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思考 > 走出心理幽谷

走出心理幽谷(了解自杀与介入)


第二部分 当代心理辅导议题


了解自杀与介入


一个阴郁的二月的下午,一位老朋友来电,要和我谈谈自杀的问题。他的妻子最近在整理家居之后,吞下家中所有的药, 并割腕自杀。他希望我为他开解疑云,消除他心中的伤痛。我也想讲一些有力量和有深度的话。但事实上,我无话可讲。


作为一个牧师,没有比为自杀的信徒举行丧礼更令我为难和矛盾的了。我是否能像在孩童的丧礼上那样,论及上帝的保守(providence)和主权?那没有什么意义。我是否该讲到上帝的力 量,在痛苦中与我们同在?如果我对那些参加丧礼的人讲,是可 以的。但受苦中的人该怎么办?难道上帝对这个信徒的恩典不够 用?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自杀的受害人”一词也是矛盾的。当亲友追悼这自杀信徒对家人的爱和对基督的事奉时,会更觉矛盾。在我们心中,是谁缩短了她的生命?我们都有点对不起她吗?也许是上帝,或者是他的话?


信徒自杀虽不比非信徒自杀更悲惨,却更令人费解。说得彻底些,基督徒有盼望;非基督徒不认识基督,没有圣灵内住。然而,因抑郁而自杀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世界观十分相近。他们 都经历到难堪的痛苦,人际关系疏离、无望,都为自己的需要未 得到满足而挣扎,而且都相信问题解决不了。不同之处似乎是: 非基督徒没有亮光或真理,所以向我们认为是偶像的事物寻求解 答:而基督徒有亮光和真理,但是没有定睛在这些真理上,如果一个有自杀念头的基督徒自问:自杀会不会叫她失去救恩?邯不 盾就更明显了。她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位有能力宣判永远刑罚的 上帝,现在怎会没有能力帮助她?她竟没想到这点。


叫人自杀和叫人轻微抑郁的思想和感情经历,都来自同一个根源。同一个圣经真理能解释程度轻微的悲伤,也能解释自杀。讲这些是因为自杀的意向是一个危机,我们必须熟悉它的征兆。如果某人有自杀倾向,我们必须洞烛机先、及时扼止。所以我希望在本章提供一些准则。


自杀者的内心世界


首先让我们形容自杀者的思想和感情世界,但请记得,这些是描写,不是解释。心理痛楚、疏离和无助,不是自杀的最终原因。虽然抑郁的痛苦可以叫人窒息,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影响我们生命的每一方面。即使抑郁是生理原因所导致,我们对自己经历的解释和反应,都来自我们心中的思想和欲望。根据圣经,我们怎样从自己和基督耶稣的关系看事情,是影响我们经历和选择的最终因素。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知道,自杀是有罪的心灵行动,不能简单地把它说成是心理经历。


因为自杀是一场悲剧,我们可能忘记自杀是罪。当一个人自杀,我们找理由解释自杀的原因。自杀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主角又不能作证说明,而且常常几乎没有留下线索。所以我们将形容自杀的话当做解释,譬如:“他感到无望,所以自杀”和 “她不能原谅自己,所以自杀”。我们常常不能看透无望的帷幕,看不见那漂离真理和平安的心灵。柏寇华(Berkouwer)看清了这 一点,恰当指明罪基本上是不通事理、无意义的。化解罪之谜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那些不可能找到意义的地方,无法找到任何解释。人无法在无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


这一切并非暗示,罪对现实没有力量或影响,罪并非不 “真实”;这却暗示:罪不能用组成因素来解释,也就是罪是无法“详加说明的”。我们发现,任何想解析罪的努力,都不可避免地导向自找的借口人犯罪的无理之处,也就是罪构成的谜……罪是不可思议和不能解说的,因为它没有前提,没有原因,也缺乏真正的动机。描写自杀者的内心世界,最终并未解释他的行动,所以我们必须留意这人和上帝的关系。


被造之物和盟约中人


人是被造之物,也活在上帝的盟约之中。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第4章中,形容人为“瓦器”,就是一些平凡、不引人注意的陶器,却因为基督这个宝贝藏在里面,所以变得有用,有价值。我们被造为平凡的人,好显出上帝的荣耀(罗马书4: 7;参 见:士师记7: 2 ~3)。我们也会遇见苦难,会在灵魂黑暗的深处呼喊。同样,保罗形容他的苦楚(罗马书4: 7 ~9),但是最后他说,这是“至暂至轻的苦楚”(罗马书4: 17)。为什么?


