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个人传记 > 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与基督徒生命的样式

耶稣与基督徒生命的样式

我有位同事经常开设伦理学讲座。有一天我请他用简短几句话告诉我伦理是什么。我当时正在准备讲道,需要添一句讲到伦理的话,而且我要确定自己那句话讲得合适。“那很简单,”我同事说,“你用两个词就能概括伦理:做好人!(begood!)”我并不满足于这个回答。“你说的‘好’是什么意思?”我又问。他皱了皱眉头说:“问题就从这里开始变复杂了。”为什么呢?因为“好”是非常宽泛模糊的概念。就像每个人都想做“对”的事情一样。问题在于,人们无法在“好”的含义上达成一致。

基督教一直坚持,上帝是至高的“好”,我们真正的使命在于努力去做上帝让我们做的事情。“所以你们该效法上帝,好像蒙慈爱的儿女一样。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弗5:1-2)有些无神论者会认为,这是对某种天堂暴君无底线的服从。不是的。这就像爱上一个非常喜欢水仙花的人。你去见他时,就会给他带水仙。为什么呢?因为你在意那个人,你知道这样做能取悦对方。在任何一段美好关系的核心都存在取悦我们所爱之人的强烈想法。对另一个人的爱既是我们行为的动力,又是我们行为的指引。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以及上帝想让我们做什么呢?总括而言,基督教信仰对此最好的答案莫过于,拿撒勒人耶稣向我们展示了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以及上帝想让我们做什么。耶稣不仅仅是得救生命的基础,他还为得救的生命树立了榜样。基督徒生命的重要特征,就是渴望自己越来越像拿撒勒人耶稣。认耶稣是我们的主,这鼓舞、激励我们,使我们想要侍奉他。如奥斯瓦尔德·桑德斯(Oswald Sanders)所说:“上帝不需要特意告诉我我必须为他做什么,他把我领入与他的关系中,在这份关系里我听到他的呼召、明白他要我做的,而我这样做纯粹是因为爱他。”

因而基督教的伦理就是要“活像基督”。就是询问,如果拿撒勒人耶稣处在我们的境遇里,他可能会怎么做。这一基本观念体现在以下著名的“始礼祷文”(bidding prayer)中。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一年一度的“九课与圣诞颂歌”烛光庆典以“始礼祷文”开始,使人想起拿撒勒人耶稣对贫穷、受欺压者的怜悯。“因为此举将使主的心得喜悦,我们此刻奉他的名纪念那些贫穷的、无助的、寒冷的、饥饿的和受欺压的。”

做门徒就意味着越来越像拿撒勒人耶稣,不断“钉死”老我中的亚当。保罗这样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上帝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然而这种新的顺服和新的生活方式不是我们靠自己能够做到的。那位激励我们行善的上帝也会帮助我们变得良善。我们在下一册书中将联系基督徒的生活更深入地思考这个主题,尤其是在讲述圣灵影响信心生活的那部分。

在这点上,很多人都觉得C. S. 路易斯的作品对自己很有帮助。在《纳尼亚传奇》中,路易斯用高贵的狮子阿斯兰这个角色帮助读者思想拿撒勒人耶稣如何激励我们行善,并让我们了解良善是什么样子的。[1]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伦理学家之一梅兰德(Gilbert Meilaender)曾指出,《纳尼亚传奇》七册书不单单是“好故事”。那些故事通过为我们提供可学习的榜样来“塑造人格”,就像让学徒跟着师父一样。[2]阿斯兰就是师父,路易斯有意让我们把它视为“基督式的人物”。

路易斯将阿斯兰描绘为启迪人、帮助人看见并行事的,而那些事情人们靠自己的能力或意志根本做不到。在阿斯兰与不同人物(比如迪戈里,还有驴子等其他纳尼亚的居民)相遇的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关于上帝恩典的神学。路易斯在此表达出一个丰富而重要的观念——只有借着思想基督,我们才有能力认出、面对自己的罪,才有决心尝试成为更好的人。任何成为“好人”的努力都包含打破罪的权势、拥抱上帝的权能这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可以在拿撒勒人耶稣的生平中找到。

拿撒勒人耶稣对基督徒生命的塑造还包括另一个方面——忍受痛苦。在世界历史上,人们关于痛苦的问题有四种主要答案。有些人认为痛苦是真实的,而且痛苦不会离开。但是,好在生命不会永远存在,我们可以从这个事实中得到安慰。最终,我们会死,一旦我们死了,痛苦也就结束了,我们最终会摆脱痛苦,得享平静与安宁。

另外有些人认为痛苦是种幻觉。痛苦是想象出来的,并非真实存在。如果我们竭尽全力集中意念,幻觉就会消失。第三种看法承认痛苦是真实存在的,但认为智者应当有能力超越痛苦。

基督教信仰提供了第四种答案:上帝在基督里承受痛苦。上帝知道痛苦的滋味。《希伯来书》中谈到,耶稣是能“体恤”我们的“大祭司”(来4:15)——一个与我们一同受苦的人。这个世界的确充满痛苦,但是,因着耶稣的身份和他所做的,痛苦如今可以引领我们到荣耀里。我们凭着信心拥抱救主,就带着盼望受苦。

专注于拿撒勒人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会帮助我们用新的方式看待痛苦。如保罗所说的,“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8:18)。如果我们与耶稣一同受苦,我们终将有一天与他同享荣耀。我们不用面对绝望的尽头,却可以拥抱无尽的盼望。

[1] 参见 Alister McGrath, Deep Magic, Dragons and Talking Mice: How Reading C. S. Lewis Can Change Your Life.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2014,35-66。

[2] Gilbert Meilaender, The Taste for the Other: The Social and Ethical Thought of C. S. Lewis. Grand Rapids, MI:Eerdmans, 1978,212-213。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