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名著 > 成功的反思

註釋

 

  註釋

 

 

  1 美國總統川普於陸戰隊一號直升機起飛前發言,二○二○年二月廿三日: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ments/remarks-president-trump-marine-one-departure-83/;川普接見非裔美國人領袖時發言,二○二○年二月廿七日:whitehouse.gov/briefings-statements/remarks-president-trump-meeting-african-american-leaders/。

  2 法哈德.曼約奧〈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為何沒有足夠的口罩?〉,紐約時報二○二○年三月廿五日:https://www.nytimes.com/2020/03/25/opinion/coronavirus-face-mask.html(中文版: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00326/coronavirus-face-mask/zh-hant/)。

  3 瑪歌.桑格-卡茲〈面對疫情,美國人仍然信任專家〉,紐約時報二○二○年六月廿七日:https://www.nytimes.com/2020/06/27/upshot/coronavirus-americans-trust-experts.html。

 

楔子:擠入窄門

  1 珍妮佛.梅迪納、凱蒂.班納和凱特.泰勒〈美國大學招生詐騙案,女星、商業大亨及有錢家長遭起訴〉,紐約時報二○一九年三月十二日:https://www.nytimes.com/2019/03/12/us/college-admissions-cheating-scandal.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中文版見 〈美國大學招生醜聞:富人把孩子「買」進常春藤〉:https://cn.nytimes.com/usa/20190313/college-admissions-cheating-scandal/)。

  2 出處同上。亦可參考〈聯邦調查局說明家長如何舞弊讓兒女進入一流大學〉,紐約時報二○一九年三月十二日:https://www.nytimes.com/2019/03/12/us/admissions-scandal.html,以及美國司法部刑事告訴狀內附之宣誓書,二○一九年三月十一日:https://www.justice.gov/file/1142876/download。

  3 蘿拉.川普接受福斯晚間新聞訪問,二○一九年三月十二日:https://www.facebook.com/FoxNews/videos/lara-trump-weighs-in-on-college-admissions-scandal/2334404040124820/。

  4 美國麻州聯邦檢察官安德魯.萊林發言,美國有線新聞網逐字稿,二○一九年三月十二日:http://edition.cnn.com/TRANSCRIPTS/1903/12/ath.02.html。

  5 法蘭克.布魯尼〈買進耶魯或史丹佛?早就知道了〉,紐約時報,二○一九年三月十二日:https://www.nytimes.com/2019/03/12/opinion/college-bribery-admissions.html(中文版見〈美國頂尖名校的醜陋、殘酷與不公正〉: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90313/college-bribery-admissions/zh-hant/dual/);尤金.史考特〈川普長子為何奚落涉及大學招生醜聞的家長〉,華盛頓郵報,二○一九年三月十三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2019/03/13/why-trump-jr-mocked-parents-caught-up-college-admissions-scandal/;有關傑瑞德.庫許納的入學爭議,以及金錢於其中扮演的角色,原始報導請見丹尼爾.戈登《大學潛規則》,New York: Broadway Books,二○○六年,頁四四至四六;川普據傳曾經捐款給華頓商學院,參見路易斯.費爾.薩德尼〈川普或曾捐款一百四十多萬美元給賓州大學〉,賓夕法尼亞人日報,二○一六年十一月三日:https://www.thedp.com/article/2016/11/trumps-history-of-donating-to-penn。

  6 辛格於美國司法部刑事告訴狀內附宣誓書中的供詞,頁十三,二○一九年三月十一日:https://www.justice.gov/file/1142876/download。

  7 美國麻州聯邦檢察官安德魯.萊林發言,美國有線新聞網逐字稿,二○一九年三月十二日:http://edition.cnn.com/TRANSCRIPTS/1903/12/ath.02.html。

  8 安德爾.佩利〈比起SAT分數,學生更需要多一點財富〉,赫欽格報告,二○一九年五月十七日:https://hechingerreport.org/students-need-a-boost-in-wealth-more-than-a-boost-in-sat-scores/。

  9 朗恩.李伯〈又一項入學優勢〉,紐約時報,二○一九年三月十六日;保羅.塔夫《關鍵四年:大學如何造就或毀了我們》,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二○一九年,頁一五三至一六七。

  10 〈部分大學來自全美收入前百分之一家庭的學生比來自後百分之六十家庭的學生還多〉,紐約時報,二○一七年元月十八日: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7/01/18/upshot/some-colleges-have-more-students-from-the-top-1-percent-than-the-bottom-60.html。文中數據出自拉吉.切提、約翰.佛利德曼、伊曼紐爾.賽斯、尼可拉斯.透納和丹尼.亞甘〈階級流動成績單:大專院校對跨代階級流動的影響〉,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工作報告第二三六一八號,二○一七年十二月修正版:https://opportunityinsights.org/paper/mobilityreportcards/。

  11 卡洛林.哈克斯比〈美國大專院校的選擇變化〉,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3, no. 4,二○○九年秋季,頁九五至一一八。

  12 出處同上,頁九五至一○○;保羅.塔夫《關鍵四年》,頁三九。

  13 馬賽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頁八至一一、五一至八四,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二○一九年,頁八至一一、五一至八四(簡體中文版二○一九年六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 贏家與輸家

  1 《經濟學人》雜誌某期封面故事就是一例,參見〈吊橋拉起:富裕國家的新分歧不在左右,而在開放與封閉〉,經濟學人,二○一六年七月三十日:https://www.economist.com/briefing/2016/07/30/drawbridges-up。另一個較為細膩的觀點,參見〈關於開放與封閉之分的幾點思考〉,經濟學人「白芝浩專欄」,二○一八年三月十六日:https://www.economist.com/bagehots-notebook/2018/03/16/some-thoughts-on-the-open-v-closed-divide。

  2 本段和下一段引自拙文,分別是〈右翼民粹興、進步政治衰,拯救民主是否太晚?〉新政治家,二○一八年五月廿一日:https://www.newstatesman.com/2018/05/right-wing-populism-rising-progressive-politics-fails-it-too-late-save-democracy,以及〈民粹主義、川普和民主的未來〉,開放民主網,二○一八年五月九日:https://www.opendemocracy.net/en/populism-trump-and-future-of-democracy/。

  3 美國一九八○年以來的經濟成長果實大多流向了頂層百分之十人口,其所得成長了百分之一百二十一,底層半數人口幾乎毫無所獲,其二○一四年的平均所得約一萬六千美元,和一九八○年的實際平均所得差不了多少。就業年齡男性的所得中位數「二○一四年的數字和一九六四年一樣」,均為三萬五千美元左右。參見托瑪.皮凱提、伊曼紐爾.賽斯、加柏列.祖克曼〈美國分配國民帳戶:方法與估計〉,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33, issue 2,二○一八年五月,頁五五七、五七八、五九二至五九三:https://eml.berkeley.edu/~saez/PSZ2018QJE.pdf;法昆多.阿瓦列多、路卡斯.江瑟、皮凱提、賽斯、祖克曼《世界不平等報告》,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八年,頁三、八三至八四(中文版於二○一八年八月由衛城出版)。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所得分布數據亦可參考線上版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https://wid.world。另外,皮凱提於《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四年,頁二九七(中文版於二○一四年十一月由衛城出版))表示,一九七七年至二○○七年,美國經濟成長有四分之三落入最有錢的百分之十人口手中。美國全國所得有百分二十點二流向頂層百分之一人口,流向底層一半人口的只有百分之十二點五。美國全國所得有百分之四十七流向頂層百分之十人口,將近一半,而西歐國家為百分之卅七、中國百分之四十一、巴西和印度百分之五十五。參見托瑪.皮凱提、伊曼紐爾.賽斯、加柏列.祖克曼〈美國分配國民帳戶:方法與估計〉,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33, issue 2,二○一八年五月,頁五七五:https://eml.berkeley.edu/~saez/PSZ2018QJE.pdf;法昆多.阿瓦列多、路卡斯.江瑟、皮凱提、賽斯、祖克曼《世界不平等報告》,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八年,頁三、八三至八四。

  4 引自作者線上搜尋結果,出處為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美國總統計畫(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總統發言及文告檔案: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

  5 根據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一份研究,出身最低五等分位家庭的美國人成年後有百分之四爬到最高五等分位,百分之三十爬到中間五等分位或更高,百分之四十三留在最低五等分位。見二○一六年七月,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追求美國夢:跨代經濟階級流動〉,頁六圖三:https://www.pewtrusts.org/~/media/legacy/uploadedfiles/wwwpewtrustsorg/reports/economic_mobility/pursuingamericandreampdf.pdf。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拉吉.切提及研究夥伴則指出,出身最低五等分位家庭的美國人有百分之七點五爬到最高五等分位,百分之三十四留在最低五等分位。參見切提、納撒尼爾.亨德倫、派屈克.克萊恩和伊曼紐爾.賽斯〈機會之邦在哪裡?美國跨代階級流動地圖〉,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29, no. 4,二○一四年,頁一五五三至一六二三: http://www.rajchetty.com/chettyfiles/mobility_geo.pdf(階級流動數據在頁十六表二)。艾奇布里吉研究中心的史考特.溫煦普在研究後表示,出身最低五等分位的美國孩童長大後只有百分之三進入最高五等分位,只有百分之廿六進入中間或以上五等分位,百分之四十六留在最低五等分位。參見〈美國經濟階級流動〉,艾奇布里吉研究中心,二○一七年三月,頁十八圖三:https://archbridgeinst.wpengin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4/Contemporary-levels-of-mobility-digital-version_Winship.pdf。

  6 邁爾斯.寇拉克〈所得不均、機會公平及跨代階級流動〉,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7, no. 3,二○一三年夏季,頁七九至一一二(見頁八二圖一):https://pubs.aeaweb.org/doi/pdfplus/10.1257/jep.27.3.79。邁爾斯.寇拉克〈窮小孩會變成窮大人嗎?世代所得流動性跨國比較之結果〉,IZA Discussion Paper No. 1993,二○○六年三月,頁四二表一:http://ftp.iza.org/dp1993.pdf。另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二○一八年報告〈社會電梯故障了?如何促進社會流動〉(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8):https://doi.org/10.1787/9789264301085-en。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報告和寇拉克的研究結果類似,只有德國不同。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報告,德國的社會流動比美國還少。各國比較請見頁一九五圖4.8。

  7 史特法妮.斯坦契瓦〈美國夢的囚徒〉,世界報業辛迪加,二○一八年二月廿二日: https://scholar.harvard.edu/files/stantcheva/files/prisoners_of_the_american_dream_by_stefanie_stantcheva_-_project_syndicate_0.pdf。

  8 拉吉.切提、約翰.佛利德曼、伊曼紐爾.賽斯、尼可拉斯.透納和丹尼.亞甘〈階級流動成績單:大專院校對跨代階級流動的影響〉,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工作報告第二三六一八號,二○一七年十二月修正版:http://www.equality-of-opportunity.org/papers/coll_mrc_paper.pdf。

  9 https://fivethirtyeight.com/features/even-among-the-wealthy-education-predicts-trump-support/及https://www.jrf.org.uk/report/brexit-vote-explained-poverty-low-skills-and-lack-opportunities。

  10 艾倫.布雷克〈「可悲之人」失言風波,希拉蕊再給新說法〉,華盛頓郵報,二○一八年三月十三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the-fix/wp/2018/03/12/hillary-clinton-takes-her-deplorables-argument-for-another-spin/。川普在高收入選民部分險勝希拉蕊,但在鄉村及小城、無大專學歷白人選民和認為外貿會導致工作流失而非增加的選民部分均大獲全勝,和希拉蕊的得票率對比分別為百分之六十二對卅四、六十七對廿八及六十五對卅一。參見〈二○一六年總統大選出口民調〉,紐約時報,二○一六年十一月八日: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6/11/08/us/politics/election-exit-polls.html。

  11 二○一七年六月一日,川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簡稱巴黎協定。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28739。

  12 有關孔子選賢與能說的幾種解釋,參見貝淡寧和李晨陽合編之《東亞對民主的挑戰:比較視角下的賢能政治》,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二○一三年。柏拉圖的政治主張,見《理想國》(艾倫.布魯姆英譯版,New York: Basic Books,一九六八年)卷四。亞里斯多德的政治論,見《政治學》(恩尼斯特.巴爾克英譯版,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一九四六年)卷三及《尼各馬科倫理學》(大衛.羅斯爵士英譯版,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一九二五年)卷一與卷六。

  13 約瑟夫.凱特《才能:從美國革命到廿一世紀,一個建國理念的歷史》,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二○一三年,頁一至十、三三至四四。湯瑪斯.傑佛遜一八一三年十月廿八日致信約翰.亞當斯,收錄於雷斯特.卡彭編輯《亞當斯與傑佛遜夫婦書信全集》,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一九五九年,第二冊,頁三八七至三九二。

  14 麥可.楊恩《菁英制度的興起》,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一九五八年。

  15 出處同上,頁一零六。

 

第二章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1 參見線上牛津英語詞典「lot, n.」詞條,牛津大學出版社二○一九年六月:www.oed.com/view/Entry/110425。查詢時間為二○一九年七月十六日。

  2 例如《約拿書》第一章四至十六節。

  3 《約伯記》第四章七節。此處和後段對於約伯的討論,受益於莫許.哈伯塔出色的論文〈哀慟者約伯〉,收錄於里歐拉.巴特尼茨基和伊拉納.帕德斯合編之《約伯記:美學、倫理學及詮釋學》,Berlin: de Gruyter,二○一五年,頁三七至四六。

  4 出處同上,頁三九、四四至四五。哈伯塔表示這是中世紀哲學家邁蒙尼德對《約伯記》的詮釋。雨降在無人之地,見《約伯記》第卅八章廿五至廿六節。

  5 出處同上,頁卅九和四五。

  6 此處和後段要歸功於安東尼.克隆曼《一位重生異教徒的告解》書中讓人醍醐灌頂的討論。參見《一位重生異教徒的告解》,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二○一六年,尤其是頁八八至九八、二四○至二七一及三六三至三九三。