首先,因为他的一生,包括他的困难,都有目的(罗马书4: 10 ~ 12, 15)。他甘愿忍受艰苦,因为可以结出果子。其次,他的一生是为将来而活(罗马书4: 17〜18)。和眼前的事情比较,困苦“变得”轻省(承担得了)和短暂(忍受得了): “我们这 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4: 17) 第三,保罗终其一生,每天靠着圣灵更新(4: 16;参见:以弗 所书3: 16;歌罗西书1: 11)。在其他经文中,保罗形容这个 “更新”令人更加刚强,更有能力,请留意,这“更新”是有目的的,他每天被更新,好让他有力量应付上帝摆在他面前的任务。“更新”不是一种舒服的感觉,是一种能力,让人可以忍受为基督受苦。


保罗在《腓立比书》3章10节中,也有类似的观察:“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这特别有助于我们明白自杀的念头,因为这样的念头通常来自生命中所累积的失望。保罗效法基督的心志,所以最艰难的试炼没有把他压碎;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哥林多后书4: 8 ~9)。这样才是一个盟约中人。


自杀是罪行。因为自杀来自痛苦和忧愁,虽然有时是和他的亲友难以启齿的罪的问题,但其痛苦大多显而易见,不需要强调。可是,我非常愿意和抑郁中的人讨论“自杀是罪”这一点,主要不是劝止他自杀。以指出自杀是罪来制止自杀,没有太大的效用。但为了探索这人的世界观,而讲到自杀是罪,却是十分有效的。有自杀倾向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助的受害人;可是圣经却以自杀为罪,显示这人的思想必须改变。我的目标不单是要这人为他某项罪(自杀)悔改,更要摇动他自我中心的思想。自杀是一个极深的悲剧,但最后,自杀是一个自我中心的表达方式,这与我们是被造物,须对创造主负责的立场相反。


当“太难堪了,我必须逃避”支配一个人的思想,他自我中心的态度就显露出来了。当一个人开始着手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也必须为自己行动的后果找借口。他必须压制对家人的关心,他的家人需要应付损失,责任加重,内疚和悔恨。于是他告诉自己,问题没有那么大:“他们不需要我;我死了,他们也不会想念我。”他太高估生存者应付痛失的能力:“孩子是坚强的,他们慢慢就没事了。”他轻忽他们经历损失的痛苦:“他们会明白,我的痛苦是忍受不了,换了是他们,他们也会这样做。”这样,他就觉得自杀的决定很合理。


此外,请想一想:不是每一个抑郁的人都有自杀倾向,而且不是每一个自杀的人都抑郁。自杀者思想中常有苦毒、愤怒、不愿饶恕。有时,自杀变成争论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处罚配偶、父母、朋友,甚至孩子的办法。如果愤怒是“自我中心”的表达 方式,那么,自杀是因为“自我专注”而有的侵略性行动。


自杀是宣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所以是神学上的自我中心,违背圣经所说:人是被造物,上帝是创造主。作为被造物,我们 是上帝所设计、护理和拥有的。被造物展现他的设计(诗篇139: 13),上帝主动地维持我们的生命(歌罗西书1: 17)。被造物讨 上帝喜悦,彰显他的荣耀(诗篇148: 7)。简单来说,上帝拥有一切,他把被造物和我们的身体托付给我们(创世记1: 28)。可是,我们了解多少?回应多少?


