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没药花园

蒋青青在日本:蒋青青案件大结局:一个孤独旅行者

跳海自杀

2017年8月29日,日本钏路的渔民在捡海带时发现了一具被海浪冲上岸的女尸。当时我在美国,是深夜。早上醒来,微信上有5个朋友给我转发了同一条微博消息。我都回他们一句“跳海自杀”。登录公众号,也有好几人在文末留言或者发消息评论此事。匆匆浏览了一下新闻,其中一篇详细描述了尸体的穿着,包括红色围巾、白色球鞋。只是尸体受损严重,露出白骨,无法辨认容貌。毫无疑问,大家都相信,这就是蒋青青的尸体。尸体是在钏路的桂恋找到的。桂恋是什么地方?我搜了一下,离她最后现身的渔人码头咖啡馆8公里远,步行需近2个小时。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桂恋墓地。她离开市中心后,很可能是朝那里步行,最后跳入大海。哪怕不是那里,最后终结之处也是此类偏僻冷清的地方。下午,尸检结果出来了。溺亡。无外伤。

我想说,日本人的效率真高。只用了一天!想想蓝可儿,尸体在水箱里被发现后,硬是拖了近4个月才出尸检报告。因为政府开支不够,人员紧缺,尸体都在排队等解剖。可是蒋青青尸体的毒理分析也已经出结果了吗?其他可能性都排除了吗?你尽可以有很多理由怀疑,比如会不会是尸体腐烂严重导致其他伤口消失,会不会被下毒,等等。这些怀疑都是非常珍贵的,因为万一真的是他杀,万一凶手以此蒙混过去……所以我们要保留其他一切“可能性”,在这基础上,再来说说最大可能性。

溺亡,这个结果,基本在办案上指向了一个最大可能性:蒋青青是自杀的。自杀加上大海,和我之前的推测差不多。让我们回顾一下蒋青青在日本期间做了什么。她像一个普通的旅行者来到日本旅游。制定旅游计划,提前定好房间。唯一特别的是,她是一个人来的。本来有个同事与她同往,倒不是被她支开的,而是那同事自己有事没来。

有人说她不仅订了中日往返机票,甚至订了从上海虹桥机场回她福建老家的机票(或是火车票,记不清了)。订往返机票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为了得到签证、顺利入境,或者出于往返机票比单程更便宜等原因,可能就随手订了。可是细心到连回老家的行程都安排好,看来真的有按时回来的打算。我不知道她是几时定好这些行程的。我只能说,她的内心或者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发生在从她定完行程到7月22号之间的任何时刻。我之前就判断她是自杀或者主动失联。后来我也曾动摇过。

倒不是因为以上这些理由,而是有许多细节让她看起来真的不像有预谋的自杀者。哪些细节呢?她从阿寒湖退房时,戴了口罩,应该是因为没有化妆,怕之前看见过她妆后相貌的前台,见到她没化妆的样子。她7月18日赴日本北海道旅行。19、20、21日,连续3天,每天发一条微博,分别在上午、傍晚和下午,有用手机发的,有用iPad发的。总之看起来她没什么异样,就是一个普通的旅行者。21号还自拍了一张闻花的侧颜,精心化了妆。

她还独自享受了不少美食,有甜点、寿司。这像一个自杀的人吗?再说,她好不容易考上了编制,她的毕业学校并不出色,能当上有编制的小学老师,这不是最理想的工作了吗?她不是还说要等《权力的游戏》下一季出来吗?知乎上有个在日本多年的网友给出了非常技术流的分析,主要针对她的行进路线,分析得非常好。但那个网友和我不同,他相信蒋青青是遇到危险了,不管是人为还是意外,总之不相信她是自杀或者滞留。他给出的理由包括,她在坐大巴离开阿寒湖前,还买了好几个面包吃。

一个都要自杀的人,还会提前安排好早饭和午饭吗?可是,技术流同学却不知道,人心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蒋青青为什么自杀?蒋青青去阿寒湖就是为了自杀。这点见之前分析。可是坐游船时她没有机会这么做,再加上内心动摇,她便想回到札幌。可是在途中,她停在了钏路,终于坚定了信心。