  7 哈伯塔〈哀慟者約伯〉,頁三七。

  8 克隆曼《一位重生異教徒的告解》,頁二四○至二五九;耶律米.施尼溫德《自律的發明》,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一九九八年,頁二九至三○。

  9 艾瑞克.尼爾遜《自由主義神學:政治哲學與神的公義》,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九年;麥可.艾克斯沃西〈伯拉糾的復仇〉,新政治家,二○一八年十二月七日,頁一八;約書亞.霍利〈伯拉糾時代〉,今日基督教,二○一九年六月號: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9/june-web-only/age-of-pelagius-joshua-hawley.html。

  10 克隆曼《一位重生異教徒的告解》,頁二五六至二七一;施尼溫德《自律的發明》,頁二七二。

  11 施尼溫德《自律的發明》,頁三六三至三八一。

  12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塔爾寇特.帕森斯英譯,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一九五八年(初版為一九○四至○五年)。

  13 出處同上,頁一○四。

  14 出處同上,頁一○九至一一○。

  15 出處同上,頁一一○至一一五。

  16 出處同上,頁一一五。

  17 出處同上,頁一六○。

  18 出處同上,頁一五四及一二一。

  19 出處同上,頁一二一至一二二。

  20 馬克斯.韋伯〈世界諸宗教的社會心理學〉,收錄於漢斯.葛爾特和查爾斯.萊特.彌爾斯合編《韋伯社會學文選》,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一九四六年,頁二七一,引號處在原文為粗體呈現。

  21 傑克森.李爾斯《不勞而獲:機運在美國》,New York: Viking,二○○三年,頁三四。

  22 出處同上。

  23 出處同上,頁五七至六二;傳道書第九章十一至十二節,引用於《不勞而獲:機運在美國》頁五九。

  24 出處同上,頁六○。

  25 出處同上,頁七六。

  26 出處同上。

  27 出處同上,頁二二。

  28 出處同上。

  29 約翰.艾爾利吉和菲利普.貝瑞斯福德〈金礦內幕〉,英國週日泰晤士報,二○○九年十一月八。

  30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台《早安,喬》節目〈卡崔娜颶風:神的怒火?〉引述葛拉罕的發言,二○○五年十月五日:http://www.nbcnews.com/id/9600878/ns/msnbc-morning_joe/t/hurricane-katrina-wrath-god/#.XQZz8NNKjuQ。

  31 時代雜誌〈帕特.羅伯遜為何責怪海地?〉引述羅伯遜的發言,二○一○年元月四日。

  32 勞莉.古德斯坦〈攻擊過後:找戰犯〉引述法威爾的發言,紐約時報,二○○一年九月十五日。

  33 德文.戴爾〈天罰?日本強震海嘯再度引起關於神的辯論〉,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台,二○一一年三月十八日:https://abcnews.go.com/Politics/japan-earthquake-tsunami-divine-retribution-natural-disaster-religious/story?id=13167670;哈利.哈路圖尼安〈日本人為何不信任政府〉,法國世界外交論衡月刊,二○一一年四月十一日:https://mondediplo.com/2011/04/08japantrust。

  34 肯揚的發言引自凱特.鮑勒〈死亡、成功神學與我〉,紐約時報,二○一六年二月三日。亦可參考凱特.鮑勒《蒙福:美國成功神學史》,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三年。

  35 鮑勒〈死亡、成功神學與我〉。

  36 出處同上,鮑勒引述歐斯汀的發言。

  37 大衛.凡.畢馬和朱傑夫〈神要你有錢?〉,時代雜誌,二○○六年九月十日。

  38 鮑勒〈死亡、成功神學與我〉。

  39 鮑勒《蒙福》,頁一八一;民調數字出自畢馬和朱傑夫〈神要你有錢?〉。

  40 鮑勒《蒙福》,頁二二六。

  41 出處同上。

  42 鮑勒〈死亡、成功神學與我〉。

  43 參見范恩.紐科克二世〈美國健保法案的成功神學〉,大西洋月刊,二○一七年五月五日。

  44 布魯克斯的發言引自紐科克二世,出處同上;以及強納森.切特〈共和黨失言,病患不該享有平價醫療〉,紐約雜誌,二○一七年五月一日。

  45 約翰.麥基〈歐巴馬健保?全食超市另有方案〉,華爾街日報,二○○九年八月十一日;亦可參見切特〈共和黨失言,病患不該享有平價醫療〉,出處同上。

  46 麥基〈歐巴馬健保?全食超市另有方案〉,出處同上。

  47 希拉蕊.柯林頓〈賓州費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演說〉,二○一六年七月廿八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address-accepting-the-presidential-nomination-the-democratic-national-convention。

  48 艾森豪〈麻州波士頓新英格蘭「展望一九五四年」晚宴演說〉,一九五三年九月廿一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address-the-new-england-forward-54-dinner-boston-massachusetts。

  49 約翰.皮特尼〈托克維爾騙局〉,標準週刊,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日:https://www.weeklystandard.com/john-j-pitney/the-tocqueville-fraud。

  50 如果納入同一句話的不同說法,福特擔任總統時說了六次,雷根總統十次,小布希總統六次。次數統計資料來源為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美國總統計畫的可搜尋資料檔案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

  51 雷根〈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全美福音派聯會年會致詞〉,一九八四年三月六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remarks-the-annual-convention-the-national-association-evangelicals-columbus-ohio。

  52 次數統計資料來源為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美國總統計畫的可搜尋資料檔案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該檔案庫收錄了歷任總統的所有發言與致詞,以及部分非連任總統之總統候選人的競選發言。搜尋紀錄顯示,凱瑞於二○○四年總統大選期間至少說過該句一次,希拉蕊二○一六年大選期間至少說過七次。

  53 參見亞斯查.蒙克《責任時代:機運、選擇與福利國家》,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七年。

  54 雷根是首位講出這句話的總統。他於一九八八年談論美國和加拿大的自由貿易協議時首度提到: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remarks-the-american-coalition-for-trade-expansion-with-canada。但幾個月後,他卻在美國企業研究院批評,「站在歷史的正確面」是一九七○年代那些想容忍蘇聯主宰東歐的人愛用的「馬克斯主義髒話」: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remarks-the-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for-public-policy-research。更詳盡的說明參見傑伊.諾德林格〈歷史的正確面〉,國家評論半月刊,二○一一年三月卅一日;以及大衛.葛拉罕〈「歷史正確面」的錯誤面?〉,大西洋月刊,二○一五年十二月廿一日。

  55 小布希〈德州胡德堡基地致詞〉,二○○五年四月十二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remarks-military-personnel-fort-hood-texas。錢尼〈副總統於第一遠征打擊群造勢大會致詞〉,二○○六年五月廿三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vice-presidents-remarks-rally-for-expeditionary-strike-group-one。

  56 次數統計資料來源為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美國總統計畫的可搜尋資料檔案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

  57 歐巴馬〈致紐約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生演說〉,二○一○年五月廿二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commencement-address-the-united-states-military-academy-west-point-new-york-2;歐巴馬〈致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市美國空軍官校畢業生演說〉,二○一六年六月二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commencement-address-the-united-states-air-force-academy-colorado-springs-colorado-1。

  58 柯林頓〈接受賴瑞.金專訪〉,一九九四年元月二十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interview-with-larry-king-1;歐巴馬〈總統就職演說〉,二○○九年元月二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inaugural-address-5。

  59 歐巴馬〈總統記者會〉,二○○九年六月廿三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the-presidents-news-conference-1122;歐巴馬〈總統記者會〉,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the-presidents-news-conference-1112;歐巴馬〈總統記者會〉,二○一一年二月廿五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the-presidents-news-conference-1113。

  60 次數統計資料來源為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美國總統計畫的可搜尋資料檔案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地毯上繡字,參見克里斯.海耶斯〈道德世界向著公義而行雖然激勵人心,卻也是錯的〉:https://www.nbcnews.com/think/opinion/idea-moral-universe-inherently-bends-towards-justice-inspiring-it-s-ncna859661,以及大衛.葛拉罕〈「歷史正確面」的錯誤面〉。

  61 西奧多.帕克《宗教布道十講》,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一八五五年二版,頁八四至八五。

  62 谷歌圖書 Ngram Viewer:<iframe name="ngram_chart" src="https://books.google.com/ngrams/interactive_chart?content=right+side+of+history&year_start=1980&year_end=2010&corpus=15&smoothing=3&share=&direct_url=t1%3B%2Cright%20side%20of%20history%3B%2Cc0" width=900 height=50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hspace=0 vspace=0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iframe>.

  63 柯林頓〈北美自由貿易協議媒體圓桌專訪〉,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二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media-roundtable-interview-nafta;柯林頓〈柏林致德國人民演說〉,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三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remarks-the-people-germany-berlin。

  64 柯林頓〈於參議員凱瑞波士頓競選音樂會致詞〉,一九九六年九月廿八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remarks-campaign-concert-for-senator-john-f-kerry-boston;歐巴馬〈加州聖荷西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歡迎會致詞〉,二○一四年五月八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remarks-democratic-national-committee-reception-san-jose-california;歐巴馬〈簽署禁止歧視非異性戀員工行政命令致詞〉,二○一四年七月廿一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remarks-signing-executive-order-lesbian-gay-bisexual-and-transgender-employment;柯林頓〈科羅拉多州丹佛市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演說〉,二○○八年八月廿七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address-the-democratic-national-convention-denver-colorado。

  65 歐巴馬〈LGBT驕傲月歡迎會致詞〉,二○一三年六月十三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remarks-reception-celebrating-lesbian-gay-bisexual-and-transgender-pride-month。

  66 歐巴馬〈加州比佛利山莊二○一二年歐巴馬勝利基金會募款餐會致詞〉,二○一六年六月六日: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remarks-obama-victory-fund-2012-fundraiser-beverly-hills-california。

  67 艾瑞克.威斯特維爾特〈偉大不是事實:《美哉,美利堅》問我們如何做得更好〉,美國國家廣播電台,二○一九年四月四日:https://www.npr.org/2019/04/04/709531017/america-the-beautiful-american-anthem。

  68 凱瑟琳.李伊.貝茲《美哉,美利堅詩集》,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一九一一年,頁三至四。

  69 馬克.克里寇利恩〈上帝賜恩典於妳〉,國家評論半月刊,二○一一年七月六日。

  70 二○○一年美國職棒世界大賽雷.查爾斯演唱《美哉,美利堅》影片請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HMQEegpFs。

 

第三章 向上流動說

  1 歐逸文《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與信仰》,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二○一四年,頁三○八至三一○(繁體中文版由八旗文化出版)。

  2 柯林頓擔任總統期間用過這個說法廿一次,例如「這是我們的重責大任,確保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因為貧窮、出生在缺乏經濟機會的地方、身為少數種族或其他任何因素而落後,而失去機會,因為我們一個人都不能浪費。這個世界競爭激烈,需要大量人才,我們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人」。出自柯林頓〈加州聖荷西致詞〉,一九九六年八月七日,參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23422。

  3 參見亞斯查.蒙克《責任時代:機運、選擇與福利國家》,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七年;以及雅各.哈克《風險大轉移》,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二○○六年。

  4 雷根〈美國國會聯席會議國情咨文演說〉,一九八七年元月廿七日,出自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52758。

  5 柯立芝、胡佛和羅斯福總統在哪些場合用過這個說法,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

  6 雷根擔任總統期間說過「不是因為自身過錯」廿六次,柯林頓說過七十二次,歐巴馬五十六次。次數統計來自作者搜尋美國總統計畫可搜尋資料檔案庫的結果: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

  7 柯林頓〈總統就職演說〉,一九九三年元月二十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19347。

  8 柯林頓〈美國國會聯席會議國情咨文演說〉,一九九五年元月廿四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21902。

  9 柯林頓〈加州沙加緬度麥克萊倫空軍基地致詞〉,一九九五年四月七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20655。

  10 柯林頓〈一九九六年個人責任與工作機會調和法案簽署文告〉,一九九六年八月廿二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22686。

  11 東尼.布萊爾《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London: Fourth Estate,一九九六年,頁一九、一七三、二七三及二九二(繁體中文版由時報文化出版)。

  12 二○○二年十二月卅一日德國總理施若德發言,引自亞斯查.蒙克《責任時代:機運、選擇與福利國家》,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七年,頁二二○至二二一。施若德發言由蒙克英譯,亦可參見頁一至六。

  13 出處同上,引文於該書頁三十;更完整的說法見頁二八至三七。

  14 雷根〈於白宮向政府新任黑人官員簡報〉,一九八四年六月廿五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60916;雷根〈全國廣播談稅制改革〉,一九八年五月廿五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59932。

  15 柯林頓〈民主黨領導委員會致詞〉,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三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18963。歐巴馬擔任總統期間用過同類說法五十次,雷根總統十五次,柯林頓總統十四次,小布希總統三次,老布希總統兩次,福特總統一次,尼克森總統一次。該說法出現在尼克森總統的文告裡三次,詹森總統的文告裡兩次,而詹森之前各任總統的發言或文告裡都不曾出現這個用語。次數統計來自作者搜尋美國總統計畫可搜尋資料檔案庫的結果: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

  16 歐巴馬〈白宮大專機會高峰會致詞〉,二○一四年十二月四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08043。

  17 歐巴馬〈德州奧斯汀造勢大會致詞〉,二○一二年七月十七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01979。

  18 谷歌 Ngram 書籍語詞檢索工具搜尋結果:https://books.google.com/ngrams/graph?content=you+deserve&year_start=1970&year_end=2008&corpus=15&smoothing=3&share=&direct_url=t1%3B%2Cyou%20deserve%3B%2Cc0。根據紐約時報可搜尋線上檔案庫的資料,「你值得」一詞於一九八一年出現十四次,二○一八年出現六十九次,以十年為單位穩定增加,從一九七○年代的一百一十一次增加到一九八○年代的一百七十五次,一九九○年代的兩百廿八次,二○○○年代的四百八十次,再到二○一○年代的四百七十五次(統計至二○一九年七月卅一日)。