《罗马书》第1章说,无论是信徒与否,一个打算自杀的人,必须积极地阻挡圣灵的提醒:他是一个被造物,按着上帝的形象造的,依靠他而活。普遍启示(罗马书1: 18 ~20)不但展现上帝的存在和属性,也见证他的公义和道德命令。(罗马书1: 32说:“他们虽知道上帝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洪水 之后,上帝给挪亚有关不得杀人的命令(创世记9: 6)不是新的;它确认罪人心中知道,却贬抑这命令。人有上帝的形象,只有上帝才有资格量定人生命的长度(约伯经14: 5)。


诚然,我所辅导过的抑郁基督徒大都同意自己是被造物,信赖上帝是维持生命的主。他们也同意自己是按着上帝的形象造的,虽然他们难以相信这个圣经真理可以应用在他们身上。但是他们能否领悟到这个表彰上帝形象的身份呢?这样的认识能否控制他们的行为呢?保罗说,人知道违反上帝公义的命令会带来审判。这暗示,我们必须压抑良知中对定罪和死亡的知识。当死亡临到我们的家人,或者因为我们有严重疾病,死亡的阴影笼罩我们头上,我们被害怕恐惧刺透,这些都是同一层面的认知。自杀的人一定消灭过圣灵在这些方面的感动。上帝对那些动了自杀念头的信徒,一定经常大声说,他不单是被造物,而且他有盟约,是宝血所买赎的,因此,他是上帝家里的人,超过其他被造物,上帝对他有一个独特的拥有权(哥林多前书6: 19〜20)。为此,我们不能苟同自杀者是一个受伤、软弱的受害人,以为自杀是种崇高的表达方式,表达他自己的脆弱以及上帝无法救他的事实。这个想法我们必须废除。


自杀思想的共同点


有什么观点支持自杀者扭曲的人生观?自杀思想有下面的共同点:


•心理上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因此有极度的心理痛楚。


•觉得自己不能忍受这样剧烈的痛苦。


•无望的感觉势不可挡,又相信自己不能解决问题。


• 一种孤立和被遗弃的感觉,认为其他人不能、不应 该、不愿意支持、不护养、不关心他。


•屡次想到结束生命是逃避痛苦的唯一办法。


请记得,这些特征不是自杀者所独有,抑郁的人也有其中大部分。也许,自杀者的感受比较强烈,时间也比较长。更重要的是,上列特征没有一个会叫人自杀。我认识很多人,长期笼罩在 心理痛楚中,但他们不都有自杀的念头。我也认识很多人,长期 感到无望,但他们也不都有自杀的念头。自杀似乎是这些因素的 相互作用。就是说,一点无望、加上不良的应付模式、对痛苦耐 力有限、得不到帮助,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叫人动自杀念头。再 者,这些事情,在各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例如,无望可以是心理 痛楚的原因,也是结果。一个人相信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可能也 会觉得痛苦是无法忍受的。请记得,这些因素本身不能引起什么 行动,只不过指出这个信徒和基督的关系。


我们应该明白,自杀是多重因素促成的。有一个比较正式的定义,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自杀,进而介入帮助,这个定义是:自杀是一个人的心、他的抑郁症候、从环境而来的压力类型和程度、他应付抑郁和外在环境的策略不断纠葛互动的产品。


剧烈的心理痛楚。一般自杀背后的动力,是这人感受到难以负荷的心理痛楚,自杀是为了结束它:“我只想让痛苦离开我。” 死亡是结束的办法,但它的本身不是一个结束。通常,“我只想 死”的意思是说:“我想停止痛苦的感觉。”


我们很难给心理痛楚下定义,也很难量度。然而,这人所经历到的痛楚程度,是自杀念头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大部分人总有经历心理痛楚或烦恼的时候。圣经也曾用不同的话描写,《诗篇》中有深刻的描述(例:诗篇22、38、42)。我请被辅导的人形容自己的心理痛楚,他们可能说:“是一种沉重的感觉 我感到胸口有一个重担”,但是他们都能区分心理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痛苦。事实上他们常指出,心理痛楚带来身体毛病,如头痛和作呕。当抑郁的人尝试鉴别痛楚的来源,可能以为是和某些经历有关(内疚、羞耻、孤独、疏离、离弃、无望),但是他们也常认为这样的痛楚影响一切。他们也会用痛苦所带来的软弱来形容痛苦:内在,如不能集中精神、新的惧怕、不能做决定;外面,如失业、失去朋友、破产。这个人认为痛苦对他的人生产生极大的破坏,尤其当他觉得一生都会这样时,他可能会自杀。


