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见证文集 > 成功的辅导

第十章 沟通与集体辅导 当代的问题


许多人,包括社会学家、政治领袖、婚姻辅导者等等,全都同意今日人类最大的需要之一是真正沟通。不错,我们有人造卫星和电讯系统,连许多贫苦大众也能通过电视和收音机来了解世界大事。书籍大量充塞市场,连专家们也读不完。传播学的专家们开始讨论一个问题:传播的饱和。然而,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直接的沟通,在今日社会中真是每况愈下,非常表面化。在众多的传道方式中,人们根本享受不到真正的彼此沟通。为何在汪洋大海中,竟不能取一瓢而饮?人们究竟为何没有真正沟通?

其中一个答案是:因为我们根本不传达真实的事情,人与人之间根本不能互相信任。我们对政治、广告、商业,甚至人际关系,全都置疑;连在耶稣基督的教会中,我们也不能彼此信任,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我们要好好想一想。人类沟通的难题早在伊甸园就开始,上帝藉着他的话向人亲切地启示他自己,他按自己的形象造人,他是个能沟通的人。上帝每天来到园中与亚当谈话,言语是上帝给亚当最宝贵的恩赐之一,因为上帝自己用言语来传达他自己。亚当不但能和上帝谈话,且为各样鸟兽命名,也给他妻子起名。既有言语,人就有了与别人沟通的责任。上帝与亚当便是藉着言语彼此沟通。

然而,这如诗如画的情景终究遭到破坏。撒旦使人对神的话产生怀疑,从而带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沟通的难题。这个谎话之祖(也是一切沟通困难之祖)对上帝的话提出质问:“上帝岂是真说?”它问了历史上第一个问题,人听了也提出问题。撒旦不只怀疑,更歪曲和否认上帝的话。

当亚当和夏娃堕落之后,他们彼此的沟通和上帝之间的沟通都中断了,他们开始经历与所爱的人关系中断的痛苦,而且表现了这个痛苦[注一]。当天起凉风,耶和华来到园中,亚当和他妻子听见上帝的声音,就躲藏起来。他们无法再有彼此甜蜜的相交了,罪侵人进来,破坏了他们的关系。亚当本应向上帝认罪悔改,乞求上帝的怜悯,这样,他一定可以被赦免,恢复沟通;然而很可惜,他没能好好地处理自己的罪,因而把问题弄得更复杂了。亚当不但没有悔改信靠上帝,反用虚谎、推卸责任、躲避来遮盖自己的丑恶和罪,因而加深了沟通的困难。

我们应注意到一件事,就是今日世上每一样重要的问题,都在伊甸园中人的堕落一事上,隐约可见。人的问题往往有很多共通点,许多问题都表现于沟通的困难。比方,今日常见的情绪低落(往往由于良心责备),亚当也曾经历过。这类毛病来自于上帝赐与亚当自我检讨的本能,导致他内心痛苦,良心责备,产生内在不安反应,惊慌逃跑。可是他本应跑向上帝,却远离上帝、避开上帝。[注二]

上帝其后把亚当从树林中搜出来时,亚当正用树叶遮身。他犯了罪,想逃跑,现在又企图遮掩自己的罪行;但上帝指出他的错,上帝用努直达辅导法来劝戒他,使他不得不正视自己的问题,然而虽然上帝如此对待他,他却推卸责任,说:“你所赐给我的女人,就是她叫我吃的。”上帝又问那女人,女人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这样,亚当夏娃两人都不肯负责,承认自己的背叛,此错误的反应使沟通更加困难。

因此,要重建沟通(人与上帝之间、人与人之间),必须解决罪的问题,因为罪破坏了相通;更深一层,罪所带来的毒害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趋恶化,这问题也必须解决。让我们看看一个失去了沟通的家庭例子:

在这家庭中,夫妻二人水火不容已有一段日子,情况相当严重,即使试图重建沟通,也徒然加深彼此的误会。丈夫乔治觉得身为基督徒,与妻子的关系弄得如此僵,心生慚愧。有一天,他决定下班后图谋解决办法。进了家门,他对妻子说:“珍娜,最近我们之间的问题…”,话还没有说完,她冲口而出:“对了,让我告诉你最近我们之间的问题吧!倘若你死心不改,现在的问题比起将来的,恐怕是小巫见大巫!”乔治很没趣地大踏步走进客厅,闷头坐在沙发上,开了电视机,埋头看报纸,喃喃自语地说:“我尽了天大的努力想重建关系,她却是这个样子!算了吧!”这时珍娜在厨房中,想到乔治一回家就被她吆喝,良心有点不安。她放下工作,走进客厅里,向丈夫道歉,说:“乔治,你今晚回来时…”,话还没有说完,乔治气忿忿地丢开手中报纸,怒目相向,而说:“对了!当我今晚回来时,你就让我如此受气,我宁可永远也不回到这里来!”听了这些话,珍娜转身跑回厨房,一面用力搅着锅里的粥,一面自语:“真是好心没有好报!”

在这些情形下,越想重建彼此间的沟通,彼此间的鸿沟就越大。《创世记》3章告诉我们这情形是如何发生的。由于罪的缘故,人不但破坏了沟通,并且一旦企图重建沟通时,就反而更加深彼此的鸿沟。这问题必须从两个层面着手。

人与人之间沟通断绝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问题最基本的性质可在巴别塔事迹上看到。当时神使人变乱口音,使人的沟通失败。沟通使人联系在一起,也唯有沟通能使人一起解决困难。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裂,影响彼此沟通,辅导员的着眼点自然是使两位受辅导者先有沟通。然而,要达成沟通二人必须交谈(沟通)。这是沟通的矛盾:两个失去沟通的人必先好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在这情形下,只有第三者才能帮助他们重建沟通。

沟通复原的基础是与神和好。沟通的复原始于耶稣基督的救赎恩典。沟通必须基于“真理的爱心”(约翰三书1节,或译为“诚心所爱的”),爱心只有在神真理中才能找到。因此,真正沟通的根基是大家共同持守、共同相信的真理。沟通的定义与规则是从神而来,记于圣经中。当人在神面前的“信任”消失时,神差遣耶稣基督,重建沟通,主动地除掉彼此之间的鸿沟。基督的死和复活是沟通问题唯一解决的办法,除祂之外,别无它法。

神对教会的旨意

好的沟通是保罗在《以弗所书》第4章开始时所教导的:“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行事为人的主题贯彻全章。例如第17节中,他又说:“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地说,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

基督徒被召,为要与基督同行。亚当起初与神同行,借着顺服享受与神相交的权利;要重新与主同行,必须重新顺服基督。信徒不可再回到从前“虚妄的心”的生活方式,那时人“心地昏昧”,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皆因“无知”,以致“心里刚硬,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污秽”(19节)。

保罗的话是形容不信的人在罪中生活,直至心地刚硬,良心尽失。他继续又说:

“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以弗所书》20-24节)。

人的堕落,破坏了神在他身上的形象。人本是圣洁、有知识、公义、能互相沟通,反映神的完美,却变成反映那说谎者之父。基督把神的形象再摆在基督徒身上[注三]。信徒在心意上更新,那因罪而有的虚妄、昏昧、硬心,被神的灵渐渐改变过来,使那些从前败坏的习惯,或称“旧我”、“旧人”,可以像旧衣一样除去。另一方面,信徒必须“穿上”新的、合乎圣经的生活习惯,这新的样式是要反映那创造之主。换句话说,这新人必须是按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当保罗形容这新人样式时(《以弗所书》第4章25-32节及第5章),他首先提出的便是在真理上重建沟通的必要:

“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向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的。”(弗4:25)

在伊甸园中,人怀疑、否定神的真理,互相说谎,人类的沟通便破坏了。自从亚当以来,人类(除了基督)生来便是神真理的背叛者,因此不爱说真理,倒爱说谎。这是一个“信任沟”,由于人承受了败坏的性情,他不爱真理,在压力下,他宁可说谎。正如亚当想藉谎言逃避困难,现今的人一生都说谎,对旧人来说,这种说谎的习惯是完全自然的。当他们成为新造的人,新的习惯必须慢慢养成。