  19 約翰.洛夫林〈全新潛意識訊息:我值得成功,值得達成目標,值得有錢〉,紐約時報,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日:https://www.nytimes.com/1988/03/20/business/what-s-new-subliminal-messages-deserve-succeed-deserve-reach-my-goals-deserve-be.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大衛.譚尼斯〈你值得更多汁的炸雞〉,紐約時報,二○一九年三月廿九日:https://www.nytimes.com/2019/03/29/dining/chicken-paillard-recipe.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

  20 見本書第三章關於海耶克、羅爾斯和機運平等主義者的討論。

  21 雷根總統說過「你值得」卅一次,甘迺迪、詹森、尼克森、福特與卡特總統總共說過廿七次。次數統計資料來源為美國總統計畫總統發言可搜尋資料檔案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

  22 雷根〈舊金山加州聯邦俱樂部會後問答〉,一九八三年三月四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62792。

  23 雷根總統說過「你值得」卅一次,柯林頓總統六十八次,歐巴馬總統一百○四次。次數統計資料來源為美國總統計畫總統發言可搜尋資料檔案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柯林頓〈加州聖貝納迪諾社區致詞〉,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20148。歐巴馬〈馬里蘭州拉納姆好市多倉庫致詞〉,二○一四年元月廿九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05268。歐巴馬〈俄亥俄州帕馬市凱霍加社區大學西校區致詞〉,二○一○年九月八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88117。

  24 梅伊〈英國,偉大的才德之邦:首相談話〉,二○一六年九月九日:https://www.gov.uk/government/speeches/britain-the-great-meritocracy-prime-ministers-speech。

  25 出處同上。

  26 歐巴馬〈ESPN比爾.西門斯專訪〉,二○一二年三月一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27087。

  27 希拉蕊〈佛州奧蘭多市前線遊民中心致詞〉,二○一六年九月廿一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19595;希拉蕊〈密西根州底特律市東方市場致詞〉,二○一六年十一月四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19839;希拉蕊〈俄亥俄州哥倫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學致詞〉,二○一六年十月十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19580。

  28 艾琳.切赫〈死硬派賢能主義者:顯性偏誤與賢能意識形態對川普支持者反對社會正義工程之影響〉,Socius: Sociological Research for a Dynamic World,卷三,二○一七年元月一日,頁一至二○: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2378023117712395。

  29 出處同上,頁七至十二。

  30 美國頂層百分之一人口所得占全國所得的百分之二十點二,底層半數人口所得只占百分之十二點五。美國頂層百分之十人口所得占全國所得的將近一半(百分之四十七),西歐為百分之卅七,中國百分之四十一,巴西和印度百分之五十五。參見托瑪.皮凱提、伊曼紐爾.賽斯、加柏列.祖克曼〈美國分配國民帳戶:方法與估計〉,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33, issue 2,頁五七五,二○一八年五月:https://eml.berkeley.edu/~saez/PSZ2018QJE.pdf;法昆多.阿瓦列多、路卡斯.江瑟、皮凱提、賽斯、祖克曼《世界不平等報告》,頁三、八三至八四,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八年。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所得分布數據亦可參考線上版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https://wid.world。

  31 美國一九八○年以來的經濟成長果實大多流向了頂層百分之十人口,其所得成長了百分之一百二十一,底層半數人口幾乎毫無所獲,其二○一四年的平均所得約一萬六千美元,和一九八○年的實際平均所得差不了多少。就業年齡男性的所得中位數「二○一四年的數字和一九六四年一樣」,均為三萬五千美元左右。參見托瑪.皮凱提、伊曼紐爾.賽斯、加柏列.祖克曼〈美國分配國民帳戶:方法與估計〉,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33, issue 2,頁五五七、五七八、五九二至五九三,二○一八年五月:https://eml.berkeley.edu/~saez/PSZ2018QJE.pdf;另外,一九七七年至二○○七年,美國經濟成長有四分之三落入最有錢的百分之十人口手中,參見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頁二九七。

  32 大多數美國人(百分之七十七對百分之二十)都同意「只要肯努力工作,絕大多數人都能成功」,德國人同意的比例為百分之五十一對四十八。法國和日本則有過半數受訪者(法國為百分之五十四對四十六,日本為百分之五十九對四十)更同意「努力工作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成功的保證」。參見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態度調查: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12/07/12/chapter-4-the-casualties-faith-in-hard-work-and-capitalism/。

  33 百分之七十三的美國人表示努力工作是「出人頭地的關鍵」。德國為百分之四十九,法國只有百分之廿五。南韓和日本的數字分別為百分之卅四及四十二。參見二○一四年十月七日,皮尤調查中心二○一四年春季全球態度調查: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14/10/09/emerging-and-developing-economies-much-more-optimistic-than-rich-countries-about-the-future/inequality-05/。

  34 回答某些人為什麼會有錢時,百分之四十三的美國人表示因為那些人更努力,百分之四十二的受訪者說那些人占有優勢。回答某些人為什麼貧窮時,百分之五十二的美國人認為出於那些人無法掌控的因素,百分之卅一的受訪者認為那些人缺乏努力。民主黨和共和黨支持者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並不相同。參見二○一八年十月四日,埃米娜.鄧恩〈美國經濟公平嗎?為什麼有些人有錢,有些人貧窮?各政黨意見分歧〉,皮尤研究中心,二○一八年十月四日: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8/10/04/partisans-are-divided-over-the-fairness-of-the-u-s-economy-and-why-people-are-rich-or-poor/。

  35 被問到是否同意「人生的成就多半取決於我們無法掌控的因素」時,百分之七十四的韓國受訪者、百分之六十七的德國受訪者和百分之六十六的義大利受訪者表示同意,持相同意見的美國受訪者只有百分之四十。參見皮尤調查中心二○一四年春季全球態度調查,二○一四年十月九日: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14/10/09/emerging-and-developing-economies-much-more-optimistic-than-rich-countries-about-the-future/。

  36 拉吉.切提、大衛.格魯斯基、麥克西米連.黑爾、納撒尼爾.亨德倫、羅伯特.曼杜卡和吉米.納蘭〈凋零的美國夢:一九四○年以來的絕對所得流動性趨勢〉,Science 356 (6336),二○一七年,頁三九八至四○六:https://opportunityinsights.org/paper/the-fading-american-dream/。比較父親與兒子的所得差距會發現變化更明顯:一九四○年出生的美國男性有百分之九十五其所得超過父親,一九八四年出生的美國男性只有百分之四十一。

  37 根據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一份研究,出身最低五等分位家庭的美國人成年後有百分之四爬到最高五等分位,百分之三十爬到中間五等分位或更高,百分之四十三留在最低五等分位。見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追求美國夢:跨代經濟階級流動〉,二○一六年七月,頁六圖三:https://www.pewtrusts.org/~/media/legacy/uploadedfiles/wwwpewtrustsorg/reports/economic_mobility/pursuingamericandreampdf.pdf。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拉吉.切提及研究夥伴則指出,出身最低五等分位家庭的美國人有百分之七點五爬到最高五等分位,百分之三十四留在最低五等分位。參見切提、納撒尼爾.亨德倫、派屈克.克萊恩和伊曼紐爾.賽斯〈機會之邦在哪裡?美國跨代階級流動地圖〉,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29, no. 4,二○一四年,頁一五五三至一六二三: http://www.rajchetty.com/chettyfiles/mobility_geo.pdf(階級流動數據在頁十六表二)。艾奇布里吉研究中心的史考特.溫煦普在研究後表示,出身最低五等分位的美國孩童長大後只有百分之三進入最高五等分位,只有百分之廿六進入中間或以上五等分位,百分之四十六留在最低五等分位。參見艾奇布里吉研究中心〈美國經濟階級流動〉,二○一七年三月,頁十八圖三:https://archbridgeinst.wpengin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4/Contemporary-levels-of-mobility-digital-version_Winship.pdf。

  38 邁爾斯.寇拉克〈所得不均、機會公平及跨代階級流動〉,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7, no. 3,二○一三年夏季,頁七九至一一二(見頁八二圖一)。線上版見:https://pubs.aeaweb.org/doi/pdfplus/10.1257/jep.27.3.79。邁爾斯.寇拉克〈窮小孩會變成窮大人嗎?世代所得流動性跨國比較之結果〉,IZA Discussion Paper No. 1993,二○○六年三月,頁四二表一。線上版見:http://ftp.iza.org/dp1993.pdf。另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二○一八年報告〈社會電梯故障了?如何促進社會流動〉,Paris: OECD Publishing,二○一八年:https://doi.org/10.1787/9789264301085-en。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報告和寇拉克的研究結果類似,只有德國不同。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報告,德國的社會流動比美國還少。各國比較請見頁一九五圖 4.8。

  39 切提、納撒尼爾.亨德倫、派屈克.克萊恩和伊曼紐爾.賽斯〈機會之邦在哪裡?美國跨代階級流動地圖〉,頁十六。亦可參見茱莉亞.以撒克斯、伊莎貝爾.索希爾和朗恩.哈士金斯〈搶先或落後:美國經濟階級流動〉,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經濟階級流動專案」,二○○八年:https://www.pewtrusts.org/-/media/legacy/uploadedfiles/wwwpewtrustsorg/reports/economic_mobility/economicmobilityinamericafullpdf.pdf。美國和丹麥的經濟階級流動數據見頁四○圖一。

  40 哈維爾.赫南德茲和裴國中(音譯)〈要圓美國夢,去中國〉,紐約時報,二○一八年十一月八日: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8/11/18/world/asia/china-social-mobility.html。

  41 出處同上。

  42 出處同上。世界銀行比較中國和美國跨代階級流動的數據來自安巴爾.納拉揚等人〈公平進步?全球跨代經濟階級流動調查〉,世界銀行,二○一八年,頁一○七圖3.6、頁一四○地圖4.1 及頁一四一圖4.2。世界銀行調查報告線上版: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28428。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一項研究引用數據指出,中國的階級流動度低於美國,參見〈社會電梯故障了?如何促進社會流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二○一八年,頁一九五圖4.8,: https://doi.org/10.1787/9789264301085-en。

  43 柏拉圖《理想國》卷三,艾倫.布魯姆英譯版,New York: Basic Books,一九六八年頁九三至九六,四一四b至四一七b。

  44 阿爾貝托.阿萊西納、史蒂芬妮.斯坦齊瓦和艾德瓦多.泰索〈跨代階級流動與重分配偏好〉,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108, no. 2,二○一八年二月,頁五二一至五五四:https://pubs.aeaweb.org/doi/pdfplus/10.1257/aer.20162015。

  45 桑默斯的話引自朗恩.蘇斯金《自信之士:華爾街、華盛頓和一位總統的養成》,New York: Harper,二○一一年,頁一九七。

  46 歐巴馬〈總統每週談話〉,二○一二年八月十八日,參見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02249。

  47 出處同上。

 

第四章 文憑主義:最後的主流偏見

  1 葛瑞絲.艾許福特〈律師透露,川普要他不讓學校提供成績〉,紐約時報,二○一九年二月廿七日:https://www.nytimes.com/2019/02/27/us/politics/trump-school-grades.html;〈麥可.柯恩國會聽證會開場發言全文逐字稿〉,紐約時報,二○一九年二月廿七日:https://www.nytimes.com/2019/02/27/us/politics/cohen-documents-testimony.html?module=inline。

  2 瑪姬.哈伯曼〈川普質疑,歐巴馬怎麼能進長春藤名校?〉,政治(Politico)雜誌,二○一一年四月廿五日:https://www.politico.com/story/2011/04/trump-howd-obama-get-into-ivies-053694。

  3 妮娜.柏雷〈分析發現,川普說話是小四水準,美國十五任總統最低〉,新聞週刊,二○一八年元月八日:https://www.newsweek.com/trump-fire-and-fury-smart-genius-obama-774169;數據及方法學,參見:https://blog.factba.se/2018/01/08/;芮貝卡.莫林〈白癡、蠢蛋、智障:川普助理如何辱罵老闆〉,政治雜誌,二○一八年九月四日:https://www.politico.com/story/2018/09/04/trumps-insults-idiot-woodward-806455。瓦樂莉.史特勞斯〈川普總統比你聰明,不信你問他〉,華盛頓郵報,二○一七年二月九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answer-sheet/wp/2017/02/09/president-trump-is-smarter-than-you-just-ask-him/;安德魯.雷斯圖西亞〈川普就愛用智商看人〉,政治雜誌,二○一九年五月三十日:https://www.politico.com/story/2019/05/30/donald-trump-iq-intelligence-1347149;大衛.史密斯〈川普如何攻擊黑人?羞辱對方智商就對了〉,衛報,二○一八年八月十四: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8/aug/10/trump-attacks-twitter-black-people-women。

  4 瓦樂莉.史特勞斯〈川普總統比你聰明,不信你問他〉,華盛頓郵報,二○一七年二月九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answer-sheet/wp/2017/02/09/president-trump-is-smarter-than-you-just-ask-him/;川普〈中央情報局致詞〉,二○一七年元月廿一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23537。

  5 川普發言引自麥可.克拉尼希〈川普稱自己拿到華頓學位是「超級天才」〉,華盛頓郵報,二○一九年七月八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trump-who-often-boasts-of-his-wharton-degree-says-he-was-admitted-to-the-hardest-school-to-get-into-the-college-official-who-reviewed-his-application-recalls-it-differently/2019/07/08/0a4eb414-977a-11e9-830a-21b9b36b64ad_story.html。

  6 瓦樂莉.史特勞斯〈川普總統比你聰明,不信你問他〉,華盛頓郵報,二○一七年二月九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answer-sheet/wp/2017/02/09/president-trump-is-smarter-than-you-just-ask-him/。

  7 川普〈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讓美國再次偉大」造勢活動致詞〉,二○一七年八月廿二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31393。

  8 拜登發言影片請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M6EuKxz5A。川普與拜登比較,參見梅根.克魯格〈誰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川普和拜登都說「我」〉,華盛頓郵報,二○一九年七月十七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whos-the-smartest-of-them-all-trump-and-biden-both-say-me/2019/07/17/30221c46-a8cb-11e9-9214-246e594de5d5_story.html。

  9 詹姆斯.狄金森〈拜登學歷「不正確」〉,華盛頓郵報,一九八七年九月廿二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archive/politics/1987/09/22/biden-academic-claims-inaccurate/932eaeed-9071-47a1-aeac-c94a51b668e1/。