你可以帮助这个人,比较他对痛苦的观点和上帝的观点,然后帮助他积极面对痛苦。抑郁的人通常告诉你,他们遭到挫败,萌生自杀念头。其次,他们相信自己不可能忍受这个痛苦,这痛苦和他的“未得满足的需要”有关。第三,他们觉得无望,因为他们不能改变自己,也不能改变环境。


溫用药物。因为痛苦和感觉有关,所以你必须知道他怎样控制他的感觉和痛楚。他们通常使用催眠/镇静类的药物,叫自己的感觉不那么敏锐,于是痛苦减低。问问他们用了多少抗郁剂 [如:安定(Valium)、Ativan、Klonipin等等]、非处方的镇静药物、酒精或任何东西。他认为可以叫他不那么清醒,叫痛苦不那么剧烈。


若有人过量服用这些药物,以致对生命构成威胁,表示这人在感情上逃避。他通常猜测,某个剂量可以让他安睡“一会儿”,他并非故意想死去。不是所有的过量用药都是笨拙的自杀尝试, 也不一定是求救信号。但这却提醒我们,需要关心几方面:首先,自己开药,如果有错,可以致命。这人可能假定“多一点 药”可以更帮助他消除痛苦。即使有医药知识的人,也有这样的 歪曲思想的可能。第二,逃避主义是抑郁者的通病,也有可能养 成习惯。虽然没有年度的全国数据,但比较“尝试自杀的念头”和“成功自杀”的研究显示,每一个成功的自杀案件,包含8至 25次自杀尝试。在女人和青年人中,尝试次数比较高,在男人和 年龄较大的人中比较低。我们可以肯定,习惯性地为自己开药是 个“尝试步骤”,一旦意向改变,这人更易自杀。情境危初。情境危机(Situational crisis)通常是自杀的催化剂,它变成这人思想和感情的焦点。情境危机包括:


•因为失业、不善理财、债务或滥用药物而有财务问题。


•家人有严重疾病,为全家带来极大的压力。


•家人或朋友去世,未能节哀。


•婚姻冲突、身体受虐、分居或离婚。


•不道德或非法的事情曝光,公开受辱。


在某些个案里,尤其是长期患抑郁症的人,这人可能为自己制造问题,譬如因为经常醉酒而失业,可能逼使这人或他的配偶自杀。在其他案例中,如果问题解决不了,会加强他无望的感觉。扭曲的思想。扭曲的思想常常支配问题的本质和程度。他们可能觉得问题非常严重,事实上却不是如此;他们对将来的预测变得武断和不实际;他们感到没有什么出路(视野狭窄)。典型的自杀思维模式是:只有两个选择,继续痛苦或者休止感觉。


这些苦恼从何而来?它是执着的欲望所造成的,这人觉得自己有某方面需要,但未得到满足:“我需要得到我所失去的,但却没希望得到。”这些得不到的渴望可能和人生某件事有关,或和整个人生有关。例如,男人可能因为极大的财务困难,失去安全感(或地位、身份、掌控或自由),他想:“我需要金钱所能给我的安全感,如果没有的话,生活变得无可忍受。”女人面对配偶的不忠,或者和父母关系破裂,她可能为所失去的爱、肯定和扶持而感到绝望,她说:“我需要这人来爱我;如果没有他,我好像掉进深渊。”青少年因为学业(或运动、或恋爱)失败,感到极其羞耻,没有人生价值,他说:“我需要拿到A,这些B证明我低人一等,不如死了吧。”这些情形(贫穷、背弃、失败)的本身,不能构成危机,却是人的生命被欲望支配,以此解释事况,于是将损失变成无望,衍生自杀。


你可以怎样帮助他?


请试想一个人,因为妻子出走而打算自杀,他被丧失、羞耻、自怜、内疚和苦恼等感觉压碎,因为他妻子所做的使他愤怒,叫他气力衰退。自杀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唯一报复的方法。你怎样帮助他?


