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灵修书籍 > 里外更新

第十章 勾勒问题的轮廓

当人努力改变自己时,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到底哪里出了错?”在我们
生命的最深处,到底隐藏着些什么,以致产生抑郁、忧虑、邪淫、憎恨及其
他控制着我们生命的种种恶势力?是否在我们诡诈的心里,隐伏着一些东
西,纵使我们真诚地跟从主,立志按《圣经》准则行事,也不能轻易地把这
些事铲除?要经历一个由内而外的改变,有什么要诀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只要环视周围,人生无数的问题就历历在目——单亲的家长兼任父母二
职;不负责的丈夫逼使妻子独力支撑整个家;在色情诱惑下屡屡失败的男
子;青春期少年对父母既爱且恨的挣扎。人生的种种问题真是无法尽述。

有人以为我是心理辅导者,所以只看人生的阴暗面,然而当我有机会与
熟悉的朋友促膝倾谈时,却发现人人都有自己的挣扎。

我们当记得,我们仍住在一个堕落的世界里,换句话说,这世界的每一
样东西,肯定都不完美;每一个生命,只要肯诚实地面对,必有他的困境与
问题。

面对如此的人生,有人退缩逃避,有人采取鸵鸟政策,有人只顾追求物
质和安逸的生活,有人追求空谈哲理,有人沉迷于电视和忙碌的生活,也有
人醉心于教会的活动。但是我们总不要忘记,上帝呼召我们最重要的使命,
是让他的真理更新我们的生命。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我们所相信所传扬的真理,并没有在很多人的生
命里产生深入的影响。不错,主的道常常激励我们往前行,但我们却未能拥
有一个吸引人的生命;不错,自从信主后我们的生命确曾改变,别人也看出
我是为主而活,但我们内心的经历,却远不是《圣经》所形容的那种生命。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难免发出这样的问题,正如一个病人经过医生的诊
治,服用了带回家的药物后仍不觉完全康复,那隐约的痛楚仍旧存在,他总
会忧虑着自己的疾病是否未得根治。

归根到底,最主要还是得先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知道改变的方法是否
适当。究竟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属哪一类——是坏脾气?是缺乏自制力?是幼
年创伤的经历?是缺乏委身的心志?是缺乏安全感?是由于心理不健全?是
性格上的差错?是自怜?是缺乏《圣经》知识?是懒惰?是自卑?是倔强的

罪性?是缺乏人生目的?到底我们面对的,是哪一类问题呢?
只有当我们认清问题时,才能深深了解解决的办法。我们越了解自己罪

性的丑陋,就越发觉基督十架的美善。这一章我会尝试指出问题的所在,下
两章我将指出改变的途径。

面对自我的罪

我恐怕有些读者经已不耐烦了,他们或许说:“不错,我内心所想望的东
西,我并未得到,因此我会靠自己去寻求满足,你称这些为自我防卫的行
动,但到底我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

另一些人可能会问:“你何时会从理论进到实际的层面,讲些可行的步
骤?”

我明白你的意思,但请你让我指出,面对自己的罪及正视心灵的痛楚,
都并非理论性的东西。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想找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其实
他们可能不自觉地埋藏起内心对人生的失望,咬紧牙根地说:忘记那些感受
层面的东西,动手解决问题吧!

我的顾虑是:这类弟兄姊妹到底对自己的罪有多深认识?对他们来说,
罪就是指奸淫、说谎及神学的错谬等等,而这类罪他们都没有犯。至于本书
所论及的自卫行为,他们一概不认为是罪,若有人想指出他们自卫的罪,他
们会有很多理由解释自己的行为是多么合理。很少基督徒体会到对人冷漠、
缺乏爱心是多么丑陋的一回事。

要经历生命的改变,要诀不在于努力去做些什么,乃在于愿意正视我们
内心的实况,我们必须毫不装假,里外一致地绝对诚实。然而,这种绝对真
诚是极其困难的。我们渴想双亲无条件的爱,但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失
望时,我们就很容易将失望的痛楚埋藏起来。痛楚埋藏后的心灵当然不会是
平静的,忿怒的感受是自然的后果。所以,面对问题的第一步,是正视那痛
楚的感受,不去埋藏它,要接纳一个事实,我们心灵的渴求在人间永不会得
到满足,然后,带着谦卑的心到上帝面前,全然倚靠他。

