争端,却没能对付争抢玩具所暴露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或者你会贿赂孩子。“你看冰箱上已经有十五张奖励贴纸了,再拿五张,我们就可以去吃冰淇淋了。如果你今天表现特别好,就可以拿到五张贴纸。”反之,你会用惩戒来威胁孩子。

这些都是试图通过控制与束缚来改变孩子行为的做法,却都没能对付心的问题。这就如同期望从被污染的泉源中,涌出敬虔的行为来。不愿分享玩具的孩子,已经反映出他的心偏离了正道,至少显示出他只爱自己。

再回到苹果树的比喻,那些被钉在树上的苹果会怎么样呢?会腐烂,因为它们没有被接在供应生命汁液的苹果树上。行为主义可以使我们的孩子有一时的良好表现,但最终仍会回复原状,因为行为是内心的自然表露。

假如我们能够藉着行为主义做出好的行为,而无须挑战邪恶行为背后败坏的心,我们怎么称呼这种改变呢?这岂不正是耶稣谴责法利赛人的:“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太23∶25,27)

夹在上述两节经文中的,正是基督洞察人心的话语,“你们这瞎眼的法利赛人,先洗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干净了。”(太23∶26)耶稣说,行为跟随着心。法利赛人是形式主义者。耶稣洞彻其行,“他们一切所作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见。”(太23∶5)

《圣经》向我们提供了帮助孩子认识心的重要性的所有范畴,这种认知会让孩子具备对动机的自我觉察,因而认识到自己需要恩典。

有一个很好的《圣经》学习活动,就是和孩子一起制作一本有关心的真理的笔记本。孩子时时需要这些真理在手边。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学,可以给他们一本螺旋装订笔记本,在封面上进行一些剪贴,并把有关心的真理记在里面。

小阅阅:你不喜欢我吗...为什么还不理我(伤心脸)理我,就送你这本书!

心的动机

认识心的动机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见,心是动机的源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行为包含了时间(when)、动作(what)和理由(why)。时间就是促成行为发生的处境,动作就是我们所说所做的事,而理由就是我们行为的动机。

试想我开车回家,看到汽车道上停了辆自行车,我必须下车挪开它。我心里恼火,进门就找骑这辆车的孩子。

如果这时您问我:“泰德·特里普先生,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我大概会说:“因为这孩子总是不听话,把自行车挡在车道上。”

其实我生气的理由并不是车道上的车,而是车被放在那儿的时间。这时间就是我勃然大怒的处境,而我生气的理由则来自于内在的动机——心的态度。我讨厌不方便。我行为的动机,其实是希望我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上帝的旨意行在天上一样。

《雅各书》4章作了透彻的描述:“你们中间的争战、斗殴,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你们百体中战斗之私欲来的吗﹖你们贪恋,还是得不着。”(雅4∶1-2)争斗吵闹的产生,并不是因为缺乏解决冲突的技巧,也不是因为那些激怒别人的人,而是来自于心里争斗的私欲。我的私欲,在我的内心做主。

行为从心开始

我们的欲望,并不一定都是坏的。父亲希望儿子不要把自行车挡在车道上,也不是错的。但这也可能发展成一种不恰当的欲望。如果我因着自己的欲望,变得不善良、不慈爱,那就算是不恰当的欲求了。

《圣经》中用了许多描述来捕捉心的动机。陶塑子女心灵帮助孩子认识行为源于心的态度。教导孩子,不敬虔的行为出自不敬虔的心;而敬虔的行为出自敬虔的心。下述列表罗列了部分不敬虔的心态和与之对应的敬虔的心态。

不敬虔的心态 敬虔的心态

报复 交托上帝

害怕人 敬畏上帝

骄傲 谦卑

爱自己 爱人

自我保护 奉献生命

惧怕 完全的爱

贪婪 慷慨

妒忌 宽仁

恨 爱

怨恨 饶恕

讨人的喜悦 讨上帝的喜悦焦虑恐惧 平安知足

叛逆 顺服

上述列表并不详尽,只是列举了《圣经》指出的部分心态。这些来自于心的动机,是造成孩子彼此冲突的原因。父母总试图寻求改变行为的快捷方式,而忽略了心的问题。再重述要点——处境就是时间(when),所说所做就是动作(what),而动机就是理由(why)。

心需要恩典

罪的问题,远甚于说错话或做错事,恩典是解决罪的唯一途径。因为我们的问题是内在的,无法用“整顿一下个人行为”来纠正罪,只有靠着恩典,才能带来心的转变。

如果心的问题得到关注,孩子就无法忽视他们迫切需要恩典的事实。如果他们认清自己的问题远不止行为上的,他们就不会肤浅地看待基督徒的生命。

孩子和我们有一样的需要。我们需要《新约》应许的恩典,进行换心手术。“我必用清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掉一切的偶像。”(结36∶25)我们污秽的思想与动机,让我们看到,自己是多么需要被洁净。

26节又接着说:“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这是什么意思呢?恩典带来彻底的内在改变。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我们的孩子和我们都需要完全而彻底的改变。如果孩子原本已对某个玩具不在意了,但却因他兄弟喜欢玩,就再度去抢夺它,这就是石心的表现。坚硬的石心只有恩典才能熔化。藉由奖励或惩戒对行为的操控,永远无法感化石心。唯有恩典,能改变我们的心。多令人鼓舞啊!我们只需要定睛于上帝的工作就好。