第—,确认他的痛楚是事实。在危机中,人对同理心的需求更加殷切,而非更少。要明白他痛楚的强烈程度,不等于你同意他自杀,也不等于你同意他歪曲的思想。如果你告诉他,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糟,你不会舒缓他的悲痛,也不会叫他放弃自杀的念头!单是确认他的感受,通常就可以帮助他好过一点。


第二,帮助他看见他的痛楚,和他觉得自己有什么需要,二者有关连(不是他的痛苦和他的处境),不要马上向他挑战,问他为什么而活。我常常请他们用他们所惧怕的后果重述自己的需要。例如:“没有我的妻子,我活不了”,变为“没有妻子的人生是难以忍受的,因为——。”另一个例子,有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说,他宁可死,也不愿意将他快离婚的事告诉他的家人,太丢人了。人的反应也可能集中于他感觉自己缺乏能力。一个女人的丈夫死去,她打算结束生命,因为她的丈夫一向照顾所有事情。我们这样重述她的意图:“我不想活下去,因为我认为自己永远不懂得理财。”第三个例子,自杀念头可以重述为“我不想活下去,因为离婚证明我不可爱。”具体指出他们感受中的“需要”,常常可以展现它不过如是,于是问题开始减轻。


第三,向无出路的感觉和不合理的思想提出挑战。帮助人看见他们的思想是充满矛盾和错误的。我可能问那些离婚的基督徒:“你从前怎样处理你的失败和内疚?你曾经历到上帝的怜悯吗?你的失败是否大到一个地步,以至于不可饶恕?你曾经原谅另一个人吗?他的错和你妻子的比较,是否轻多了?你原谅他的冒犯吗?如果耶稣基督可以饶恕你,他能不能帮助你原谅你的妻子,而不是在无望和苦毒中毁坏自己?自杀是否是唯一的出路? 是否只有报仇?痛苦和自杀,是不是你仅有的两个选择?”我会找出控制他的信念和想法,他所想的事情是否属实。


我会问及他曾经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什么曾试过却“行不通”的策略?为什么行不通?他对“行得通”和“行不通” 的定义是什么?他对成功是否有一个错误的定义?或者他的观念 正确,但是期望马上见效?有些人太容易放弃,或者尝试一些超 乎自己能力的事情(例如“改变另一个人”),或在没有人鼓励、 指导和支持之下去尝试。若为他提供一个可行的策略,常常会帮 助他脱离自杀危机。为他提供正确的信念和出路,可以叫他从一 个不同的角度,明白自己的情形。


第四,探索他无望的感觉。从理智而言,无望是确知问题绝对没有解决的办法的反应;因此他肯定会失去所珍贵的东西。他看不见希望。从感情而言,无望是一种到处弥漫的绝望和痛苦, 或是对将来惧怕,感到没有希望。研究显示,无望是自杀最准确的指标,最能预测哪一个酒鬼会自杀。它比抑郁更能预测哪一个滥用药品的人会自杀。在那些极度抑郁的人中,情绪低落和自杀意图的差别,在于无望的感觉。


从上帝的角度看,有些人没有希望,实在是有原因的:“恶人所怕的必临到他……恶人的指望,必至灭没”(箴言10: 24, 28)。但是耶稣基督彻底改变了这样的事情,对那些有上帝为父,有基督为救赎主的人,“义人所愿的必蒙应允……义人的盼望,必得喜乐”(箴言10: 24, 28)。如果人有基督,他就不可能失去希望,希望紧随他不放弃。长远而言,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差别。在基督里的信徒有稳固的原因成为世界上最充满希望的人。一个基督徒感到没有希望,表明他的思想不正确。


无望是因为不认识上帝的智慧,如果有信心的话,就会相信上帝的善良和智慧。当我们面对艰难,我们信心的深度就显露出来。我曾经辅导过几个性侵犯孩童的男人。他们没有出路,以至走到自杀的边缘。因为犯了这样的罪,他们面对被曝光、被羞辱、金钱困境、刑事控诉、失去家庭的可能。如果我们不相信基督愿意将最好的给他的儿女,必定感到无望。我们的工作目标是要叫这些人依赖上帝在基督里的怜悯,上帝要悦纳他们的懊悔。圣经说,蒙羞辱的人,仍然有希望(诗篇32;路23: 39 ~ 43)。


无望达是因为不能以上帝的心为心。《雅各书》第4章形容私欲的争战(雅各书四1〜3),如果我们寄望于肉体的情欲,当被上帝阻挠时,我们会感到挫败。他愿意我们追求更美的事物, 活出对基督的感恩(腓立比书3: 7 ~ 15; 4: 3〜9;歌罗西书2: 6; 3: 1 ~4)0