许多人都有不愿再提起的往日经历,而将其埋藏,看来是最正常的处理
方法,但结果却往往是一股忿怒存于心底。

惟有肯正视自己在人生路程上确经历过失望与痛楚,我们才能觉察到自
己内心的反应。我们通常的反应是更努力地要得到自己所渴想的;然而也有
人采取相反的方法,就是筑起一道厚厚的墙,保护自己以免再受伤害。这些
反应看来都很合理,但用基督的真理去量度,这些都是丑恶的行为。

为何说是丑恶的呢?因为它是自卫性的罪的根源,我们必须将这个罪根

铲除,同时甘愿弃绝自卫性的罪,才能踏上生命改变之途。许多人要求别人
指点他生命改变的“方法”,却不肯正视自己内心的痛楚。其实所有回避处理
内心真相的方法,都只能带来表面的改变。改变是有的,不过总是昙花一
现,正如耶利米所说:“他们轻轻忽忽地医治我百姓的损伤,说:‘平安了!
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耶6:14)

接纳一个测不透的奥秘

跟着我要指出,生命深处的改变,如何在人的心灵里发生,仍是一个奥
秘。当我归纳自己对生命更新的看法时,我发觉自己倾向论及自己不明白的
多于自己明白的。若是这样,我恐怕会写一本令人难以忍受的厚书,甚至要
分数册出版,所以我觉得最好还是简单直接地写。每当我听见有人大事宣
传,说他们的信息是“知识上的突破,保证能更新你的生命”(或改善你的婚
姻,使子女变得更好,或驱走抑郁,重新得力)的时候,我便想起保罗的
话:“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
8:2)真知识会叫人更谦卑,更开放自己去聆听与学习,而不是以为自己已知
道最后的奥秘。

所以,我这本书并没有人生问题的最后答案。当然,我写这本书,是因
为我相信自己的分享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而且是我研读《圣经》论及人的
生命如何可以得到改变的一些心得。但是,上帝在人生命中改变的工作,对
人来说,永远是测不透的奥秘。

有人认为量度辅导模式的方法,是看它是否“合乎《圣经》”,但问题并
非这么简单,因为除了基本信仰外,对一切神学问题,信仰纯正的学者都有
不同的意见。基于这原因,我断不至武断地说,这是惟一合乎《圣经》的方
法。不错,有些人提出的理论,我们一听便看出其浅薄;有些人则以自己改
变的经历作为理论的基础,而不是由《圣经》真理中引伸出来;有些人的辅
导模式,是他个人性格的伸延,他的性格有攻击倾向吗?他所提出的便是一
套强制性的改变方法;他是富同情心的人吗?他的方法便是以关怀和体谅为
出发点。

我觉得衡量任何一种基督徒的辅导模式,最主要的还是看它是否能帮助
人建立像主的品格和像主的行为。比如说某模式鼓励人建立信靠顺服的心,
我便会细心观察,他所指的信靠顺服是引导人进入一种更谦卑和丰盛的生
命,还是逼使人外表上服从那一套基督徒的行为准则,而内在的生命却没有
半点更新?

曾经有不少人,参加完某研习班,或加入了某教会,或跟随过某辅导专

家后,到处见证自己生命的改变。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新生命正像蜡像院里
的人物,似真却非真,看似活生生的,却是无血无肉。当你将自己的困难与
他们分享时,你听到很合宜适切的鼓励,但你感受不到一份人性的温暖。

我们所追求的,是生命的光辉,但生命本身就是奥秘,它超越我们的技
巧、理论、操练方式及委身的心志,我们只能按着脚前的光一步一步前进。
我们的周围可能还是漆黑一片,因为生命的更新与变化,归根究底是上帝自
己的工作,因此永远是一个奥秘。谨记着这个真理是十分重要的,如此我们
才不会过度迷信任何一套教训,同时认识到生命的主权永远在上帝的手里。

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是另一个重要的观念,我们不能好像动手术一般,将生命的病根一下
切除,然后宣布一个完全的康复。生命的改变是一生的功夫,当某人仍有罪
性的表现时,我们不该表现得那么惊讶。