  10 〈卡瓦諾聽證會逐字稿〉,華盛頓郵報,二○一八年九月廿七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national/wp/2018/09/27/kavanaugh-hearing-transcript/。

  11 老布希〈針對全國教育策略對國民講話〉,一九九一年四月十八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66128;布萊爾的發言引自伊旺.麥卡斯奇爾〈布萊爾保證人人都能成為贏家〉,衛報,一九九六年十月二日: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1996/oct/02/schools.uk。

  12 柯林頓〈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晚宴致詞〉,一九九六年五月八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22520。柯林頓使用這類說法(「學多少」或「學愈多」)共卅二次,數據來自美國總統計畫線上檔案庫的搜尋結果: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麥坎的說法則是和柯林頓順序顛倒:「在全球化經濟體制下,想賺多少就要學多少。」參見麥坎〈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德利市亞艾匹斯科波高中演講〉,二○○八年四月一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77705。

  13 歐巴馬〈紐約市科技進路大學預科學校(Pathways in Technology Early College High School)致詞〉,二○一三年十月廿五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05195。

  14 出處同上。

  15 出處同上。

  16 克里斯多夫.海耶斯《菁英的黃昏:後菁英政治時代的美國》,頁四八,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二○一二年(簡體中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17 出處同上。

  18 湯馬斯.法蘭克《聽見沒!自由派:人民的黨怎麼了?》,頁卅四至卅五,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二○一六年。

  19 出處同上,頁七二至七三。一九七九年以來生產力與薪資的落差,相關數據參見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生產力與薪資落差〉,二○一九年七月:https://www.epi.org/productivity-pay-gap/。

  20 二○一八年,廿五歲以上美國人有百分之卅五取得四年制大專學歷,一九九九年為百分之廿五,一九八八年為百分之二十。參見美國人口普查局二○一八年現住人口調查歷史時間序列表,表 A-2:https://www.census.gov/data/tables/time-series/demo/educational-attainment/cps-historical-time-series.html。

  21 強納森.奧爾塔《承諾:歐巴馬總統就任第一年》,頁六四,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二○一○年。

  22 出處同上。

  23 派屈克.艾根〈艾許頓.卡特與歐巴馬的學霸內閣〉,華盛頓郵報,二○一四年十二月五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monkey-cage/wp/2014/12/05/ashton-carter-and-the-astoundingly-elite-educational-credentials-of-obamas-cabinet-appointees/,引自湯馬斯.法蘭克《聽見沒!自由派》,頁一六四。

  24 大衛.哈伯斯坦《出類拔萃之輩》,New York: Random House,一九六九年。

  25 強納森.奧爾塔《承諾:歐巴馬總統就任第一年》,頁六三。

  26 湯馬斯.法蘭克《聽見沒!自由派》,頁四○。

  27 出處同上,頁一六五至一六六。

  28 出處同上,頁一六六;尼爾.巴洛夫斯基《紓困:華府如何背棄平民,拯救華爾街》,New York: Free Press,二○一二年。

  29 尼爾.巴洛夫斯基《紓困》,頁一三九。

  30 根據作者於美國總統計畫總統演講線上檔案庫的搜尋結果: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

  31 使用谷歌 Ngram 書籍語詞檢索工具的搜尋結果:https://books.google.com/ngrams/。「聰明(smart)」一詞一九八○年於紐約時報出現六百二十次,二○○○年出現兩千六百七十二次。數據出自逐年語詞搜尋結果:https://www.nytimes.com/search?query=smart。

  32 柯林頓〈總統廣播講話〉,二○○○年八月十九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18332;柯林頓〈針對健保處方藥福利法案發言及記者問答〉,二○○○年六月十四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26899;柯林頓〈總統廣播講話〉,二○○○年九月二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18133。

  33 歐巴馬〈國際婦女節文告〉,二○一三年三月八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03937;歐巴馬〈聯合國大會致詞〉,二○一六年九月二十四,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18949;歐巴馬〈針對移民法案改革發言〉,二○一三年十月廿四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05189;歐巴馬〈北卡羅來納州溫斯頓撒冷市福賽斯科技社區大學致詞〉,二○一○年十二月六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288963。

  34 希拉蕊發言引自歐巴馬〈宣布國務院重要任命〉新聞稿,二○○九年三月六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22243。

  35 歐巴馬二○○二年演講逐字稿:https://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99591469。

  36 歐巴馬發言引自《外交政策》雜誌記者大衛.羅斯寇普夫專文,二○一四年六月四日:https://foreignpolicy.com/2014/06/04/obamas-dont-do-stupid-shit-foreign-policy/。

  37 歐巴馬〈維吉尼亞州新港市新港紐斯造船公司(Newport New Shipbuilding)致詞〉,二○一三年二月廿六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03848;歐巴馬〈總統記者會〉,二○一三年三月一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03955。

  38 出處同上:歐巴馬〈總統記者會〉,二○一三年三月一日。

  39 圖恩.庫本斯、羅素.史培爾斯、安東尼.曼斯戴德、布雷姆.史普伊特、馬修.伊斯特布魯克〈教育歧視和才德至上制的諷刺:高學歷者對低學歷者的負面觀感〉,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 76,二○一八年五月,頁四二九至四四七。

  40 出處同上,頁四四一至四四二。

  41 出處同上,頁四三七、四四四。

  42 出處同上,頁四三八至四三九、四四一至四四三。

  43 出處同上,頁四四四。

  44 出處同上,頁四四一、四四五。

  45 珍妮佛.曼寧〈第一百一十六屆國會成員檔案〉,頁五,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二○一九年六月七日: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5583;艾比蓋兒.蓋格、克麗絲登.比亞利克、約翰.葛拉姆利奇〈六張圖表說明國會面貌的改變〉,皮尤研究中心,二○一九年二月十五日: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9/02/15/the-changing-face-of-congress/。

  46 尼可拉斯.卡恩斯《金錢天花板:為何只有富人競選公職,我們又該如何是好?》,頁五至六,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二○一八年。

  47 下議院議員的資料來自芮貝卡.蒙塔丘特和提姆.卡爾〈國會特權:二○一七年下議院議員〉,頁一至三,薩頓信託(The Sutton Trust)研究簡報,二○一七年六月:https://www.suttontrust.com/research-paper/parliamentary-privilege-the-mps-2017-education-background/。亦可參見路卡斯.奧迪奇喀斯和理查.克拉克內爾〈一九七九年至二○一七年下議院議員社會背景〉,下議院圖書館,二○一八年十一月十二日:https://researchbriefings.parliament.uk/ResearchBriefing/Summary/CBP-7483#fullreport,文中提到的大專學歷下議院議員比例較低,為百分之八十二。一般英國民眾的數據(百分之七十沒有大專學歷)出自經濟學人「白芝浩專欄」〈不具大專學歷者是最缺乏代表的族群〉,二○一八年五月十二日。

  48 出處同上,〈一九七九年至二○一七年下議院議員社會背景〉,頁十一至十二,下議院圖書館;艾胥莉.考伯恩〈長文:政黨如何失去勞動階級〉,新政治家,二○一七年六月二日:https://www.newstatesman.com/2017/06/long-read-how-political-parties-lost-working-class;奧利佛.希斯〈政策異化、社會異化及勞動階級棄權在英國:一九六四年至二○一○年〉,英國政治科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 48, issue 4,二○一八年十月,頁一○六三:https://doi.org/10.1017/S0007123416000272。

  49 馬克.博文斯和安齊利特.威爾《文憑民主:政治菁英制的誕生》,頁一至二、五,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七年。

  50 出處同上,頁一一二至一一六、一二○;康諾.迪倫〈政治人物為求博士學位鋌而抄襲〉,德國之聲,二○一三年二月十三日:https://p.dw.com/p/17dJu。

  51 馬克.博文斯和安齊利特.威爾《文憑民主》,頁一一三至一一六。

  52 出處同上。

  53 賈姬.畢修夫〈歷史學家評鑑美國最偉大總統〉,石英(Quartz)雜誌,二○一七年二月十九日:https://qz.com/914825/presidents-day-the-best-us-presidents-in-history-as-ranked-by-presidential-historians/;布蘭登.羅廷豪斯和賈斯丁.范恩〈川普和歷任美國總統比高低〉,紐約時報,二○一八年二月十九日: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8/02/19/opinion/how-does-trump-stack-up-against-the-best-and-worst-presidents.html。

  54 參見賓雅明.艾波包姆《經濟學家的時刻:假先知、自由市場與社會斷裂》,頁三至十八,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二○一九年。

  55 法蘭克《聽見沒!自由派》,頁三九。

  56 英國就讀私校的人口比例(百分之七)與就讀劍橋或牛津大學的人口比例(百分之一),數據出自〈菁英化的英國:二○一九年英國頂尖人物的教育背景〉,頁四,薩頓信託及英國社會流動委員會,二○一九年:https://www.suttontrust.com/wp-content/uploads/2019/06/Elitist-Britain-2019.pdf;強森內閣與歷年英國內閣成員為私校畢業生的比例,數據出自芮貝卡.蒙塔丘特和露比.南丁格爾〈二○一九年薩頓信託英國內閣分析報告〉:https://www.suttontrust.com/research-paper/sutton-trust-cabinet-analysis-2019/。

  57 出處同上,〈二○一九年薩頓信託英國內閣分析報告〉;亞當.戈普尼克〈別再提邱吉爾了,艾德禮才是真榜樣〉,紐約客,二○一八年元月二日:https://www.newyorker.com/news/daily-comment/never-mind-churchill-clement-attlee-is-a-model-for-these-times。

  58 出處同上,戈普尼克〈別再提邱吉爾了,艾德禮才是真榜樣〉;有關貝文和莫理森的勞動階級背景的討論,參見麥可.楊恩〈菁英社會去死吧〉,衛報,二○○一年六月廿八日:https://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2001/jun/29/comment;貝凡的出身背景參見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安奈林.貝凡,1897-1960〉:http://www.bbc.co.uk/history/historic_figures/bevan_aneurin.shtml。

  59 川普在不具大專學歷白人選民中的得票率,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二○一六年出口民調:https://www.cnn.com/election/2016/results/exit-polls;柯林頓在高學歷選民中的得票率引自托瑪.皮凱提〈不平等加劇與政治衝突的結構變化〉,圖 3.3b,WID.world Working Paper Series,二○一八年三月:http://piketty.pse.ens.fr/files/Piketty2018.pdf;教育程度和所得的關聯參見奈特.席佛〈教育程度更能預測誰投給川普,而非所得〉,五三八網站,二○一六年十一月廿二日:https://fivethirtyeight.com/features/education-not-income-predicted-who-would-vote-for-trump/。

  60 出處同上,奈特.席佛〈教育程度更能預測誰投給川普,而非所得〉。川普發言引自蘇珊.佩吉〈川普再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今日美國報,二○一六年二月廿五日: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politics/elections/2016/02/24/analysis-donald-trump-does-impossible-again/80843932/。

  61 托瑪.皮凱提〈婆羅門左派與商人右派:不平等加劇與政治衝突的結構變化〉。

  62 出處同上,圖 1.2c 及 1.2d。

  63 出處同上,頁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二○一八年出口民調:https://www.cnn.com/election/2018/exit-polls。

  64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二○一八年出口民調:https://www.cnn.com/election/2018/exit-polls;艾倫.齊特納和安東尼.迪巴洛斯〈政治新鴻溝:教育程度〉,華爾街日報,二○一八年十一月十日:https://www.wsj.com/articles/midterm-results-point-to-a-new-divide-in-politics-education-1541865601。

  65 奧利佛.希斯〈政策異化、社會異化及勞動階級棄權在英國:一九六四年至二○一○年〉,頁一○六四圖4;奧利佛.希斯〈中產階級政治人物崛起是否導致英國階級投票減少?〉,倫敦政經學院部落格,二○一五年二月十二日:https://blogs.lse.ac.uk/politicsandpolicy/the-rise-of-middle-class-politicians-and-the-decline-of-class-voting-in-britain/。

  66 經濟學人〈不具大專學歷者是最缺乏代表的族群〉,二○一八年五月十二日:https://www.economist.com/britain/2018/05/12/people-without-degrees-are-the-most-under-represented-group;馬修.古德溫和奧利佛.希斯〈解釋脫歐公投結果:貧窮、低技能及缺乏機會〉,約瑟夫.朗特里基金會,二○一六年八月卅一日:https://www.jrf.org.uk/report/brexit-vote-explained-poverty-low-skills-and-lack-opportunities。

  67 出處同上,馬修.古德溫和奧利佛.希斯〈解釋脫歐公投結果:貧窮、低技能及缺乏機會〉。

  68 托瑪.皮凱提〈婆羅門左派與商人右派:不平等加劇與政治衝突的結構變化〉,頁十三圖2.3a-2.3e。

  69 出處同上,頁二、六一。

  70 耶若姆.富爾凱〈支持馬克宏的法國選民是誰?〉,石板(Slate)雜誌,二○一七年二月七日:http://www.slate.fr/story/136919/francais-marchent-macron。

  71 巴斯卡-艾曼紐.戈布里〈法國菁英的失敗〉,華爾街日報,二○一九年二月廿九日。亦可參考克里斯多夫.喀德威爾〈人民危機〉,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週刊,二○一九年四月廿二日: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53507/france-yellow-vests-uprising-emmanuel-macron-technocratic-insiders。

  72 琴慕.帕克〈從高等教育看政黨鴻溝加大〉,皮尤研究中心,二○一九年八月廿九日:https://www.pewsocialtrends.org/essay/the-growing-partisan-divide-in-views-of-higher-education/。

  73 歐巴馬發言引自亞當.懷特〈Google.gov〉,新亞特蘭提斯(The New Atlantis)期刊,二○一八年春季號,頁十五:https://www.thenewatlantis.com/publications/googlegov。歐巴馬在谷歌演講的影片請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4yVlPqeZwo&feature=youtu.be&t=1h1m42s。

  74 出處同上。亦可參見史蒂芬.李維《Google 總部大揭密:Google 如何思考?如何運作?如何形塑你我的生活?》,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11,頁三一七(繁體中文版由財信出版社出版)。

