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牧相关 > 教学七律

第七章 || 学习过程定律--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生出要学的真理


学习过程定律:学生必须在头脑中自己再生发出要学的真理

1


1. 现在,我们必须再次从教师转向学生。我们已经明白,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唤醒并引导学生的自发活动。学生的责任(这章需要我们学习的)就是利用这些自发活动来掌握学习内容。教学定律和学习定律乍看只是同一定律的不同方面,实际上却有天壤之别:一个用于教导者的工作,一个用于被教导者的责任。教学过程定律涉及到唤醒自发活动的方式,而学习过程定律决定运用这些活动的方式。

2. 如果我们再次观察正在学习的儿童,认真记录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他不仅是在漫无目的地进行着要求他付出的脑力活动,学习过程不仅涉及注意力的集中,还有我们希望他完成的清晰明确的行为或过程:通过使用他自己的能力,在他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关于这堂课完整而真实的概念或想法,其中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证据及应用。这是教师和学生的所有努力必须达到的效果。因此,学习过程定律可以这样描述:

学习者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生出要学的真理。

3.之前讨论的逐条定律主要是针对教师的,学习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样就引出了引导学生学习的原则,而教导者需要强调并实施这些原则。在告诉教师如何教的同时,也要告诉学习者如何学习,接下来的讨论会更清楚地显明这一点。

2律背后的哲理

4. 正如真正的教学不是仅仅向学生倒出教师知识的宝藏,真正的学习也不是仅仅记忆和重复教师的话语和观点。人们普遍理解或相信,教育的目的或获取知识的任务是学生而非教师的责任。尽管这一真理在其他章节中已经被确立,这里需要再次确认,因为它是目前讨论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隐含于所学内容中的概念。

5. 我们需要区分原创发现与间接习得的差异。发现基于调查探索,这一过程通常是缓慢的、实验性的、艰苦的。学习基于解释,这一过程通常是简单而迅速的。当然,二者也有共同之处: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他学习的真理有了重新的发现;没有一个已发现的真理是全新的真理;真正的学习不可能是对他人思想的完全 重复。发现者大多借用了已知的真理;学生必须对他所学的课程内容加以大量的补充。他持之以恒的目的应该是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自己发现真理,而不是一个被其他人所支配的学习者。

发现者和学习者都必须成为真理的探寻者;两者都必须以获得清晰独特的理解为目的;两者都必须在各自的任务中运用他们已经熟悉的知识;为了找到真理的所有价值,他们都必须学以致用。学习者责无旁贷要成为调查研究者。

6. 为了便于看到并明白学习过程定律的全部意义,我们需要认真注意学习过程的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当学生能够一字不落地背下所学内容时,人们可能会说他已经学会了。如果教师们认为,这样的字面背诵意味着任务的圆满完成,那么这就是他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或者是许多学生想要做到的。如果这样的学习一直持续下去,教育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它就像镜中之物,即便不是一闪而过,也只是通过无数次重复而固定下来而已。

第二,当学生补充了一个明确想法时,表明他在记忆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这种学习要比前一种好很多,以至于有想法的教师忍不住会对学生说:“我不管书上的字词,告诉我你们的想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圣经学习中,我们需要理解并记住原文。(箴言30:5)

第三,当某一想法已经形成,并且到了实际上可以衡量的地步,以至于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而不失其意义时,这就是学习的更高阶段。这样做的人已经超越简单的学习任务,开始了发现之旅。他不仅仅是在了解别人对真理的认识,而是在理解真理本身。聪明的教师会意识到这一点,他不会对学生生硬的表达耿耿于怀,而是鼓励他更准确地思考,从而更准确地表达。

第四,当学习者开始寻找他所学习的命题之后的证据时,表明他到了更高的学习阶段。能为心中的信念找出理由的人不仅比只有信念却不知道所以然的人更适合做学习者,而且信仰更坚定。真正的研究者寻求证据,而学生天职的很大部分,存在于证明他所发现的真理。因此,学习圣经的学生应该“考察圣经”,自己去发现圣经是不是真理。如果能看见其中的原因,即使最年幼的学习者也能更坚固地掌握真理。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见许多其他真理,正如爬山的人会发现风景在他周围延伸。我们看到,他正在学习的微小细节,是那个包括所有真理的伟大帝国中的一部分;它的正确性在其他真理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清楚;学习者的心会由于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增加而陶醉,就像登山者看见美景时那样欣喜。