多少时候,我们希望上次对主的委身,或某次属灵的经历,将我们全然
改变,但当往日的困扰和恶习再度侵犯时,我们便大失所望,认为自己的生
命无法改变了。上帝所赐的不是一份对罪麻木的自满心情,而是内心的安
息,这安息叫我们纵使面对自己的失败,仍有力量勇敢前行,因为深知基督
的代赎,是我们被上帝全然接纳的原因。生命的不完全,我们一生仍要面
对。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挣扎,有时我觉得自己好像没有改变过,我甚至怀疑
自己所教导的东西,是否曾带给我生命的转变,我觉得没有资格教导别人。
然而再次回望,我的生命确实改变了,我曾深深经历主的改变大能,为此我
极其兴奋。不过,也有些时候,我的软弱十分明显,若不是因我坚信救恩是
白白的恩典,我甚至会怀疑自己在上帝面前是否蒙悦纳。

成长过程有时真像徒步横跨美洲大陆一样,每踏一步就是一次前进,但
前面还摆着遥远的路程,秘诀乃是看看你离开起点已有多远。不过,千万别
让骄傲侵入你的心,这点其实也不用太顾虑,只要望望遥远的终点,我想连
最虔诚的圣徒,也会立时从自满中惊醒。

检视问题的出处

让我们看看某位姊妹的困难,她的丈夫没有一点男子气概,又不理家。
她知道自己对丈夫不满,同时心灵也极感空虚,每当丈夫有性的索求时(其
实他也甚少要求),她根本无心回应,也不想回应。她每次主动地沟通,只

会令丈夫更为退缩。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与丈夫沟通的困境,比如用
鼓励的方法,用分享内心感受的方法,或毫无保留地把丈夫交托给主,每一
种方法都没有果效。于是她全然失望,无法享受到做妻子的快乐,她抑郁的
情绪已到了不能不正视的地步,再不能靠忙碌的生活来掩盖,加上他丈夫工
作上的伙伴,屡屡有意无意地对她示爱。由于她是一位认真的基督徒,平日
总按《圣经》的原则行事,因此她更惊讶自己如今竟然对这位男土渐生好
感。

她细心思索自己面对的问题,发现它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是环境上的
困难,一家之主的丈夫却没有一点儿男子气,如果丈夫能发挥一家之主的作
用,用爱来领导这个家庭,她一定会以爱来回报。第二是她内心的痛楚,她
清楚自己内心的感受——对丈夫不满、愤怒、失望、空虚,同时亦内疚自己
对丈夫如此不满和对另一个异性倾慕。第三是自己行为上的罪行,她对丈夫
冰冷的行动,令两人的关系更不好,还有就是自己开始受婚外情的试探。

她知道自己已落在试探的边沿,不能不正视和处理当前的问题,于是她
循着自己分析的途径,尝试按步就班地解决困境。

首先她请求牧师和她丈夫谈话,她和牧师一起祷告,求主开导她丈夫的
心,使他知道自己应该主动以爱来领导这个家庭,这是面对问题的第一步。
其次她约见一位辅导员,学习了解和清理内心杂乱的情绪,这是面对问题的
第二步。通过牧师及辅导员的谈话,她学习如何重新与丈夫相处,学习如何
按《圣经》的真理,在现实的环境中顺服丈夫。她首先决意花更多的时间阅
读《圣经》和参与教会生活,让自己的灵命有足够的活力来应付罪恶的引
诱,这是面对问题的第三步。

数个月后,她对自己的问题了解得更为透彻。经过辅导员的帮助,她发
现原来自己的父亲也像现今的丈夫一样没有男子气和十分被动,她如今对丈
夫生发的怒气,有一部分是根源于往日对父亲的不满。经过如此分析,她对
自己内心的反应了解多了,但痛苦当然不会就此离去。由于牧师和辅导员的
体谅和支持,她不再让自己的生命被消极的感受吞噬。她开始有积极的行
动,找到一份兼职的工作,也参加网球队,同时在教会参与儿童部的事奉。

她丈夫却始终如往日一样,牧师和辅导员跟他的谈话都没有带来什么改
变,做妻子的当然仍因自己的婚姻深觉痛苦,然而她仍努力好好对待自己的
丈夫。做丈夫的因为妻子对他这么好,竟以为婚姻终究没有多大问题。这点
令妻子更为失望和愤怒,但她努力控制自己,将一切交托主。她仍旧感受到
其他异性的吸引力,但每一天她都倚靠主的力量面对试探。