无望是不以上帝的眼光去看时间。虽然上帝要我们把眼光放在永恒,我们却在这个世代中寻求希望和奖赏,如此无望就临到。用那个有自杀念头的人来说明:他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基督身上,还是寄托在他妻子身上?寄望于自己的名誉,还是基督的?寄望于她的改变,还是基督的?(圣经不断这样提醒我们:罗马书8: 18~24;哥林多后书4: 17~18; 5: 7~8;希伯来书 5: 1;彼得前书1: 13)。


第五,帮助他分辨痛楚和需要。他“感到自己有什么需要”,他怎样看这些“需要”的性质和来源,可用不同方式为他重述。如果我们认为人是被“需要”所推动,痛苦和心理问题是因为 “需要”受到阻挠,那么我们就忽略了罪在我们人生经历中的角色。也许那个被妻子抛弃的男人并不需要她,然而真失去她却是痛苦,是艰难,是羞辱;有些惧怕和心痛,必须等到末日才得抚慰,但是他却不需要自杀。《诗篇》第73篇在今天是真实的,正如它以前是真实的一样。


人怎样看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实在与危机本身一样重要。例如,对不同的人而言,遭拒绝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如果我让那人决定我是谁,那么,遭他们拒绝就非常悲惨。但是,我们若不依靠他人的认可,那么,失败和遭拒绝就没有那么惨(哥林多前书 4: 1~4)。更重要的是,我怎样处理别人的认可,是我自己罪的副产品。明白这一点,遭拒绝的经历可以叫我长进。


如何评估自杀的可能性


一个人考虑自杀,有很多原因,所以我所能提供的任何准则,都有点主观。在电话热线中评估对方,一定比评估你所认识的会友来得困难。然而,有一些基本的预测指标,可以应用在大部分的个案上,我列举如下:


陈述问题。估定个案之先,必须先检查引发危机的事情原委,这是他最关心的。有时你可能想略过这一点,因为你怀疑他有可能自杀,所以你想问及他的抑郁和自杀的意向。但是这样做,总是叫他感到受挫,因为对他来说,这件事就是原因。除非这人已经呈现自杀的冲动,或者他似乎会马上自杀,否则通常最好先了解整个情形,包括他认为是重要的事件。


背景资料。你要知道这人的历史:他和基督的关系、是否能妥善地处理事情、影响他性格的事情(也会影响这个问题、其他问题)、过去辅导经历、简短的健康史、睡眠受扰的形式,诸如此类。试从这些背景资料中看出他的危机。


滥用药物是一个危险因素。滥用药物和自杀关联甚大。来自全美梢神健康组织的数据显示,成人自杀最大的危险因素是抑郁、《酒、使用古柯硷、分居和离婚。青年人自杀的最大危险因素是抑郁、滥用酒精和药物、性侵略和性扰乱。尝试自杀的人很可能早有滥用酒精和药物等问题,并非说有酒精和药物问题的人都大有可能自杀,也不是说滥用药物会引起自杀。但请留意,二者常常连在一起。福音派基督徒滥用药物,比率很可能比一般人低;在抑郁和有自杀倾向的基督徒中,也可能比较少。如要以滥用药物来评量 基督徒自杀的危险因素,请留意下面几点:


•目前使用量

•禁戒时间长短 

•这人感到的试探程度

•有否参加药物/齡酒支持小组


曾经在六个月内使用药物和酒精的人,如果他们滥用药物和抑郁有关,可被视为高风险者。药物在一个人应付压力或痛苦情绪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按个别情形估定。药物和酒精损害他的程度也很重要:有些人在心情恶劣时使用药物和酒精,叫自己感觉 “迷醉”,他们已是藉改变自己的知觉敏感度,以解除痛苦。经常这样做,可能加重抑郁,导致不负责任、怪罪别人、情绪沮丧、更加退缩等等的恶性循环。


可利用的资源。询问他的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教会和从前的辅导员。那些和他熟悉的人可以告诉你,他从前的抑郁、自杀企图等等。你需要在他不在场时采访他的朋友和家人, 他们可以客观地将以往的事情告诉你,也可以让你知道,如果危机发生,这些人能帮多少忙。