  75 作者於美國總統計畫線上檔案庫搜尋「成本曲線」一詞: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

  76 作者於美國總統計畫線上檔案庫搜尋「誘使」一詞: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

  77 作者於美國總統計畫線上檔案庫搜尋「聰明」一詞: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

  78 亨利.曼斯〈戈夫表示,英國受夠專家了〉,金融時報,二○一六年六月三日:https://www.ft.com/content/3be49734-29cb-11e6-83e4-abc22d5d108c。

  79 彼得.貝克〈歐巴馬與貝克:感嘆共識不再〉,紐約時報,二○一八年十一月廿八日:https://www.nytimes.com/2018/11/28/us/politics/obama-baker-consensus.html。

  80 發言出自二○一八年二月廿三日,歐巴馬於麻省理工學院史隆體育分析會議上的發言。雖然會議沒有正式紀錄,但放任自由主義雜誌《理性》貼出了歐巴馬的致詞影片:https://reason.com/2018/02/26/barack-obama-mit-sloan-sports。

  81 歐巴馬發言引自彼得.貝克〈歐巴馬與貝克:感嘆共識不再〉。確切發言內容引 C-SPAN 有線電視網的影片〈歐巴馬於萊斯大學致詞〉,二○一八年十一月廿七日:https://www.c-span.org/video/?455056-1/president-obama-secretary-state-james-baker-discuss-bipartisanship。

  82 希拉蕊〈賓州費城民主黨全國大會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演說〉,二○一六年七月廿八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17862;歐巴馬〈伊利諾州春田市伊利諾州眾議院致詞〉,二○一六年二月十日,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12502;凱蒂.帕瑪〈口號喊得好,希拉蕊,但科學不是信仰〉,連線(Wired)雜誌,二○一六年七月廿九日:https://www.wired.com/2016/07/cool-catchphrase-hillary-science-isnt-belief/。

  83 歐巴馬多次引用莫尼漢的話,包括他本人的著作《無畏的希望:歐巴馬的總統之路》,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二○○六年(繁體中文版由福隆出版社出版);二○○七年於谷歌的造勢活動(引自亞當.懷特〈Google.gov〉,新亞特蘭提斯,二○一八年春季號,頁十六);二○一八年於麻省理工學院致詞,他還表示莫尼漢很聰明:https://reason.com/2018/02/26/barack-obama-mit-sloan-sports。

  84 法蘭克.紐波特和安德魯.杜根〈大專以上學歷共和黨員最不相信全球暖化〉,蓋洛普諮詢公司,二○一五年三月廿六日:https://news.gallup.com/poll/182159/college-educated-republicans-skeptical-global-warming.aspx。二○一八年,百分之六十九的共和黨員認為全球暖化普遍遭到誇大,持同樣意見的民主黨員只有百分之四;百分之八十九的民主黨員認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暖化,持同樣意見的共和黨員只有百分之卅五。參見梅根.布瑞南和莉迪雅.薩德〈雖然黨派意見有變,但對全球暖化的關切維持穩定〉,蓋洛普諮詢公司,二○一八年三月廿八日:https://news.gallup.com/poll/182159/college-educated-republicans-skeptical-global-warming.aspx。

  85 出處同上。

  86 凱特琳.杜魯蒙德和巴洛奇.費許霍夫〈科學素養和教育程度較高者對科學爭議的見解更極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二○一七年九月五日,vol. 114, no. 36,頁九五八七至九五九二:https://doi.org/10.1073/pnas.1704882114。

  87 歐巴馬發言引自羅比.索阿夫〈歐巴馬總統在麻省理工大學說的五件事〉,理性雜誌,二○一八年二月廿七日:https://reason.com/2018/02/26/barack-obama-mit-sloan-sports,文中還收錄了致詞錄音。

  88 出處同上。

  89 教宗方濟各《願你受讚頌》通諭〈論愛惜我們共同的家園〉,段二二,二○一五年五月廿四日:http://w2.vatican.va/content/dam/francesco/pdf/encyclicals/documents/papa-francesco_20150524_enciclica-laudato-si_en.pdf(繁體中文版參見 https://laudato-si.catholic.org.hk/?p=185&fbclid=IwAR1E9bYm-pdxxZmCLKlirfERL2s6P3dTh3CQZIUChi3tq6LKGMk6Is1gdK0)。

 

第五章 成功觀

  1 這個例子裡提到的不平等正是美國的現狀。所得數據出自托瑪.皮凱提、伊曼紐爾.賽斯、加柏列.祖克曼〈美國分配國民帳戶:方法與估計〉,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33, issue 2,頁五七五,二○一八年五月。財富分配更加不平等,大多數財富(百分之七十七)由頂層百分之十人口持有,頂層百分之一人口的財富更遠多於底層百分之九十人口的總財富。參見法昆多.阿瓦列多等人合撰之《世界不平等報告》,頁二三七,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繁體中文版於二○一八年八月由衛城出版)。此外,世界不平等資料庫可以查到美國和其他各國的最新現況,是很有用的線上資源:https://wid.world/。

  2 皮凱提、賽斯和祖克曼〈美國分配國民帳戶〉,頁五七五。

  3 麥可.楊恩《菁英制度的興起》,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一九五八年。

  4 出處同上,頁一○四。

  5 出處同上,頁一○四至一○五。

  6 出處同上,頁一○五。

  7 出處同上,頁一○六。

  8 出處同上。

  9 出處同上,頁一○六至一○七。

  10 出處同上,頁一○七。

  11 https://www.nytimes.com/2016/09/11/us/politics/hillary-clinton-basket-of-deplorables.html。

  12 楊恩《菁英制度的興起》,頁一○八至一○九。

  13 皮凱提、賽斯和祖克曼〈美國分配國民帳戶〉,頁五七五。

  14 記錄菁英特權強化的文獻非常豐富,而且正持續累積,例如馬修.史都華〈美國新貴族的誕生〉,大西洋月刊二○一八年六月,頁四八至六三;經濟學人〈世襲菁英社會〉,二○一五年元月廿二日;理查德.李夫斯《囤夢者》,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二○一七年;羅伯特.帕特南《我們的孩子:美國夢凋零中》,New York: Simon & Schuster,二○一五年;塞謬爾.鮑爾斯、賀伯特.金提斯和梅莉莎.奧斯朋.葛洛夫斯合編《機會不平等:家庭背景與經濟成就》,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二○○五年;史蒂芬.麥納梅和小羅伯特.米勒《菁英迷思》,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二○一四年三版。

  15 腕力比賽和其他小眾運動的觀眾及財務前景似乎都在成長。參見保羅.紐貝利〈腕力比賽走出酒吧,面向全世界〉,美聯社二○一八年九月六日:https://apnews.com/842425dc6ed44c6886f9b3aedaac9141;凱文.德拉波〈小眾運動上線啦〉,紐約時報二○一八年七月十七日。

  16 賈斯汀.帕瑪〈博爾特:布雷克練得比我勤,但拿不到冠軍〉,路透社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二日: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athletics-bolt/blake-works-harder-than-me-but-wont-take-200-title-bolt-idUSTRE7AB0DE20111112;艾倫.馬西〈怪獸跑得過閃電嗎?〉,英國電訊報二○一二年八月六日:https://www.telegraph.co.uk/sport/olympics/athletics/9455910/Can-a-Beast-ever-prevail-against-a-Bolt.html。

  17 本段引自拙著《訂製完美:基因工程時代的人性思辨》,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二○○七年,頁二八至二九(繁體中文版於二○一八年三月由先覺出版社出版)。

  18 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態度調查〉,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12/07/12/chapter-4-the-casualties-faith-in-hard-work-and-capitalism/。

  19 弗雷德里希.海耶克《自由的憲章》,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一九六○年,頁九二至九三。

  20 出處同上,頁八五至一○二。

  21 出處同上,頁九三。

  22 出處同上,頁九四。

  23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一九七一年(繁體中文版二○○三年十一月由桂冠圖書出版)。

  24 出處同上,頁七三至七四。

  25 出處同上,頁七五。

  26 庫特.馮內果〈哈里森.布吉朗〉(1961),收錄於馮內果《歡迎到猴子籠來》,New York: Dell Publishing,一九九八年(繁體中文版於一九九四年七月由麥田出版社出版)。相關討論參見拙著《正義:一場思辨之旅》,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二○○九年,頁一五五至一五六(繁體中文版於二○一八年九月由先覺出版社出版)。

  27 羅爾斯《正義論》,頁一○二。

  28 出處同上,頁一○一至一○二。

  29 出處同上,頁一○四。

  30 關於這個主張,更詳細的討論請見拙著《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一九八二年,頁九六至一○三、一四七至一五四(簡體中文版於二○一一年七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31 歐巴馬〈維吉尼亞州洛亞諾克市競選活動發言〉,二○一二年七月十三日: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the-press-office/2012/07/13/remarks-president-campaign-event-roanoke-virginia。

  32 出處同上。

  33 此觀點的另一個例子,請見托馬斯.史坎倫《不平等為何重要?》,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八年,頁一一七至一三二。

  34 海耶克《自由的憲章》,頁九四、九七。

  35 羅爾斯《正義論》,頁三一○至三一一;海耶克《自由的憲章》,頁九四。

  36 關於自由主義和一般民眾對「應得」的看法差異,以下文章有清楚的討論:塞謬爾.謝佛勒〈哲學與政治裡的責任、反動態度及自由主義〉,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vol. 21, no 4,一九九二年秋季,頁二九九至三二三。

  37 海耶克《自由的憲章》,頁九八。

  38 查爾斯.克洛斯蘭《社會主義的未來》,London: Jonathan Cape,一九五六年,頁二三五,轉引自海耶克《自由的憲章》,頁四四○。

  39 尼可拉斯.曼昆〈財富分配:水電工喬的啟發〉,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2010, vol. 36,頁二九五。

  40 出處同上。

  41 法蘭克.海因曼.奈特《競爭倫理學》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一九九七年,頁四六。書中收錄了奈特的論文〈競爭倫理學〉,原載於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xxxvii,一九二三年,頁五七九至六二四。關於奈特的討論,參見理查德.布義德為學報版所撰寫的導論。

  42 有關羅爾斯受到奈特哪些影響,以下文章很有參考價值:安德魯.李斯特〈市場、應得與互惠〉,Politics, Philosophy & Economics, vol. 16,二○一七年,頁四七至六九。

  43 出處同上,頁四八至四九。

  44 出處同上,頁三四。

  45 出處同上,頁三八。

  46 出處同上,頁四一。

  47 出處同上,頁四七。

  48 出處同上,頁四三至四四。

  49 羅爾斯《正義論》,頁三一○至三一五。

  50 出處同上,頁三一一。

  51 出處同上,頁三一一至三一二。

  52 出處同上,頁三一二至三一三。

  53 出處同上,頁三一三。

  54 這個薪資差異的解釋某些方面跟我想像中大學寫給申請者,解釋為何接受或拒絕他們的入學申請的信很像,參見拙著《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頁一四一至一四二。

  55 討論到看待成功與失敗的心態時,史坎倫似乎承認很難區分「好」與「對」。參見史坎倫《不平等為何重要?》,頁二九、三二至三五。

  56 湯瑪斯.內格爾〈偏好的政策〉,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vol. 2, no. 4,一九七三年夏季,收錄於內格爾《人的問題》,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一九七九年,頁一○四(簡體中文版於二○○四年七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57 羅爾斯《正義論》,頁一○二。

  58 理查德.安德森〈羅爾斯、責任與分配正義〉,收錄於馬克.弗勒貝、莫利斯.沙勒斯和約翰.威馬克合編之《正義、政治自由主義與效益主義:來自海薩尼與羅爾斯的議題》,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二○○八年,頁八○。

  59 機運平等主義一詞出自伊莉莎白.安德森。我在這裡的討論要歸功於她對這個理論的大力批判。參見伊莉莎白.安德森〈平等有什麼意義?〉,Ethics, vol. 109, no. 2,一九九九年元月,頁二八七至三三七。

  60 出處同上,頁三一一。

  61 出處同上,頁二九二、二九九至二九六。安德森提到的沒買保險者的例子,引自艾瑞克.拉珂夫斯基《平等正義》,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一九九一年。

  62 安德森〈平等有什麼意義?〉,頁三○二至三一一。

  63 亞斯查.蒙克《責任時代:機運、選擇與福利國家》,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七年,頁一四至二一。

  64 出處同上,。

  65 出處同上,頁三○八、三一一。

  66 羅納德.德沃金〈何為平等?第二部分:資源平等〉,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vol. 10, no. 4,一九八一年秋季,頁二九三。

  67 出處同上,頁二九七至二九八。

  68 如同塞謬爾.謝弗勒所指出的,機運平等主義者強調選擇與環境的區別,隱然假定了「一個人做出選擇後,其後果確實是他應得的。這意謂機運平等主義賦予應得的角色,比其支持者以為的還要基本」。參見謝弗勒〈自由主義理論中的正義與應得〉,California Law Review, vol. 88, no. 3,二○○○年五月,頁九六七、no.2。

  69 傑拉德.科恩〈平等主義正義的流傳〉,Ethics, vol. 99, no. 4,一九八九年七月,頁九三三。

  70 內格爾〈偏好的政策〉,頁一○四。

  71 安德森〈平等有什麼意義?〉,頁三二五。

  72 美國法學教授約瑟夫.費許金(Joseph Fishkin)認為「沒有『天生』才能或個人努力這種東西,一切都摻雜了世界加之於我們的機運,例如出生條件」,並反對「基因和環境是獨立運作的兩股因果力量」。人的發展包含「基因、個人和環境的互動」,不可能如大多數平等機會理論主張的,可以拆解成『天生』和『社會塑造』的部分。參見費許金《瓶頸:機會平等新論》,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四年,頁八三至九九。

  73 布萊爾的發言引自大衛.齊納斯頓〈菁英之路被私校封住了〉,衛報二○○八年二月廿二日。

  74 布萊爾〈我要菁英社會,不要適者生存〉,英國獨立報,二○○一年二月九日:https://www.independent.co.uk/voices/commentators/i-want-a-meritocracy-not-survival-of-the-fittest-5365602.html。