对好些基督徒来说,落在这样境况中的她,能有如此的表现已是难能可
贵了。她仍然委身于教会的事奉,正显明了上帝在她身上的作为。

但人心是诡诈的,若要真有一颗在上帝面前“正确”的心,我们还须更深
入地探索,发掘出一切隐藏在心底的罪。所以我想指出,我们所遇着的问
题,其实共有四方面,上文已提及其中三方面,就是我们环境上的困难、内
心的痛楚和行为上的罪行,但最后还有我们内心的罪。

活在这世界上,我们是受害者(别人的罪行常带来我们的痛苦),但同
时我们也将伤害传递给别人。正因为我们与生俱来心灵的饥渴,而这饥渴是
世界所不能满足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过着一个失望的人生。我们总受过别
人的伤害,或是一些无缘无故的横祸,但我们不单是受害者,我们也是传递
伤害的人。我们按自己的聪明来应付人生的遭遇,也用自己的聪明来寻找一
个快乐的人生,通过这些自作聪明的行动,我们便把罪恶的损害传递开去。

我们当改变些什么?

让我再用那幅冰山的图画来表达上文的内容。左边的冰山代表心灵深处
的渴求,水平线上的领域代表我们对环境改变的渴求,水平线下的领域代表
只有基督才能满足的渴求。右边的冰山代表我们错误的策略,这也包含两方
面,一面是我们不符合《圣经》教训的行为,另一面是我们隐藏在心底那份
自我防卫的动机。水平线代表我们的意识,水平线下的领域代表我们一切不
自觉的思想与行动。当我们依靠上帝的话、上帝的灵,及上帝众儿女的帮助
时,水平线便逐渐下降,我们对自己心底的渴求和各样不合《圣经》真理的
罪行,便看得更清楚。

人生的问题分为下列四方面:

现在让我们在这四方面的问题上稍作分析,尝试找出问题的核心在哪
里。

我们周围的困境会永远不断地出现,直到我们离开世界为止,正如主

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约16:33)雅各亦曾教导我们说:“你们落在百
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雅1:2)人生的苦难是一个困扰的问题,但
它断不是人生问题的核心。

跟着我们看看内心的痛楚,这痛楚是真实的,有时是要命的,但这也不
是产生人生问题的根源。彼得并没有指责基督徒,说他们不应该感受痛苦,
相反地,他指出将会有“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彼前1:8)摆在他们面前,这是
主的救恩必然带给他们的。一般人都以解除内心痛苦为目标,他们练习默
想,学习清理往日痛苦的回忆,或者尝试抒发内心蕴藏的痛楚,因为他们以
为解除痛苦的感受便是解除了问题的核心。其实人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这
里。

我们生命中要洗除的东西,并非心灵因受伤害而产生的痛苦感受,因为
那是正常的反应,我们所要清洗的,其实是我们的行为,就是受伤害之后,
我们在行动上所选择的报复的回应。这些报复行动既然是不合《圣经》真理
的,我们便要改正。

这些就是我们的罪行,是引致人生问题的根源之一,我们必须处理。哥
林多教会那个公开犯罪的信徒,断不能逃避罪的代价,但请注意,当保罗指
导信徒如何处理此一问题时,他的重点不是单单阻止那人的罪行,而是要“败
坏他犯罪的天性”(林前5:5,NIV中译)。

罪行的确是我们该正视和处理的,但我们必须知道,一切罪行都只是问
题的表征。请留意主曾这样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入口的不能污秽人,
出口的乃能污秽人。”(太15:10–11)

耶稣跟着用比喻解释他刚才这番话,可是门徒都不明白,彼得还对主
说:“请你给我们解释这个比喻吧。”

耶稣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
又落在茅厕里吗?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因为从心
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渎,这都是污秽
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太15:16–20)

现在谈到第四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心的罪,其实这才是问题的根
源,因此也是我们清理的对象。许多人以为对主委身,立志跟随主便已经足
够;当然这是重要的一步,且是必须的一步。但踏上这一步还不足够,因为
我们的心诡诈到极点,我们极不易看清自己内心一切的罪,更不能说为自己
内心的罪一一悔改。许多人想改变自己人生的困境,都只着眼于前三方面,
至于内心的罪,都是表面化地处理一下罢了。

