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会历史 > 简明教会历史

94 特里莎修女 (Mother Teresa,公元1910-1997年) 爱,照亮黑暗的角落

生活在20世纪的人们见证了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现象。一些国家的中产阶级生活得比过去的国王还要奢华,与此同时,一些赤贫者却活得异常凄惨。耶稣教导我们要服侍那些贫困的人,这个时代正需要这样的教导。然而,很少有人能像阿格尼丝·勃亚金(Agnes Bojaxhiu)那样,真正实践这个教导。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那些贫穷、患病和濒临死亡的人。她就是特里莎修女。

特里莎修女是一个阿尔巴尼亚裔的印度人,出生在斯科普里(今属马其顿共和国)。年幼时,她的父亲就去世了。没有了父亲的收入,整个家庭都陷入到贫困当中。然而,母亲在贫困潦倒中仍不忘照料患病的邻居,并在家中收留了6个孤儿。母亲的这个举动为阿格尼丝树立了一个服侍别人的榜样,令她终生难忘。

阿格尼丝12岁时,感受到上帝对她的呼召。18岁时,她加入了一家在印度宣教的爱尔兰修女会。一年后,她被修会差派到位于加尔各答的洛雷托修道院(Loreto   Convent),在那里给一群女学生上地理课。周末她带领这些女学生一起到街上服侍穷人。就这样,她一边给女学生上课,一边服侍穷人,一干就是17年。

1948年,她获准单独进入赤贫者中服侍。她在加尔各答贫民窟的街道上开办了一个露天学校,教导生活在贫民窟里的小孩子。她离开了修道院相对安全的环境,完全生活在印度的贫民当中服侍他们。1950年,她成立了“仁爱宣教修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专门关爱并照看那些无人照料的人。两年后,她又开办了一家专门收容濒死者的临终关怀之家。多年后,特里莎修女的事工已扩展到全世界。一直以来她都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事工,直到1969年,英国广播电台(BBC)的记者马尔科姆·马格里奇(MalcolmMuggeridge)以电视采访的形式将她的事迹报道出来。后来他又写了一本关于特里莎修女的书,描述她的生活及服侍,并把它拍成电影。接下来,特里莎修女被哈佛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还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及美国国会的接见,并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所有这些荣誉并没有改变特里莎修女献身穷人的心志。 87岁时,她死于心脏病,死后仅几天,就赶上英国戴安娜王妃去世,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戴安娜去世的报道吸引了。然而,特里莎修女带给贫困人群、无家可归者无与伦比的影响,因此全世界都为她的离世感到哀痛。

特里莎修女愿意服侍每一个人,从不惧怕任何一个人,这从她与政府官员及教会代表的交往中可见一斑。她还活着的时候就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而且这些人的信仰和世界观是千差万别的。特里莎修女成立了几百家收容机构,遍布全世界,如今有超过4000名修女在其中服侍着那些贫苦、患病和濒死的人们。

特里莎修女在服侍那些有需要的人时,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工作有多么低贱,也没有计算过自己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她只知道耶稣曾说:“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马太福音》25章40节)她在听到这个教导后,就把它实践了出来。特里莎修女的一生让人们看见,每个教会和基督徒都可以用最简单的善行服侍那些有需要的人,分担他们的痛苦,享受服侍他们的快乐。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