  75 麥可.楊恩〈菁英社會去死吧〉,衛報二○○一年六月廿八日。

  76 出處同上。

  77 出處同上。

 

第六章 篩選機器

  1 傑羅姆.卡拉貝爾《寵兒: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招生秘史》,Boston: Houghton Mifflin,二○○五年,頁二一至二三、三九至七六、二三二至二三六。

  2 尼可拉斯.里曼《大考:美國才德篩選秘史》,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一九九九年,頁七。

  3 出處同上,頁八。

  4 出處同上,頁五至六。

  5 出處同上。

  6 出處同上,頁二八。

  7 詹姆斯.布萊恩特.科南特〈無階級社會的教育:傑佛遜派的傳統〉,大西洋月刊,一九四○年五月:https://www.theatlantic.com/past/docs/issues/95sep/ets/edcla.htm。科南特引述的特納對社會流動的看法,出自〈西方世界對美國民主的貢獻〉,大西洋月刊,一九○三元月,後收錄於弗雷德里克.傑克森.特納《美國史裡的邊疆》,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一九二一年,頁二六六。

  8 有關透納最早使用「社會流動」一詞,參見克里斯多夫.拉許《菁英的反叛》,New York: W. W. Norton,一九九五年,頁七三(繁體中文版二○一四年七月由商周出版社出版);亦可參考里曼《大考》頁四八。一八六九至一九○九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的查爾斯.艾略特於一八九七年發表〈教育在民主社會的功能〉,文中也使用了「社會流動」一詞。參見卡拉貝爾《寵兒》頁四一。

  9 科南特〈無階級社會的教育〉。

  10 出處同上。

  11 出處同上。

  12 出處同上。

  13 出處同上。科南特引述的傑佛遜發言出自一七八四年出版的《論維吉尼亞州》(威廉.佩登編輯,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一九五四年),第十四及十九問。

  14 出處同上。

  15 傑佛遜一八一三年十月廿八日寫給約翰.亞當斯的信,收錄於《亞當斯夫婦與傑佛遜書信全集》(萊斯特.卡彭編輯,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一九五九年)。

  16 傑佛遜《論維吉尼亞州》,一七八四年。

  17 出處同上。

  18 科南特的說法引自里曼《大考》,頁四七。該段落出自科南特一九四○年代初期寫完但未出版的書中:科南特《我們在捍衛什麼》,未出版書稿,科南特文集第三十箱,哈佛大學檔案館。

  19 卡拉貝爾《寵兒》,頁一五二;里曼《大考》,頁五九。

  20 卡拉貝爾《寵兒》,頁一七四、一八九。

  21 出處同上,頁一八八。

  22 出處同上,頁一七二、一九三至一九七。

  23 參見安德魯.戴爾班科〈我們的大學怎麼了:新菁英社會之我思〉,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vol. 156, no. 3,二○一二年九月三日,頁三○六至三○七。

  24 安德.佩利〈除了SAT逆境分數,學生還要有錢〉,海辛格報告,二○一九年五月十七日:https://www.brookings.edu/blog/the-avenue/2019/05/17/students-need-more-than-an-sat-adversity-score-they-need-a-boost-in-wealth/,圖二;札查利.戈德法珀〈四張表告訴你SAT偏袒高學歷有錢家庭〉,華盛頓郵報,二○一四年三月五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wonk/wp/2014/03/05/these-four-charts-show-how-the-sat-favors-the-rich-educated-families/。美國大學理事會上一次公布SAT平均分數和家庭所得相關數據是在二○一六年,參見《計畫上大學的高三生》,總體分析報告,二○一六年,https://secure-media.collegeboard.org/digitalServices/pdf/sat/total-group-2016.pdf,表十。

  25 保羅.塔夫《關鍵四年:大學是成就我們或毀了我們》,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二○一九年,頁一七一;文中引用家教、測驗顧問兼作家詹姆斯.莫菲二○一七年為美國大學理事會撰述的一份未出版分析。

  26 丹尼爾.馬科維茲《才德篩選的陷阱》,New York: Penguin Press,二○一九年,頁一三三。書中引文出自查爾斯.莫瑞《崩解》,New York: Crown Forum,二○一二年,頁六十。莫瑞指出,二○一○年SAT數學和語文測驗超過七百分的高三生當中,百分之八十七至少有一位家長擁有大學文憑,百分之五十六有一位家長擁有研究所學歷。據莫瑞表示(頁三六五),這些未發表的數據來自大學理事會。安東尼.卡內瓦爾和史蒂芬.羅斯發現,SAT總分超過一千三百分(前百分之八)的學生當中,有百分之六十六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所得和學歷為最高五等分位)家庭,只有百分之三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最低五等分位)。參見卡內瓦爾和羅斯〈社經地位、種族/族裔和大學入學高門檻〉,收錄於理查德.卡倫伯格編輯《美國尚未開發的資源:高等教育裡的低所得學生》,New York: The Century Foundation,二○○四年,頁一三○,表 3.14。

  27 道格拉斯.貝爾金〈高級入學顧問的合法手段〉,華爾街日報,二○一九年三月十三日: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legitimate-world-of-high-end-college-admissions-11552506381;黛娜.戈德斯坦和傑克.希利〈一窺昂貴合法的大學入學顧問業〉,紐約時報,二○一九年三月十三日:https://www.nytimes.com/2019/03/13/us/admissions-cheating-scandal-consultants.html;詹姆斯.威勒邁爾〈有錢家長花一萬美元替孩子補習SAT〉,市場觀察網,二○一九年七月七日: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some-wealthy-parents-are-dropping-up-to-10000-on-sat-test-prep-for-their-kids-2019-06-21;馬科維茲《才德篩選的陷阱》,頁一二八至一二九。

  28 塔夫《關鍵四年》,頁八六至九二。

  29 出處同上,頁一七二至一八二。

  30 出處同上。

  31 例如,普林斯頓大學二○一九年新生有百分之五十六註明自己是有色人種,參見普林斯頓大學通訊傳播處〈普林斯頓歡迎二○一九年一千八百九十五位新生〉,二○一九年三月廿八日:https://www.princeton.edu/news/2019/03/28/princeton-pleased-offer-admission-1895-students-class-2023。哈佛大學則是百分之五十四,參見招生統計報告,哈佛大學招生及獎助學金處:https://college.harvard.edu/admissions/admissions-statistics。其他長春藤大學的統計數據,參見艾美.卡普蘭〈二○一九年長春藤盟校新生分析〉,賓大日報,二○一九年四月一日:https://www.thedp.com/article/2019/04/ivy-league-admission-rates-penn-cornell-harvard-yale-columbia-dartmouth-brown-princeton。

  32 一項針對全美一百四十六所知名大專院校的研究發現,這些學校有百分之七十四的學生來自社經地位前百分之廿五的家庭,參見卡內瓦爾和羅斯〈社經地位、種族/族裔和大學入學高門檻〉,頁一○六表 3.1。另一項類似的研究發現,全美九十一所入學競爭最激烈的大專院校有百分之七十二的學生來自最高四等分位的家庭,參見珍妮佛.吉安可拉和理查德.卡倫伯格〈真材實料:確保最聰明的學生能進頂尖大學〉,傑克.肯特.庫克基金會,二○一六年元月,圖一:https://www.jkcf.org/research/true-merit-ensuring-our-brightest-students-have-access-to-our-best-colleges-and-universities/。

  33 拉吉.切提、約翰.佛利德曼、伊曼紐爾.賽斯、尼可拉斯.透納和丹尼.亞甘,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工作報告第二三六一八號之〈階級流動成績單:大專院校對跨代階級流動的影響〉,二○一七年十二月修正版:http://www.equality-of-opportunity.org/papers/coll_mrc_paper.pdf。亦可參考〈美國部分大學來自所得前百分之一家庭的學生比來自底層百分之六十家庭的學生還多,你的學校呢?〉,紐約時報,二○一七年元月十八日: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7/01/18/upshot/some-colleges-have-more-students-from-the-top-1-percent-than-the-bottom-60.html。紐約時報線上互動專欄根據切提的研究繪製了兩千所大學的學生家境側寫,其中耶魯大學的部分參見: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projects/college-mobility/yale-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的部分參見: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projects/college-mobility/princeton-university。

  34 出處同上,切提等人〈階級流動成績單〉,頁一。各所得階層學生的大學錄取率請見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7/01/18/upshot/some-colleges-have-more-students-from-the-top-1-percent-than-the-bottom-60.html。

  35 卡拉貝爾《寵兒》,頁五四七。

  36 切提等人〈階級流動成績單〉,以及〈階級流動成績單〉,主管摘要:https://opportunityinsights.org/wp-content/uploads/2018/03/coll_mrc_summary.pdf。

  37 出處同上。哈佛和普林斯頓大學的階級流動率,參見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projects/college-mobility/harvard-university和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projects/college-mobility/princeton-university。

  38 出處同上。密西根大學和維吉尼亞大學的階級流動率,參見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projects/college-mobility/university-of-michigan-ann-arbor 和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projects/college-mobility/university-of-virginia。

  39 出處同上,切提等人〈階級流動成績單〉,表 IV;切提等人〈階級流動成績單〉,主管摘要:https://opportunityinsights.org/wp-content/uploads/2018/03/coll_mrc_summary.pdf。

  40 出處同上,切提等人〈階級流動成績單〉,表Ⅱ。

  41 關於向上流動至少兩個五等分位的學生比例,請見紐約時報根據切提的研究所做的線上互動專欄。例如,哈佛大學有百分之十一的學生向上流動兩個五等分位,普林斯頓大學則是百分之八點七: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projects/college-mobility/harvard-university;各校的「整體流動指數」代表向上流動至少兩個五等分位的機率。

  42 有關校友子女入學,參見威廉.波文、馬丁.庫爾茲威和尤金.托賓《美國高等教育的公平與卓越》,Charlottesville, V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二○○五年,頁二六六至二七二、二八三、三五九至三六三、五○六、五五○至五五一;丹尼爾.戈爾德《錄取的代價》,New York: Broadway Books,二○○六年,頁一一七至一四四。「六倍」這個估計出自戈爾德〈有錢家庭如何操弄頂尖大學的招生制度〉,城鄉雜誌,二○一六年十一月廿一日:https://www.townandcountrymag.com/society/money-and-power/news/a8718/daniel-golden-college-admission/。哈佛大學校友子女入學的相關數據來自二○一八年一樁訴訟案的公開資料,參見彼得.艾希迪亞科諾、賈許.金斯勒和泰勒.蘭瑟姆〈哈佛大學的校友子女和體育特招生優惠〉,二○一九年十二月六日,頁一四和四○(表一):http://public.econ.duke.edu/~psarcidi/legacyathlete.pdf;以及德蘭諾.法蘭克林和薩謬爾.齊威克爾〈訴訟紀錄顯示,校友子女錄取率是非校友子女的五倍〉,哈佛深紅報,二○一八年六月二十日: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8/6/20/admissions-docs-legacy/。

  43 丹尼爾.戈爾德〈許多大學為了有錢申請者而扭曲制度〉,華爾街日報,二○○三年二月二十日:https://online.wsj.com/public/resources/documents/golden2.htm;亦可參考戈爾德《錄取的代價》,頁五一至八二。

  44 根據二○一八年反對哈佛大學平權措施的訴訟紀錄,哈佛大學二○一五年新生有百分之十以上和哈佛大學行政單位有捐獻關係。二○○九至二○一五這六年間,哈佛大學全體新生有百分之九點三四出自捐獻人名單,錄取率為百分之四十二,大約是整體錄取率的七倍。德蘭諾.法蘭克林和薩謬爾.齊威克爾〈內部電郵顯示,哈佛招生偏好金主子女〉,哈佛深紅報,二○一八年十月十八日: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8/10/18/day-three-harvard-admissions-trial/。哈佛大學那六年間的整體錄取率約為百分之六,參見黛芬妮.湯普森〈專家指出,哈佛招生率持續下降〉,哈佛深紅報,二○一五年四月十六日: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5/4/16/admissions-downward-trend-experts/。

  45 戈爾德《錄取的代價》,頁一四七至一七六。

  46 大衛.雷恩哈特〈招生醜聞其實是運動醜聞〉,紐約時報,二○一九年三月十三日:https://www.nytimes.com/2019/03/13/opinion/college-sports-bribery-admissions.html;凱瑟琳.哈特菲爾德〈輸掉非國家大學體育協會錦標賽吧:別再錄取體育特招生了〉,威廉斯紀錄報,二○一九年十一月二十日:https://williamsrecord.com/2019/11/lets-lose-the-directors-cup-a-call-to-end-athletic-recruitment/。

  47 波文、庫爾茲威和托賓《美國高等教育的公平與卓越》,頁一○五至一○六,表5.1。

  48 塔夫《關鍵四年》,頁一七二至一八二。

  49 丹尼爾.戈爾德〈新法案要求大學公布校友子女及提前錄取者資料〉,華爾街日報,二○○三年十月廿九日,https://online.wsj.com/public/resources/documents/golden9.htm;馬科維茲《才德篩選的陷阱》,New York: Penguin Press,二○一九年,頁二七六至二七七。

  50 參見里曼《大考》,頁四七,文中所引段落(注釋18)出自科南特一九四○年代初期一本未出版著作:科南特《我們在捍衛什麼》,未出版書稿,科南特文集第三十箱,哈佛大學檔案館。

  51 約翰.加德納《卓越:我們能既平等又卓越嗎?》,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一九六一年,頁三三、三五至三六。

  52 出處同上,頁六五至六六。

  53 出處同上,頁七一至七二。

  54 出處同上,頁八○至八一。

  55 出處同上,頁八二。

  56 布魯斯特的文字引自傑佛瑞.卡巴瑟威斯〈新機構的誕生〉,耶魯校友雜誌,一九九九年十二月:http://archives.yalealumnimagazine.com/issues/99_12/admissions.html。

  57 卡羅琳.霍克斯比〈美國大學招生方式的改變〉,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3, no. 4,二○○九年秋季,頁九五至一一八。