自杀思想和意图。评估自杀意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态可能与实情不符。行动之前,先有念头,这是对的,但不见得越想自杀,越有可能自杀。一般性的说明只可作为参考,不能代替智慧和辨别力。克拉克(D.C_ Clark)和法萨(J. Fawcett)设计了一套有关自杀思想的“升级”问卷。9意思就是说,开始时,先问一般性问题,问及他所不怕承认的自杀思想,然后,探索他的思想发展到什么程度,如细节和计划。


因为痛楚是自杀背后的动力,我建议先评估这人的感受;为他的感受指向一个等级,可以帮助你评估他自杀的可能性。我通常请他们为自己的痛楚评定一个量度数字(1~ 10),然后告诉我,他们怎样形容每个等级,我通常请他们特别评定一个数字代表“无法忍受”,他们怎样解决每一等级的痛楚:当你感到第四级时,你怎样做?你怎样叫第四级痛苦消失?你以失业为第六级,你怎样把它降低为第二级?这样不但能更清楚知道他怎 样为他的痛楚等级下定义,也显示他是否相信痛苦是无可避免的。防止自杀的首要原则是:如果痛苦的程度可以降低一点,这人可能愿意活着。


当评佑自杀意向时,你可以问这人:“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人会想到以自杀解除痛苦,这并非罕见。你这样想过吗?” 大部分抑郁的人偶尔都会想到自杀,所以他们通常会同意这说法。下一步是决定这人有多经常、多强烈想到自杀。你可以问他是否曾经和别人谈及自杀。那些不停想要自杀的人,通常会直接或间接地告诉別人。问问他有什么即将来临的事,也要留意他的表现有没有改变,譬如把值钱的东西送人,或突然清理旧账,这叫都显示自杀意向。


自杀计划包括选择一个方法、取得所需的东西、避免他人阻 断的准备。你可以问这人,她曾经想到怎样自杀——枪毙、淹 死、过嫩用药、上吊等等。然后按照他们所列出的办法的次序,和他们讨论。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要知道,他们花了多少时间思考自杀。如果一个人似乎专注于某办法,又如果他似乎已经根据计划来排定程序,或已经排练过,那么,他是高风险。他是否已经取得自杀所需的东西?他的计划是否把遭阻挠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如果尝试失败,对身体伤害有多大?


你也可以问这人有否曾实验自杀的行为。他有没有试服一些药丸,肴看有什么感觉?找些东西,捆着自己的颈项?高速驾驶?或用一支卸下子弹的枪练习?试验性的自杀,可以帮助他不再踌躇这些自杀排练,是自杀的最强指标。当你问及他的自杀排练时,他可能会讲为什么他不想自杀,而且否认这样的行动有什么意义。可是,自杀排练是自杀的最强指标,绝不可掉以轻心。


—个崇高的结束。当人沉思生命的价值、活着的原因以及为何而死,他可能产生一个错误见解,以为死亡是崇高的。死亡似乎是一个不自私的行动,减少亲人的负担,让他们继续活下去。一个不愿进食的女人告诉我,自杀是“控制生命的真实行动”, 她是在美化她的念头。我们应该视之为不祥预兆,这人正处在极局风险中。


在我作为圣经辅导员的多年中,我仍然无法完全明白,信徒何以会无望到感觉死比生更具吸引力?我祈求,希望我对之无法明白,不仅仅因为我对挣扎中的人缺乏同理心,我希望是因为我看见基督和他的国度,叫我永不能明白自杀的“意义”。作为圣经辅导员,我们同意保罗对忧愁与人生挣扎的观点,又存着希望祈求,让我们永远不再需要帮助人去明白这件不合理的事。


●●●


了解自杀与介入


自杀是一场极深的悲剧,自杀的人经历到难堪的痛苦和 无望。如果一个基督徒打算自杀,或者着手自杀,实在是一件又悲惨,又苦恼的事。


杰福瑞•布雷克告诉我们,自杀念头是一个危机—是 一个从痛苦和忧愁中产生的罪行。虽然基督徒在基督里有永 生的应许,在生活上也有盼望,但是有一些信徒不把眼睛注 视在这些真理上。上帝能帮助他们。


在本章中,我们知道自杀的信号,当有人呈现自杀倾向 时,我们也知道怎样介入。


本书完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