非精神病因素自杀的人分3种。

一种是暴躁型。吵到愤怒处,跳楼自杀,割脉自杀,反正身边有啥逮啥,一秒都不能忍。如果之后还能活着,冷静下来时肯定要后悔。一种是绝望型。他们的生活一般是陷入了困境,遭受穷困或孤独,受到失去亲人的打击,无法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得了抑郁症。这类人长期下来会消瘦,反应迟钝,无法集中注意力,吃不下饭,终日不出房子,不见人,对美食、旅游更不会有兴趣。最后“生”对他们来说毫无吸引力,只剩下痛苦,死就不那么可怕了,反而是种解脱。第三种是理想型。这通常发生在教徒身上:比如人民圣殿教900多名信徒集体自杀;比如青少年叛逆期经常出现的相约自杀;比如有人追求在0点0分0秒去死;比如纳西族有很多殉情的情侣;比如在独孤求败式的寂寞中寻死。这些人对现实失望是肯定的,但客观上他们没有陷入绝境。这类自杀者一般都追求一种仪式感。

大老远跑到日本来自杀,已经是具有仪式感的一种行为了。不管是自尽于阿寒湖,还是跳海,本身都比一般的自杀手段更有仪式感(否则,她在日本的酒店里就可以割脉自尽)。陈雯爬上华山最高峰自杀,也很有仪式感。对于他们,或许死亡本身不是唯一重点,死亡的方式、时间、地点,也同等重要。

我猜这一类人通常都具有某些完美主义倾向,对象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爱情。自杀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我在现世得不到的完美,却能从死亡这件事中得到某种理想化的升华。我这么写,只是想说,对第三种人,“编制”根本不算什么。被困在一个小县城,困在不理解自己的亲人身边,或许才是痛苦的。我对蒋青青一无所知,不了解她经历过什么。我个人感觉这桩悲剧的起因主要是爱情给她造成的失望感,加上她自身的轻度抑郁症,再加上受到独自旅行的情境催化。有人说她在自杀2年前失恋,从她个别微博可以看出,她要么没走出来,要么现在有其他令她伤感的人。

她死前发生了什么?

8月29日,日本新闻披露了她的信件内容。在这封信中,蒋青青对亲友表示了感谢,并跟大家告别。信件内容如下:“对不起,这是告别的信。活了27年,现在已经努力不下去了。如果我不在了,请大家不要难过。我会成为星星守护着大家。我从心里爱着大家。”日本媒体为什么选这个时候公布?我相信也是出于谨慎,太早公布是怕人们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吧。我在前面的分析中就说,家人可能是最不了解她的人。在她行李中发现的明明是一封信:有家庭地址,折叠好的,有道别的话,有明确读者。

可身在中国的弟弟,却坚持这只是旅行笔记。根据监控视频,22号在札幌的餐厅里,她手里提了一个白色袋子。22号到了钏路后袋子就消失了。她是不是买了便当盒准备见谁?她的iPad到底在哪儿?是不是有个导火线(应该在21号或22号发生),让她突然打定主意自杀。但是我在看到这封信的具体内容后,觉得这些都不重要了。

因为她22号离开酒店时留下的信,已经清楚说明她的自杀意愿早就维持了一段时间。包括截屏的那条微博,“人生最后的美好”也有很强烈的暗示性。所以她的死和她22号后来究竟见没见谁,关系并不太大。我也一个人旅行过许多次,感觉独自在陌生环境中,胡思乱想的概率更大。独自旅行就像一种催化剂,能让悲伤孤独的人更悲伤,让亢奋活跃的人更亢奋。看蒋青青的微博,很喜欢她。她喜欢的许多书和影视,我也喜欢。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期待,各自也有不能说或不愿说的痛苦。我们就不要深究了。

她应该是希望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跳入大海,世间没人知道她的行踪,她永远从大家的生活中消失。可现实却是,无数的监控追踪到她最后的行迹,而大浪把她送回人间。这大概也是种缺憾吧。但幸好,钏路夏天的大海很美。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