  58 出處同上。關於美國絕大多數大學的錄取率極高,參見德魯.戴希維爾〈美國多數大學幾乎來者不拒〉,皮尤研究中心,二○一九年四月: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9/04/09/a-majority-of-u-s-colleges-admit-most-students-who-apply/;艾莉亞.王〈為了大學擠破頭並非常態〉,大西洋月刊,二○一九年四月十日:https://www.theatlantic.com/education/archive/2019/04/harvard-uchicago-elite-colleges-are-anomaly/586627/。

  59 史丹佛大學一九七二年的錄取率為百分之卅二,參見杜以爾.麥克馬努斯〈報告透露大學招生偏好〉,史丹佛日報,一九七三年十月廿三日:archives .stanforddaily.com/1973/10/23?page=1&section =MODSMDARTICLE4#article;朴凱琳〈史丹佛大學二○一九年錄取率百分之四點三四創新低〉,史丹佛日報,二○一九年十二月十八日:https://www.stanforddaily.com/2019/12/17/stanford-admit-rate-falls-to-record-low-4-34-for-class-of-2023/;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九八八年錄取率出自傑佛瑞.塞林戈〈大學窄門背後的科學〉,華盛頓郵報,二○一七年十月十三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grade-point/wp/2017/10/13/the-science-behind-selective-colleges/;梅根.匹珀斯〈本校二○一九年錄取兩千三百零九位新生〉,約翰霍普金斯電子報,二○一九年三月十六日:https://www.jhunewsletter.com/article/2019/03/university-admits-2309-students-for-the-class-of-2023;芝加哥大學一九九三年錄取率出自丹尼斯.羅德金〈大學反攻:芝加哥大學狀態火熱〉,芝加哥雜誌,二○○一年三月十六日:https://www.chicagomag.com/Chicago-Magazine/March-2011/College-Comeback-The-University-of-Chicago-Finds-Its-Groove/;賈斯汀.史密斯〈芝加哥大學二○一九年錄取率百分之五點九創新低〉,芝加哥栗報,二○一九年四月一日:https://www.chicagomaroon.com/article/2019/4/1/uchicago-acceptance-rate-drops-record-low/。

  60 戴希維爾〈美國多數大學幾乎來者不拒〉,皮尤研究中心。

  61 霍克斯比〈美國大學招生方式的改變〉。

  62 塔夫《關鍵四年》,頁一三八至一四二,文中參考洛倫.李維拉《血統:菁英學生如何拿下菁英職位》,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二○一五年。

  63 黛娜.戈德斯坦和朱格爾.帕特爾〈延長考試時間?有錢有差〉,紐約時報,二○一九年七月三十日:https://www.nytimes.com/2019/07/30/us/extra-time-504-sat-act.html;珍妮.安德森〈為了大學自傳,申請者暑假忙翻天〉,紐約時報,二○一一年八月五日:https://www.nytimes.com/2011/08/06/nyregion/planning-summer-breaks-with-eye-on-college-essays.html。專門安排暑期活動美化高中生活充實自傳的公司,參見https://www.everythingsummer.com/pre-college-and-beyond。

  64 parent,動詞:線上牛津詞典,牛津大學出版社,二○一九年:www.oed.com/view/Entry/137819,查詢日期二○二○年元月廿四日;克蕾兒.凱恩.米勒〈馬不停蹄的當代教養術〉,紐約時報,二○一八年十二月廿五日:https://www.nytimes.com/2018/12/25/upshot/the-relentlessness-of-modern-parenting.html。

  65 馬賽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二○一九年,頁五七。

  66 南西.吉布斯〈這些家長還有救嗎?〉,時代雜誌,二○○九年十一月十日。

  67 德普克和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頁五一、五四至五八、六七至一○四。

  68 麥德琳.雷文《特權的代價:教養壓力和物質豐沛如何造就了一代孤獨又不快樂的孩子》,New York: HarperCollins,二○○六年,頁五至七。

  69 出處同上,頁一六至一七。

  70 出處同上,引用桑妮雅.路薩的研究。

  71 桑妮雅.路薩、薩謬爾.巴爾金和伊莉莎白.葛羅斯曼〈我能夠,所以我應該:中上階級的脆弱〉,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 vo. 25, pp. 1529-1549,二○一三年十一月: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342854。

  72 出處同上。亦可參見麥德琳.雷文《特權的代價》,頁二一、二八至二九。

  73 蘿拉.克朗茲〈五分之一大學生想過自殺〉,波士頓環球報,二○一八年九月七日,數據來自辛蒂.劉、寇特妮.史帝文斯、席維雅.王、安井光和及賈斯汀.陳〈 美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自殺傾向之盛行率與預測因子:對服務落差的啟示〉,Depression & Anxiety,二○一八年九月六日:https://doi.org/10.1002/da.22830。

  74 莎莉.克汀和梅隆妮.賀倫〈十至廿四歲人口的自殺與他殺死亡率:美國二○○○至二○一七年〉,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資料簡報第三五二號,二○一九年十月:https://www.cdc.gov/nchs/data/databriefs/db352-h.pdf。

  75 湯瑪斯.庫蘭和安德魯.希爾〈完美主義與日俱增:出生世代差異整合分析,一九八九至二○一六年〉,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45,二○一九年,頁四一○至四二九:https://www.apa.org/pubs/journals/releases/bul-bul0000138.pdf;庫蘭和希爾〈完美主義如何成為年輕族群的隱性傳染病〉,對話新聞網,二○一八年元月三日:http://theconversation.com/how-perfectionism-became-a-hidden-epidemic-among-young-people-89405;蘇菲.馬克班〈完美主義教興起〉,新政治家週刊,二○一八年五月四至十日。

  76 出處同上,庫蘭和希爾〈完美主義與日俱增〉,頁四一三。

  77 https://college.harvard.edu/admissions/apply/first-year-applicants/considering-gap-year。

  78 露西.王〈卡位哈佛〉,哈佛深紅報,二○一七年十一月二日:https://college.harvard.edu/admissions/apply/first-year-applicants/considering-gap-year;珍娜.王〈學會被拒絕〉,二○一七年十月十七日: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7/10/17/wong-acing-rejection-10a/。

  79 露西.王〈卡位哈佛〉。

  80 理查.裴瑞茲-佩尼亞〈哈佛作弊事件學生受罰〉,二○一三年二月一日:https://www.nytimes.com/2013/02/02/education/harvard-forced-dozens-to-leave-in-cheating-scandal.html;芮貝卡.羅賓斯〈哈佛調查「創校以來最重大」的學術詐欺事件〉,哈佛深紅報,二○一二年八月三十日: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2/8/30/academic-dishonesty-ad-board/。

  81 漢娜.納坦森〈六十多名選修CS50課程的學生面臨學術詐欺指控〉,哈佛深紅報,二○一七年五月三日: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7/5/3/cs50-cheating-cases-2017/。

  82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於二○一四年取消校友子女優惠,參見羅納.丹尼爾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為何取消校友子女入學優惠〉,大西洋月刊,二○二○年元月十八日: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0/01/why-we-ended-legacy-admissions-johns-hopkins/605131/。

  83 計算數據來自戴希維爾〈美國多數大學幾乎來者不拒〉,皮尤研究中心。

  84 凱瑟琳.金基德《長春藤盟校如何決定招生方式》,New York: W.W. Norton,一九六一年,頁六九。

  85 這幾十年來有不少人建議抽籤招生。最早的提議者包括羅伯特.保羅.沃爾夫,他於一九六四年提議大學隨機錄取高中生,參見沃爾夫〈大學成為殺戮戰場:申請大學與焦慮〉,異議雜誌,一九六四年冬季號;巴瑞.史瓦茲〈頂尖學校應該隨機錄取「夠好」的高中生〉,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二○○五年二月廿五日;彼得.史東〈抽籤上大學〉,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 57,二○一三年八月;拉尼.吉尼耶〈招生儀式作為政治行動:民主理想的守門人〉,Harvard Law Review, vol. 117,二○○三年十一月,頁二一八至二一九;本段討論還得益於查爾斯.彼得森的博士論文〈美國菁英社會,一九三○至二○○年〉,哈佛大學,二○二○年。

  86 以才德為最低門檻的構想出自我和丹尼爾.馬科維茲及大學部「菁英社會及其批判」討論課學生的討論。

  87 安德魯.西蒙〈選秀史上最佳後段新人〉,美國職棒大聯盟新聞網,二○一六年六月八日:https://www.mlb.com/news/best-late-round-picks-in-draft-history-c182980276。

  88 美國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於二○○○年選秀:http://www.nfl.com/draft/history/fulldraft?season=2000。

  89 史丹佛大學計畫進行實驗一事,出自彼得森〈美國菁英社會,一九三○至二○○年〉裡的檔案研究。

  90 莎拉.瓦德克〈高等教育注意了,大學巨額捐款必須繳稅〉,對話新聞網,二○一九年八月廿七日:https://theconversation.com/a-new-tax-on-big-college-and-university-endowments-is-sending-higher-education-a-message-120063。

  91 如上所述,丹尼爾.馬科維茲建議以捐獻所得的減稅資格來誘導私立大學提高學生的多元性,最好的做法是增加招生人數。參見馬科維茲《才德篩選的陷阱》,New York: Penguin Press,二○一九年,頁二七七至二七八。

  92 麥可.米切爾、麥可.利奇曼和麥特.薩恩茲〈州政府刪減高等教育經費將成本轉嫁給學生,導致不平等惡化〉,美國政策與預算優先中心,二○一九年十月廿四日:https://www.cbpp.org/research/state-budget-and-tax/state-higher-education-funding-cuts-have-pushed-costs-to-students。

  93 吉利安.伯曼〈州立大學經費一半來自學費,一半來自政府〉,市場觀察網,二○一七年三月廿五日。文中引用克里夫蘭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彼得.辛利齊斯的分析: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state-colleges-receive-the-same-amount-of-funding-from-tuition-as-from-state-governments-2017-03-24。

  94 參見安德魯.戴爾班科《大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二○一二年,頁一一四。

  95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二○一八學年度預算簡報,摘自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二○一八學年度預算報告,頁三:https://budget.wisc.edu/content/uploads/Budget-in-Brief-2018-19-Revised_web_V2.pdf。

  96 〈大學現狀:校長泰瑞莎.蘇利文訪問紀要〉,維吉尼亞人,二○一一年夏季:https://uvamagazine.org/articles/the_state_of_the_university。

  97 德州大學學費:收益來源:https://tuition.utexas.edu/learn-more/sources-of-revenue。數據不包含產生石油和天然氣利潤的捐獻所得。學雜費占學校收入比例從一九八四學年度的百分之三升到二○一八學年度的百分之廿二。

  98 奈傑.齊瓦亞〈五張表告訴你學貸問題多嚴重〉,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二○一九年四月廿四日:https://www.nbcnews.com/news/us-news/student-loan-statistics-2019-n997836;查克.弗里德曼〈二○二○年學貸統計:一點六兆美元創新高〉,富比世雜誌,二○二○年二月三日:https://www.forbes.com/sites/zackfriedman/2020/02/03/student-loan-debt-statistics/#d164e05281fe。

  99 伊莎貝兒.邵希爾《被遺忘的美國人》,頁一一四。

  100 出處同上。

  101 出處同上,頁一一一至一一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數據。

  102 出處同上,頁一一三。

  103 雖然這純屬個人印象,但我不是第一個這樣說的人。亦可參見安德魯.戴爾班科《大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安東尼.克隆曼《教育的終結:我們的大學為何棄人生意義於不顧》,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二○○八年;威廉.德瑞西威茲《卓越的羊群:美國菁英的教育錯誤與有意義的人生》,New York: Free Press,二○一四年。

  104 邁可.桑德爾《民主的不滿:追求公共哲學的美國》,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一九九六年,頁一六八至二○○。

  105 克里斯多夫.拉許《菁英的反叛》,頁五九至六○。

  106 出處同上,頁五五至七九。

 

第七章 認可工作

  1 安.凱斯和安格斯.迪頓《美國怎麼了:絕望的死亡與資本主義的未來》,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二○二○年,頁五一(簡體中文版於二○二○年九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亦可參見伊莎貝兒.邵希爾《被遺忘的美國人:分裂之國的經濟綱領》,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二○一八年,頁六○;歐倫.卡斯《永恆工人》,New York: Encounter Books,二○一八年,頁一○三至一○四。

  2 凱斯和迪頓《美國怎麼了:絕望的死亡與資本主義的未來》,頁一六一;邵希爾《被遺忘的美國人》,頁八六。

  3 邵希爾《被遺忘的美國人》,頁一四○至一四一;凱斯和迪頓《美國怎麼了:絕望的死亡與資本主義的未來》,頁一五二。

  4 邵希爾《被遺忘的美國人》,頁一四一。

  5 凱斯和迪頓《美國怎麼了:絕望的死亡與資本主義的未來》,頁七;邵希爾《被遺忘的美國人》,頁一九。

  6 邵希爾《被遺忘的美國人》,頁一八;凱斯和迪頓《美國怎麼了:絕望的死亡與資本主義的未來》,頁五一。亦可參見尼可拉斯.艾伯斯塔特《沒工作的男人:美國的隱形危機》,West Conshohocken, PA: Templeton Press,二○一六年。

  7 凱斯和迪頓《美國怎麼了:絕望的死亡與資本主義的未來》,頁二;三七至四六;美聯社〈美國人預期壽命四年來首度提高,一點點〉,紐約時報,二○二○年元月三十日:https://www.nytimes.com/aponline/2020/01/30/health/ap-us-med-us-life-expectancy-1st-ld-writethru.html;尼可拉斯.克里斯多夫和雪柔.伍敦《走鋼索:追逐希望的美國人》,New York: Alfred A. Knopf,二○二○年。

  8 出處同上,凱斯和迪頓《美國怎麼了:絕望的死亡與資本主義的未來》。

  9 凱斯和迪頓《美國怎麼了:絕望的死亡與資本主義的未來》,頁四○、四五。

  10 出處同上,頁一四三。

  11 二○一六年,美國有六萬四千人死於藥物過量。數據來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https://www.cdc.gov/nchs/nvss/vsrr/drug-overdose-data.htm。死於越戰則有五萬八千兩百二十人喪生,越戰美軍死傷統計,美國國家檔案暨文書總署:https://www.archives.gov/research/military/vietnam-war/casualty-statistics。