在教会中,保罗劝诫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原因是“我们是互相为肢体”。这里所用的是身体的比喻;假如脑和身体其它部分不能有好的沟通,结果便是混乱。试想脑想指挥手和脚做一件事,而手决定做另一件事,手脚因此不合作,后果当然不堪设想。教会也是如此,若其中没有沟通合作,便会混乱。基督是教会的头,头所发的命令,其他肢体必须服从,才可以彼此沟通,互相合作。沟通必须基于神的真理,不然没有人能说实话。

说真理的人,说话与圣经标准相符,这样的人,是用爱心说实话,叫邻舍得益处。信徒必须互相坦诚,互相分享一些重要的事情。人与人的了解,必须透过认识、鼓励、责备、劝诫等。既然身上肢体互相依赖,信徒也要互相配合;除了服从头(基督)外,各肢体(信徒)也当互相配搭;你需要他,他需要你。而互相连结、互相合作、一同事奉的方法,是在真理上沟通。

生气与含怒

保罗明白什么问题会阻塞沟通,在《以弗所书》4章26节说:“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许多生活问题会引致忿怒的情绪,这是由于身体上的肢体有犯罪的倾向。然而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生气不一定要持续,以致信徒间产生裂痕,或使旧痕加深。应付生气的办法是:“不可含怒到日落。”--当天对付!

生气不含怒。《马可福音》3章5节清楚告诉我们,基督发怒,原文orge是表达一种感情上的不悦。虽然他因当时的情况而有情绪上的波动,基督没有容许他的生气变成“含怒”,圣经另一处提到基督时说:“我为父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诗篇69:9)“神天天向恶人发怒(诗篇7:11节)

在管教孩童时生气,是合理的。现代人所说,父母生气时不可责打儿童是不合乎圣经教训的。生气不是错的,只有当父母责打儿童时发脾气,那才是错误,脾气是失去控制的怒气。《箴言》提到无理性及失去控制的怒气:

“不轻易发怒的,大有聪明,性情暴躁的,大显愚妄。”(箴14:29)

“愚妄人怒气全发,智慧人忍气含怒。”(箴29:11)

当一个隨意发怒,没有好好思量效果如何,没有静思、没有明察是非曲直,便随心所欲地胡乱说话行事,他实在是犯了错。一些“集体心理治疗”,教导人藉发泄怒气使人重新得着正常,是与圣经的教训违背的。发泄怒气是不合圣经的,“怒气全发”直译是“将自己的气全部发泄出去”。《箴言》中的智慧人,晓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不一定要管理人的生命,它们可以受控制而平静下来的。受辅导者当学习如何制止和平静怒气,而不是学习发泄怒气。圣经教导我们要控制怒气,因此,控制怒气不单是实际可行的,而且是有益处的[注四]。

“你见言语暴躁的人么?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箴29:20)。

“好气的人,挑启事端,暴躁的人,多多犯罪。”(箴29:23)

胜过怒气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原则可以应用在其它坏习惯上),就是:

“好生气的,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恐怕你效法他,自己就陷在罗网里。”(箴22:24-25)

这原则乃是:与一些按着圣经原则生活行事的人结交来往。榜样之重要,容后讨论。

许多人前来接受辅导时,告诉辅导员,他们不单含怒经过多次“日落”,也经过多次“月落”的日子。在第三章中所提的理奥·侯德(Leo Held),就是好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怒气未达致“含怒”之前,适当加以处理是何等重要,侯德的问题就是让怒气“入心”,至终要爆发出来。《马可福音》16章19节记述希罗底向施洗约翰“怀恨”,最后将这怒气发泄出来,杀了约翰[注五]。一些人前来接受辅导,是因他怀恨一个人三十年之久。奇怪,他如此憎恨那人,竟让那人间接地控制了他三十年之久!在这些年中,他屡屡企图对那人不利。他其实失却了自由,因为他的憎恨捆绑他,然而怒火中烧的人,竞然连自己的愚昧也看不见。