内心深处的罪,是我们一切自卫之罪的根源。许多人忽视了这类罪的深

远性和严重性,究其原因,是因为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些自卫性的行动到底在
防卫些什么。要发掘出自己想防卫什么,必须先正视自己心灵所受的创伤和
创伤所带来的失望,沿着这线路去探索,我们便会发现自己那套自卫的技
巧。因为我们学乖了,定意保护自己不再受任何伤害。所以,第一步是正视
内心的痛楚,何处有痛楚,何处便是我们失望的所在,如此我们就会了解,
自己因要得着满足的渴想而产生出的倔强的要求,如何构成了我们内心的
罪。

因为这条路是那么迂回,由里而外的改变也就很少发生;因为很少人愿
意花时间将自己内心的失望发掘出来,并承认自己有这些痛楚。纵然有这样
的人,当他们正视自己的伤痛与失望时,很少人能说:“我的伤痛不是问题的
根源,我的问题乃在于我定意不择手段去解除自己的痛楚。”

当人落在痛苦中时,会很难接纳问题是出于自己的自卫行动,但这正是
问题的症结。当人把生命的目标设定为解除痛苦时,他人生追求的目标便不
再是上帝了。原来苦难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它既能驱使我们越发走向自卫之
途,又能成为我们更全心投靠上帝的动力,它叫我们看见自己如何本能地建
起一道自卫的墙,而不是主动地舍己爱人。自卫与爱是相反的行动,爱既是
最大的诫命,自卫便是我们必须处理的问题了。

上文所提及那位嫁了一位懦弱丈夫的姊妹,她采取了各种步骤来正视困
难的处境。她上帝神祷告,找出内心痛楚的原因,同时努力拒绝外来的诱
惑,但这仍不够,她还须正视自己心灵的痛楚,直至痛悔的泪水掩盖内心的
忿怒。她需要检视自己所建立的自卫网,承认自己在爱方面的失败,在主前
深深懊悔,并结出悔改的果子。悔改是我们要走的路,跟着的两章是针对这
题目而写的。

为何必须正视内心的失望

我多次提及正视内心的失望的重要,这点我们千万不要忽视,现在让我
再详细解释。

我经常参加一个小组聚会,目的是建立一个坦诚和亲密相交的生活。一
晚,一位成员分享内心的感受,说自己很兴奋,因为发现对人的爱心比以前
加添了。从前若有人打扰他的工作,他会很不高兴,但最近他的感受改变
了,他看这些为与人交往的机会。不过,他仍感觉自己与人交往时总是有所
保留,不易建立一种深切的相交关系。我十分敬重这位分享者,他是一位成
熟的基督徒,曾经为主经历过艰难的时刻,然而他仍不满自己与人相交的素
质。

我们鼓励他继续分享成长时的经历,特别是那些令他失望的地方,以及
他怎样处理这些失望。于是他谈起自己独断的母亲如何在大小事上都管着
他,而父亲却不敢指出母亲的不是。我听着他的分享时,留意到他没有半点
情感的流露,除了偶尔表露一丝不满外,他简直像阅读电话簿上的名字,一
切都与他毫无关系似的。

分享间,有人插嘴说:“你父亲的表现简直是背弃了你,你母亲则控制着
你的生命。”他回答说:“你说得一点不错。”言语间仍没有丝毫的感情流露。

我们开始指出他问题的所在,认为他正在逃避感受对父母失望的痛苦。
他突然十分激忿地说他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他知道自己成长时的痛苦经历,
但他不认为感受自己生命的痛苦有何意义。

“我不认为我应该注意自己的痛楚,抱怨自己如何受害。过去的已成为过
去,我所关心的是如何正视面前的日子,我只希望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与人交
往。”

但其实,令他不能更有效地与人交往的原因,不在于他这方面的知识不
足,或是技巧不够,或是毅力不及,而是他自小所建立的自卫网。自幼他已
学会必须完全服从母亲,他从不敢亲切地将内心的感受与母亲分享,因为这
只会让母亲看准他的需要而更紧地控制他。他惟一能保存一个独立自我的方
式,就是一言不发地顺服,有时以偶然的脾气点缀一下。经过这样的分析,
他明白自己心灵深处所渴想的,是一位尊重他同时又爱他的人。这帮助他探
视自己的内心,是否在处处保护自己不再遭遇类似的失望。