  12 尼可拉斯.克里斯多夫〈川普未能化解隱藏的憂鬱〉,紐約時報,二○二○年二月八日:https://www.nytimes.com/2020/02/08/opinion/sunday/trump-economy.html。亦可參見克里斯多夫和伍敦《走鋼索:追逐希望的美國人》,頁一○。

  13 凱斯和迪頓《美國怎麼了:絕望的死亡與資本主義的未來》,頁三。

  14 出處同上,頁五七。

  15 出處同上,頁五七至五八。

  16 出處同上,頁一三三、一四六。

  17 出處同上,頁三。

  18 麥可.楊恩〈菁英社會去死吧〉,衛報,二○○一年六月廿八日:https://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2001/jun/29/comment。

  19 約翰.加德納《卓越:平等又卓越可能嗎?》,頁六六。

  20 郭傑夫〈死法可以預測誰投給川普〉,華盛頓郵報,二○一六年三月四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wonk/wp/2016/03/04/death-predicts-whether-people-vote-for-donald-trump/。

  21 理查德.布奇〈拉夫、弗瑞德、阿奇和荷馬:電視節目為何一直打造勞動階級白人男性丑角〉,收錄於蓋兒.黛恩斯和珍.胡梅茲合編《媒體裡的性別、種族與階級讀本》,二版,Sage,二○○三年,頁五七五至五八五;潔西卡.特洛伊羅〈別轉台,父親角色要來囉〉,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vol. 6, no. 1,二○一七年,頁八二至九四;艾瑞卡.夏勒〈從聰明到愚蠢:一九五○至一九九○年代喜劇影集中的父親角色〉,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vol. 45, no. 1,二○○一年,頁二三至四○。

  22 裘安.威廉斯《勞動階級白人:克服美國的階級盲》,Bost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二○一七年。

  23 裘安.威廉斯〈菁英傲慢的愚蠢政治〉,紐約時報,二○一七年五月廿七日:https://www.nytimes.com/2017/05/27/opinion/sunday/the-dumb-politics-of-elite-condescension.html。

  24 裘安.威廉斯〈為什麼大家都不懂美國勞動階級〉,哈佛商業評論,二○一六年十一月十日:https://hbr.org/2016/11/what-so-many-people-dont-get-about-the-u-s-working-class。

  25 芭芭拉.艾倫瑞克〈死、白、藍〉,TomDispatch.com,二○一五年十二月一日:https://www.tomdispatch.com/post/176075/tomgram:_barbara_ehrenreich,_america_to_working_class_whites:_drop_dead!/;杜波依斯的文字引自《美國黑人的國家重建》,一九三五年。

  26 芭芭拉.艾倫瑞克〈死、白、藍〉。

  27 凱瑟琳.克雷默《怨憤的政治:威斯康辛的郊區意識與史考特.沃克的崛起》,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二○一六年。

  28 凱瑟琳.克雷默〈多年來,我看著反菁英怒火在威斯康辛州醞釀,然後川普出現了〉,Vox,二○一六年十一月十六日:https://www.vox.com/the-big-idea/2016/11/16/13645116/rural-resentment-elites-trump。

  29 愛麗爾.羅塞爾.霍克希爾德《自己土地上的陌生人:美國右翼的憤怒與哀悼》,New York: The New Press,二○一六年,頁一三五。

  30 出處同上,頁一四一。

  31 出處同上,頁一三六至一四○。

  32 出處同上,頁一四四。

  33 出自作者於美國總統計畫線上資料檔案庫搜尋「勞動尊嚴」的結果: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

  34 珍娜.強森〈拖車:民主黨為何高喊「工作尊嚴」?〉,華盛頓郵報,二○一九年二月廿一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paloma/the-trailer/2019/02/21/the-trailer-why-democrats-are-preaching-about-the-dignity-of-work/5c6ed0181b326b71858c6bff/。莎拉.瓊斯〈拜登不該再提「工作尊嚴」了〉,紐約雜誌,二○一九年五月一日:https://nymag.com/intelligencer/2019/05/joe-biden-should-retire-the-phrase-dignity-of-work.html。馬可.盧比歐〈美國需要重振工作尊嚴〉,大西洋月刊,二○一八年十二月三日,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18/12/help-working-class-voters-us-must-value-work/578032/;謝羅德.布朗〈當工作失去尊嚴〉,紐約時報,二○一六年十一月十七日:https://www.nytimes.com/2016/11/17/opinion/when-work-loses-its-dignity.html;亞瑟.德蘭尼和麥克斯威.史特拉臣〈布朗參議員呼籲共和黨重振「工作尊嚴」〉,赫芬頓郵報,二○一九年二月廿七日:https://dignityofwork.com/news/in-the-news/huffpost-sherrod-brown-wants-to-reclaim-the-dignity-of-work-from-republicans/;塔爾.艾克索洛德〈布朗有意參選總統,和盧比歐針對「工作尊嚴」互嗆〉,國會山報,二○一九年二月廿二日:https://thehill.com/homenews/campaign/431152-brown-and-rubio-trade-barbs-over-dignity-of-work-as-brown-mulls。

  35 美國農業部長桑尼.普杜的發言引自珍娜.強森〈拖車:民主黨為何高喊「工作尊嚴」?〉,華盛頓郵報,二○一九年二月廿一日;川普〈針對稅務改革法案發言〉,美國總統計畫: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node/331762;減稅的分配效應,參見丹尼爾.庫爾茲雷班〈圖表看共和黨減稅對中產階級的影響〉,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二○一七年十二月十九日:https://www.npr.org/2017/12/19/571754894/charts-see-how-much-of-gop-tax-cuts-will-go-to-the-middle-class。

  36 羅伯特.甘迺迪〈新聞稿〉,洛杉磯,一九六八年五月十九日,收錄於艾德溫.古斯曼和理查德.艾倫合編《羅伯特.甘迺迪演說集》,New York: Viking,一九九三年,頁三八五。

  37 有關「貢獻正義」的討論,參見保羅.岡伯格〈為何分配正義行不通,貢獻正義可以〉,Science & Society, vol. 80, no. 1,二○一六年元月,頁一至一六;克里斯岑.提莫曼〈分配正義:更多有意義的工作〉,Social Justice Research, vol. 31, no. 1,頁八五至一一一;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牧函〈全民經濟正義:論天主教社會訓導與美國經濟〉,一九八六年,頁一七:http://www.usccb.org/upload/economic_justice_for_all.pdf。

  38 關於公民和消費者角度出發的政治學差異,更詳細的說明可見邁可.桑德爾《民主的不滿:追求公共哲學的美國》,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一九九六年,頁四至七、一二四至一六七、二○一至二四九;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二○○九年,頁一九二至一九九。

  39 亞當.斯密《國富論》,卷四第八章,一七七六年,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一九九四年再版,頁一七五。

  40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九三六年,London: Macmillan, St. Martin’s Press一九七三年再版,頁一○四。

  41 參見桑德爾《民主的不滿》,頁一二四至二○○。

  42 出處同上,我對這個轉變的說明在頁二五○至三一五。

  43 金恩博士田納西州曼菲斯市演講,一九六八年三月十八日:https://kinginstitute.stanford.edu/king-papers/publications/autobiography-martin-luther-king-jr-contents/chapter-31-poor-peoples。

  44 若望保祿二世通諭〈論人的工作(Laborem Exercens)〉,一九八一年九月十四日,第九和第十節:http://www.vatican.va/content/john-paul-ii/en/encyclicals/documents/hf_jp-ii_enc_14091981_laborem-exercens.html。

  45 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牧函〈全民經濟正義:論天主教社會訓導與美國經濟〉,一九八六年,頁一七:http://www.usccb.org/upload/economic_justice_for_all.pdf。

  46 艾克塞爾.霍奈特〈認可或重分配?社會道德秩序的觀點轉變〉,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 18, issue 2-3,二○○一年,頁四三至五五。

  47 艾克塞爾.霍奈特〈重新定義工作與認可〉,收錄於漢斯-克里斯多夫.舒密特.安姆.布許和克里斯多夫.佐恩合編《認可哲學:今昔觀點》,Lanham: Lexington Books,二○一○年,頁二二九至二三三。黑格爾相關段落,參見黑格爾《法權哲學》,艾倫.伍德編輯,休伊.巴爾.尼斯貝特翻譯,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一九九一年,段一九九至二○一、二○七、二三五至二五六(伍德版之頁二三三之二三四、二三八至二三九、二六一至二七四。亦可參見尼可拉斯.史密斯和讓-菲利普.德朗提合編《新勞動哲學:工作與社會紐帶》,Leiden: Brill,二○一二年,及亞當.艾達多.桑德爾〈定位工作〉,American Affairs, Volume I, Number 1,二○一七年春季,頁一五二至一六二:https://americanaffairsjournal.org/2017/02/putting-work-place/。我對黑爾格論工作的理解來自和亞當.桑德爾的討論。

  48 艾克塞爾.霍奈特〈重新定義工作與認可〉,頁二三四至二三六。參見愛彌兒.涂爾幹《社會分工論》,一九○二年,史蒂芬.路克斯編輯,威弗瑞德.道格拉斯.霍爾斯翻譯,New York: Free Press,二○一四年。

  49 羅伯特.甘迺迪〈新聞稿〉,洛杉磯,一九六八年五月十九日,收錄於古斯曼和艾倫合編《羅伯特.甘迺迪演說集》,頁三八五至三八六。

  50 歐倫.卡斯《永恆工人:在美國重新定位工作》,New York: Encounter Books,二○一八年。

  51 出處同上,頁一六一至一七四。有關薪資補助的討論,亦可參見馬科維茲《才德篩選的陷阱》,頁二八二至二八三。

  52 彼得.古德曼〈經濟救濟的北歐方案〉,紐約時報,二○二○年三月廿八日:https://www.nytimes.com/2020/03/28/business/nordic-way-economic-rescue-virus.html;理查德.帕丁頓〈疫情期間無法工作者,英國政府將負擔八成薪資〉,衛報,二○二○年三月二十日: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20/mar/20/government-pay-wages-jobs-coronavirus-rishi-sunak;伊曼紐爾.賽斯和加柏列.祖克曼〈其他地方工作沒消失得這麼快,為什麼?〉,紐約時報,二○二○年三月三十日:https://www.nytimes.com/2020/03/30/opinion/coronavirus-economy-saez-zucman.html。

  53 歐倫.卡斯《永恆工人》,頁七九至九九。

  54 出處同上,頁一一五至一三九。

  55 出處同上,頁二五至二八、二一○至二一二。

  56 出處同上,頁二六、二一一至二一二。

  57 羅賓.葛林伍德和大衛.夏爾夫斯坦〈金融成長〉,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7, no. 2,二○一三年春季,頁三至五:https://pubs.aeaweb.org/doi/pdfplus/10.1257/jep.27.2.3。該文引述湯瑪斯.菲利朋和艾瑞爾.雷謝夫〈美國金融業薪資與人力資本:一九○九至二○○六年〉,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討論稿一四六四四號,二○○九年;艾岱爾.透納《債務和魔鬼:貨幣、信貸和全球金融體系重建》,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二○一六年,頁一、七、一九至二一(簡體中文版二○一六年四月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亦可參見葛瑞塔.克利普納《大發危機財:金融崛起的政治源由》,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二○一一年,頁二八。

  58 拉娜.福洛荷《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與美國企業的沒落》,New York: Crown Business,二○一六年(繁體中文版二○一七年七月由時報出版社出版);艾岱爾.透納《後危機經濟:目標與手段》,Cambridge, MA: MIT Press,二○一二年,頁三三至五五;布雷德福特.德隆〈餓死烏賊〉,世界報業辛迪加,二○一三年六月廿八日: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ime-to-bypass-modern-finance-by-j--bradford-delong。

  59 艾岱爾.透納〈銀行怎麼辦?信貸擴張與危機為何發生?公共政策該如何處置?〉,收錄於《金融的未來:倫敦政經學院報告》,倫敦政經學院,二○一○年:https://harr123et.wordpress.com/download-version/。

  60 麥可.路易士《快閃大對決:一場華爾街起義》,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二○一五年,頁七至二二(繁體中文版二○一四年九月由早安財經出版)。

  61 詹姆斯.托賓〈論金融體制的效率〉,勞埃德銀行評論,一九八四年七月,頁一四,摘錄自拉娜.福洛荷《大掠奪》,頁五三至五四。

  62 福洛荷《大掠奪》,頁七。

  63 華倫.巴菲特〈停止嬌慣超級富豪〉,紐約時報,二○一一年八月十四日:https://www.nytimes.com/2011/08/15/opinion/stop-coddling-the-super-rich.html。

  64 萊恩後來修正了自己的說法,參見保羅.萊恩〈擺脫貧窮更好的方法〉,華爾街日報,二○一四年八月十五日:https://www.wsj.com/articles/paul-ryan-a-better-way-up-from-poverty-1408141154。葛雷格.沙貞特〈萊恩參議員後悔禍從口出,算是啦,隨便〉,華盛頓郵報,二○一六年三月廿三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plum-line/wp/2016/03/23/paul-ryan-regrets-that-makers-and-takers-stuff-sort-of-anyway/。

  65 福洛荷《大掠奪》,頁一三。

  66 出處同上,頁二七七。

 

結語

  1 霍華德.布萊恩特《最後的英雄:漢克.阿倫的一生》,New York: Pantheon Books,二○一○年,頁二三至二七。

  2 出處同上,頁二五。

  3 理查德.亨利.陶尼《論平等》,一九三一年,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重印,一九六四年五版。

  4 出處同上。

  5 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美國史詩》,Garden City, NY: Blue Ribbon Books,一九三一年,頁四○四。

  6 出處同上。

  7 出處同上,頁四一四至四一五。

  8 出處同上,頁四一五。

  9 本段取自邁可.桑德爾《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二○○九年,頁二○三(繁體中文版二○一二年九月由先覺出版社出版)。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