保罗的教导正彻底对付这事,他提出一个原则:“不可含怒到日落。”换句话说,我们当天天处理当日所发生的问题。这不是说,我们必须指出他人所犯的每一件罪。许多事情可以用爱心包容,正如彼得说:“爱能遮盖许多的罪。”(彼得前书4:8)。然而,有一些问题是不能用爱心包容的,这些问题不断在我们心中搅扰我们,侵蚀我们的心灵,这类问题必须透过个人的交涉,即日处理,不可等到明天。若是爱心遮不了的,再厚的毛毡也遮不了,再长的时间也不能使它遗忘。这伤口也许会发炎,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

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正是基督在登山宝训中所指的:“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明天的问题,今天不宜忧虑。人的肩头不足以担负明天的问题,照样,他也没有力来托住昨日的怒气。神要我们今天的事今天做,今天的问题今天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意见,若不能藉爱心包容,就必须正面处理,以致身体各部能正常合作。

一个人若心存怒气,却装作不在乎的样子,就是说谎话,“不与邻舍说实话”。在这情况下,沟通中断了,因为他向邻舍“怀怒”[注六]。肢体与肢体不能沟通,不能一同事奉基督,教会也成了表面化、外强中干的身体了。眼向耳发怒,手向脚怀恨,一定影响合作,魔鬼就趁机在基督的身体上制造混乱。

旧的生活方式必须除掉,换上新的、合乎圣经的方式。保罗举例说:“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亲手作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些缺少的人。”(以弗所书4:28)神要求一个贼完全改变他的生活方式。他从前偷窃,现今要劳力(不单工作,乃是“劳力”、“劳苦”,汗流满面的意思),用自己的双手,勤恳工作,赚钱可供自己需用,还有剩余,帮助有缺乏的人。保罗在这里要求我们完全改变以往的生活行径,这包括了处理怒气。从前积蓄怒气,现今必须坦白承认自己的感觉,当天就解决问题,免得事情越弄越糟。

主耶稣在《马太福音》谈及怒气问题,这样说: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太5:21-22)

这段经文所提“公会”的事,不容易解释,然而他继续讨论怒气问题,21-22节先论及怒气的严重性,23-24节则论及解决之法:

“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

这里有两位信徒,因着怒气互相隔绝了,仍未和好,其中一位在敬拜中记得他的弟兄向他怀怨,主对他说:“就(应当)把礼物留在坛上,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

很明显,基督认为弟兄之间的不和,是敬拜神的一个拦阻。因此他特别指出和好比敬拜重要,因为前者比后者更迫切,保罗在《以弗所书》中的意思也是这样。

在这情况下,谁应该采取主动?耶稣说当那位在坛前献祭的人想起一位弟兄向他怀怨,他要先去。谁想起他得罪了弟兄(或者弟兄认为他曾得罪他),他有责任主动地去与弟兄和好。

《马太福音》5章只提到事情的一面,18章中我们看到另外一面。基督在18章15节中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这里是对方得罪自己,却没有依《马太福音》5章主的吩咐做;在这情形下,自己当主动去找弟兄。两段合起来的结论:当二位信徒彼此不和时,不论是哪一方面有错,二者皆有责任主动与对方和好。不论是哪一方对,哪一方错,努直达式的劝诫都是必须的[注七]。

接着,耶稣又说:

“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总要凭一两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太18:15-16)

换句话说,总要尽量使事情不扩大。首次的劝诫完全是辅导性质,不是纪律性质的,目的是和好,得着弟兄。倘若他不听劝,第二次便要带其他人同去;“两三个人”代表足够的见证人,可以证明曾劝告对方与自己和好。17节上半节表示这些见证人应当有权作决定;起初他们好像一队“努直达辅导队”,若对方不听他们,就要告诉教会。若不听教会,连教会的和解也无效,他必须受正式处分。教会要审判他,若他不受劝告,要逐出教会(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教外人)。总而言之,不论是自己的错或是他人的错,谁觉得不安,谁就当主动与弟兄和好。