第五,除了以上各点,还有更高级、更有成效的阶段,那就是对于知识的使用和应用。只有与自然和人生的各种运行机制发生联系时,学生才算是完全、彻底地学习了课程内容。自然不是闲置的展品,圣经也不是老生常谈。每一个事实都有用途,每一个真理都要应用。如果学生没有发现这些用途和应用,那么所学课程就是闲置无用的,就像一台快速运转的机械设备中那个不动的轮子。我们不会真正了解真理与实际的联系以及所有事实背后隐藏的力量,除非我们将知识实际地运用到生活和思想中的某些方面。一个发现了课程用途的男孩会学习兴趣倍增,从而取得学业上的成功。由于—知半解而曾经无用的知识,现在变成了充满热情和能力的生活智慧。对于圣经知识尤为如此:肤浅的学习收效甚微,深刻的学习却能够改变全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哥林多后书3:6) 

7.经历了这五个阶段的学习才是完整的。它们就像五扇逐渐增大的窗户,依次将越来越多的光线投入房间(课程)。第一扇只透出模糊的轮廓,就像薄暮时看东西一样,看不见清晰的形状或色彩。其他各扇窗户使得风景更加清晰,聚集起来的光线使得真理的荣美完全显露出来,这时的风景在色彩、形状和生命力等方面都丰富而饱满了。这就是我们的教学定律所要求的复现。教师和学生都要平稳地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8.对于手头的任务,认真的学生会在这五个阶段的学习中发现明确的方向。他会问自己:(1)这一课的字面意思是什么?(2)这些话究竟有什么含义?(3)用我自己的语言怎样表达这种含义?(4)这一课讲得对吗?从哪种意义上讲是对的?为什么?(5)学了这一课有什么益处?怎样应用这课所提供的知识?在经历了这五个阶段之后,学习者必须要对所学真理的重要性和价值产生一种大致清晰的认知。

9.诚然,这样透彻理解的学习并不多见,也许只有最少量、 最简单的内容可以在一节课中以这样的程度掌握。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只有这样理解和掌握了的内容才算彻底的学习。这样深度学习过的一堂课强于对整个课程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彻底明白—件事强于对所有的事都一知半解。”哲人塞涅卡说,“拥有哪怕—点点智慧却可以不断地应用它,强于知道很多却连一个都没有掌握。” 这样(深度学习)的知识,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力量。这样学习到的真理会伴随你终身,使你的理解力增强,点燃你内心的求知火焰,塑造你的性格,改变你的人生。

 

3两大局限

10.我们需要考虑这种学习定律的两个局限。首先是学习者的年龄和能力。无论年龄多大的人都可以攀登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只是所走的道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1)小孩子的智力活动与感觉关系密切。他们的思考有点像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而不是思想。他们在一堂课中所学的知识,主要局限于眼见的事实或其他感官所能体验到的事实。当然,许多课程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但是,在完全可以教给他们的一门课程中,意义、表达、证据、应用都可以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2)在10到15岁的年龄阶段,想象力是最活跃的能力。如果课堂内容可以被想象出来或转化为某种需要积极努力的计划,那么这堂课的内容就可以很容易学 会。

(3)之后,当原因开始成为重要内容时,如果一堂课给出了原因和结论,那么这堂课就能最吸引学生。我们会发现,人类知识的每个大范畴都包含着这三个阶段的真理,因此都会向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提供某些课程。

其次,另一局限来源于知识的类别。科学、历史、艺术和圣经各自有各自的证据和应用。在每种情况下,学习定律都有变化,子,他就很容易看到各种知识的不同,发现成功学习每种知识的真正条件。如果学生的能力或方法满足了其中某种知识的学习条件,他就会很轻松地变得擅长这种知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11.赫尔曼•克鲁斯是最睿智的教师之一,他曾经说:

在我的有生之年中,我所观察过的每个儿童都经历过某种显著的提问阶段,这些阶段似乎来源于内心。早期的口吃和口齿不清后,他就会进入提问阶段。每看到一个新东西或新现象,他就会问:那是什么?”数个月之后,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在问完第一个问题后,孩子会接着问:“里面有什么?”在过了几个月后,自然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谁做的?”最后,第四个问题是:“这个东西怎么用?”这些问題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间思考。最后我明白了,孩子形成了开发自己思考能力的正确方法。在问第一个问题“那是什么”的时候,他想获得对面前物体的意识。问第二个问題“里面有什么?”的时候,他想感知和理解它的内部、它的特殊和普遍标记。问第三个问题“谁做的?”时候,他想知道东西的起汫和创造。第四个问题“这个东西怎么用”明显地指向了事物的使用和设计。因此,在我看来,这一系列问題中包含了完整的心智训练系统。这种系统来源于儿童,这不仅不矛盾,反而确定地表明,儿童的天性中存在着最简单、最高贵的思想定律。

克鲁斯的几个问题主要属于成长和教育的第一阶段。在第二、第三个阶段中会出现其他一些问题。

 

4教师和学习者的实用规则

这条定律之下的规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很有用。

1.帮助学生对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几个部分和阶段产生明确的想法。

2.提醒学生,这一课的字句都是精心挑选的,可能都有独特的含义,发现这些含义是很重要的。

3.让学生看到,在任何一课中,隐含的总要比明显说出来的多。

4.要求学生用他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出他所理解的意义。不断要求他这样做,直到他有了整体思路。

5.不断要求学生解释原因,直到他意识到,教师期待他对所持的观点做出解释。而且要让他清楚地明白,由于所教真理的种类不同,他所提供的解释也会各不相同。

6.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 — 天然的学习者,真理的探求者,培养他不断做研究的固定习惯。

7.帮助他检测自己的概念,尽力确保它们重现了所教真理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联系。

8.对他进行谆谆教诲,让他从内心深处将真理看作髙尚的、持久的、神圣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也是所有诚实善良的人所尊崇的。

9.让我们看到并且感受到,事实中的真理、感觉中的真理、字句中的真理、行为中的真理都归入了同一个永恒神圣的定律,而诚实寻求真理的人,都会以同样认真的态度追寻这些真理。

10.教导学生憎恨所有的虚伪、诡辩、伪装,因为它们是可憎的、有害的、丢脸的、可耻的、懦弱的、极端卑鄙和邪恶的。培养他对错误回答的惧怕,就像惧怕人口中的谎言那样。 

 

5违规和错误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对这条学习过程定律的破坏可能是最普遍、最致命的。正因为学习任务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其他环节都是为了这一目的,因此学习过程的失败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知识可以以最诱人、最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年轻人的面前;教师可以毫不吝啬地说出指令;课堂内容可以在最有效的纪律压力和最强烈的的 感染力之下学习和背诵;但是,如果没有遵守这条定律的话,教学就是无效的,学识也是短暂而具欺瞒性的。

以下是一些更普遍的错误:

(1)由于没有考虑清楚,学生的知识是不完全的、支离破碎的,就像在薄暮中看不清楚事物一样。匆匆忙忙地赶进度常常排除掉了思考的时间。 

(2)由于对书本语言的坚持,学生被禁止尝试自己的表达能力。因此,学生逐渐地感觉到字句就是一切,意义无关紧要。我们都知道,大学生记住了几何证明,却从来不怀疑其中的意义。

(3)学生无法坚持起初的想法,这是学校中最普遍的错误之一。在大多数学校中,真正有思想的学习者凤毛麟角。

(4)通常情况下,没有人问课堂内容的原因,也没有人给出答案。既然书上是这样说的,那就相信书上所说的,这就是学生所受的教育。因此,除了盲从书籍外,学生从来不问原因,原因就这样被埋没了,没有对学习带来任何帮助。学生在思想正确的情况下,不知道怎样证明其准确性。因此,在思想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学生就不能够发现错误。

(5)长期以来,知识的应用一直不被重视。许多学生从来不会想到,他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会有用,可以把它用于某些实际的领域。这样的例子太多、太普遍了,这里无需细说。没有任何机构,比主日学校更能说明这些教育失误出现的频率之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常常学习,终究不能明白真道”(提摩太后书3:7),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主日学校课堂中的可怜光景。

让主日学校的学生按照我们的规则所要求的那样接受6个月的教育;让学生透过字面去看文本的深刻含义;让宗教中的奇妙真理在其最广泛的意义层面得到思考、证明和应用。这样,学生的全人才能得到改变:听道后就会信道;轻率就会被深深的敬虔所取代;由于表现出了改变人生命的大能,神的道就会证明自己拥有神圣的源头。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