当内在需要改变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获得能力。上帝应许说:“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结36∶27)离开了恩典,即使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却也行不出来。我们确信,上帝的恩典能让我们重新得力。

《以西结书》36章,讲述了我们在上帝面前需要的一切:饶恕与洁净、彻底的内在改变、从神得力。孩子越发认识内心的黑暗,就越能了解自己对恩典的迫切需要。

心需要他人

当我们帮助孩子认识心的诡诈时,也给了他们一个可能选择独立的机会。独立会使孩子与最爱他们的人隔绝,而这些人是他与罪争战时的最佳盟友,所以我们要教导孩子,他们需要父母的保护与指引。

《希伯来书》3章12-13节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需要:“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上帝离弃了。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什么很危险?就是作者警戒的——不信的恶心,它会带人离弃上帝。

那什么是帮助呢?就是天天彼此相劝。能够了解自己内心的智慧之子,会乐意接受父母的帮助,一起来保守自己的心。因为再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孩子,父母总是全心全意为孩子好。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需要一起这样做多久呢?

点击领取20元代金券

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只要我们还站在天国的这一边。

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罪常常欺骗我们说:“这么点小小的罪没关系的。你尽可享用这无害轻微的罪,这不会影响你的属灵生命。”罪会蒙蔽欺骗你的心,让它对上帝刚硬。

有时候苦难会让孩子懂得,要珍惜他们“爱管闲事”的父母。有一位朋友的女儿订婚了,这对年轻人爱上帝,并且愿意过荣耀上帝的生活。一天,他们来到女孩父母面前认罪,因为女孩怀孕了。他们承认,他们两人获得了过于自己能够承受的自由空间,很长时间没有受到查询和督责,从而犯下了错误。

上帝有丰盛的恩典、慈爱与赦免。可惜这对年轻人与他们的父母学得太迟,不知道儿女需要父母的介入,以获得规劝与辅导。

牧养孩子的心

“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加6∶1)

假设你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你与他一起祷告,他也答应今天在学校要守规矩。可当天下午,你就接到让人忧心的电话,孩子又捣蛋了。《加拉太书》6章给了我们清楚的指示,如何去牧养孩子的心。

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孩子很容易陷入网罗。他的心,就跟我们一样,易受引诱。其实孩子并不会一早起来就对自己说:“让我瞧瞧,今天可以做点什么,让爸妈受窘、受辱、丢脸,又备受挫折呢?”

那到底怎么回事?他为什么又犯错呢?如果我们明白心,就能明白问题出在哪儿。孩子会陷入网罗,是因为他心中的偶像。他的骄傲、怒气、只爱自己和叛逆绑住了他,使他被罪缠绕。

父母介入的目标是修复

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你可能忍不住想要对孩子的错误发火,但孩子所需要的是被重新建立,而你的角色,是带给他鼓励。孩子需要知道:转向基督,就有恩典、赦免与慈爱。

试想,如果我有一栋维多利亚式的老房子需要整修。我可以把整栋拆掉原址重建,也可以保留原屋整理修复。如果我选择进行修复,那我使用的工具会和拆毁房屋所用的很不相同。父母,尤其是青少年的父母,常常使用拆屋的重砸锤,愤怒咆哮、猛烈抨击。他们的本意或许是修复,但经过重砸锤处理的房屋,就剩不下什么可以被重建了。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修复,那需要携带什么工具呢?我们要带着《圣经》的知识、对诡诈人心的洞察力、同情的理解、对福音大能与恩典的盼望。我们要在爱中对陷在罪里的孩子讲说真理。我们要用上帝的真光,照亮这混乱的景况。我们希望孩子知道,有位全能的上帝,他能拯救陷入网罗的人。

修复需要温柔的心

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有年冬天,我在暴风雪中出了场车祸。感谢上帝的恩典,因着气囊和良好的引擎,我没有丧命,只有些瘀青与擦伤。急救人员十分温柔、仁慈。他们没有责备我害得他们冒着风雪出勤,也没有把我狠狠丢进救护车后面。他们为什么如此温和?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修复我。温柔的心,能促进孩子心灵的重建。

修复需要谦卑

《加拉太书》第6章,让我们学习谦卑。虽然没有出现“谦卑”的字眼,但意思十分明显。

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有什么诱惑是孩子会陷入,而我们从未失脚的呢?他们不友善、打断别人的话、暴怒、傲慢、骗人?难道我们未曾被这些罪掳获吗?修复是父母与孩子并肩站立的良好时机,父母可以谦卑下来,感同身受孩子的失败,并带领孩子来到乐意拯救罪人的上帝面前,寻求他大能大力的帮助。

所罗门在献上圣殿时这样祷告:“愿耶和华我们的上帝与我们同在,像与我们列祖同在一样,不撇下我们,不丢弃我们,使我们的心归向他,遵行他的道,谨守他吩咐我们列祖的诫命、律例、典章。”(王上8∶57-58)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