综合上文,我们可以归纳下列各点。首先我们需要敞开自己,探索从小
至今心灵所经历的创伤,对自己的创伤有较深入的了解,才会明白自己为何
会定意选择一条自卫的路,接着我们才能发现,那套精心设计的自卫策略,
平日到底怎样运作。

对于我的朋友来说,他与人相交的方式是保持距离,他喜欢学术的研
究,有时他会发点脾气,他不会表现得热情可亲,正因如此,别人也自然与
他保持距离了。

深深地去体会和感受自己的失望,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能使我们从抱
怨中释放出来,去欣赏我们的父母、配偶、儿女,或朋友本身的好处。不
错,他们都不完全,都有令我们失望及伤害我们的时刻,然而他们都有他们
的好处,都有对我们的贡献。

每一个人的爱都有瑕疵,所以如果我们感激父母,是说他们没有瑕疵,
说他们所加的伤痕一点都没有带给我痛苦,那么我的感激其实一点也不真
诚,是表面化的,是一种自卫的假话。因为真正的爱不是要我们眼睛半瞎,
相反地,它要我们连对方的弱点都看清楚。我们可以坦白承认受过别人的伤

害,但我们愿意宽恕,且与那些人保持亲切的交往,因为真正的爱,能叫我
们真诚地关心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

当我们清楚别人在哪些地方令我们失望时,我们便越发能够不向对方做
不必要的要求。比如说:我们对父母若没有苛求,我们便更能欣赏他们所给
与我们的。其实,我们对任何人(包括父母)都不能有超过他们力量所及的
要求。一个人经常怨恨父母(或是配偶、儿女、朋友),正表示他有一个依
赖性的苛求,常要求别人带给自己满足。因着别人的失败所带给我们的伤害
而忿怒或抱怨,与坦白承认别人的失败带给我们失望和伤害,两者的结果有
很大的不同;前者叫我们越发忿怒和抱怨,后者则会导致我们消解忿怒。

许多人的问题与困境,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个女子患上厌食
症,是因为她的自我身份被剥夺,所以这是她控制自我及别人的方法。别人
的罪行伤害了她,而她本身也有过错。

患上抑郁症的人有过许多人生失望的经历,他们也习惯于将人生的期望
放在某些人身上,当这些期望没有成为事实时,抑郁症便侵袭他们。别人的
罪行伤害了他们,而他们本身也有过错。

男同性恋者在与异性交往中,不相信自己能满足对方在亲密关系上的需
要,所以宁愿与同性来往,认为这样更有把握。他们对自己男儿气概的表现
完全失去信心,主要并非他们选择如此,而是幼时受了不健全的人际关系影
响。然而,当他们转向与同性交往来满足内心亲密关系的需要时,他们是自
凿破裂的池子。别人的罪行曾伤害他们,而他们本身也选择错误的回应。

[1]

我们每个人都会被别人的罪行所伤害,同时我们自己也选择错误的回
应,别人未能完全地爱我们,而我们也没有完全地爱别人。别人在爱上的不
完全,带来我们无限的失望与痛苦,然而,主对我的爱却是完全的,主的爱
虽然不会挪去别人不完全的爱所带给我的痛苦,但主的爱足以使我站立得
稳,使我不再惧怕别人的失信而勇敢地去爱。

爱别人就是我的责任,当我对你流露爱时(不是当你对我流露爱时),
我就经历到喜乐和完满的感觉。我为何能爱人?因为我从上帝那里经历到那
份完整无瑕的爱。爱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爱能吸引人到基督那里;同时因
着流露爱,我的生命便有价值有能力,这一切能将荣耀归给上帝。当我慢慢
地学习不再自卫,专一去爱时,我便渐渐经历到渴望已久的那种丰盛生命。

只要我们一天活在世界上,我们的人际关系仍会有失望与痛楚,只有天
堂才能给我们完美的人生。主的福音之所以十分宝贵,正因它为我们人生问
题的症结,开辟了解决之道。

附注:

[1]我描述这些心理及行为的失常,并非要全面地说明问题的本质和根
源,而是要指出,每一种心灵交战的背后都是失望和自卫的心理。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