通常我们没有这样的看法。我们很少这样说:“某人得罪我,让我与他和好。”我们总是说:“某人得罪我,让他来向我道歉。”后者的态度是错误的;可能某人不知道,或不认为他得罪了我,若我坚持要等他来与我和好,“和好”的可能岂非十分渺茫?倘若我按照圣经的做法去行,情形就会大为不同。因此,谁觉得有问题,谁就当采取主动。理想说来,两个人都当一同采取这个行动。

当一位弟兄与另一位弟兄交恶,又想与他和好时,他当如何根据《马太福音》5章的原则来做?他必须与对方见面,承认自己的罪(若自己有罪)。他不单要承认得罪对方,也要承认自己得罪神,并请求对方原谅他。不要暗自以为不需要请求,对方已经原谅自己。努直达辅导员很看重具体地问对方:“你可以原谅我吗?”不单要具体地问,最好也要对方具体地答:“好,我原谅你。”见面的目的是要藉饶恕得到和好;若饶恕不得肯定,和好也会同样地不肯定。

若对方不肯定饶恕你,那采取主动的人已尽所能,他的任务就是:“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马书12:18)《希伯来书》也曾说:“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来12:14)虽然一个人有责任尽力与人和好,但他断不能预测对方的反应如何。神要求他的,是认罪,请对方饶恕,尽力赔偿--为要与人和好,其它的就不是你能决定的。[注八]

一个人怎么知道何时与人有努直达式的劝诫最好?《箴言》17章9节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原则:

“遮掩人过的,寻求爱心;屡次挑错的,离间密友。”

“爱能遮盖许多的罪”的意思是,若是可行,总要以爱心包容他人的过失。当爱心可以遮盖罪时,努直达式的劝诫是不必要的。假若我们必须与人交涉一切问题(特别在家中)时,一天24小时恐怕也不够用。当我们学习爱人时,我们同时学习遮盖、忘记、原谅他人许多过错。

然而,当我们遇到不能原谅的事情时,或是当你心中怀着怨恨时,这问题必须立刻对付,不可等到明天。注意,唯有爱心能真实地“遮盖”,不出于爱心的,只是“掩饰”,“遮盖”是忘记、宽恕,遮盖了的过错不应该再出现。另一方面,努直达式的劝诫也能遮盖罪,它是出于爱心的行动。

攻击对象:是问题,不是人

保罗继续讨论有关信徒在教会中如何沟通的问题。《以弗所书》4章28节谈到,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就是明显的例子,说明人必须完全改正以往沟通的模式,按着他又说:

“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弗4:29)

保罗在此论及一些使人疏离的言谈,这些包括不近人情的说话,这些话使得人与人之间有更多问题,也令问题更尖锐化;这些话尖酸刻薄,与以前的生活配合。但信徒是一个新人,必须弃绝旧的式样,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在一些场合下,若按照他的旧我,他本来会用恶毒刻薄的话,现在他必须“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这些经文给我们看到,新造的人有新样式,基督徒要坦白认罪,不遮掩罪过;他若得罪了人,必须到那人面前请求对方原谅帮助。若他认为某人得罪自己,也不应将毒恨存在心中,要以爱心向某人表白;假若他容许自己心中的恨存留滋长,不予处罝,他也要请对方原谅过错,等他与神、又与人处理好自己的罪后,他才可以开始帮助对方。人必须自己除掉眼中的梁木,以后才可以试图除掉他人眼中的刺。

“造就人的好话”是建设性的,不是破坏性的,目的是建立,不是拆毁;这些必须是“随事”(按着当时的需要和场合)的,叫听见的人得益处。换句话说,好的话是针对当时问题而说的,叫人得帮助。当一位弟兄作错事时,他需要帮助,他不需要拆毁,他需要得建立。因此,我们不是要对他怒气冲冲地大肆攻击,乃是要集中力量,面对问题本身。信徒必须学习攻击问题,而不是攻击人,这样,我们便能互相建立。这乃是沟通真义之所在。

保罗认为保持正常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圣灵在每一位信徒生命中居住,祂是我们得赎的凭据,证明神已将我们买赎过来。祂好像一种定金,一种属神之人的标志。信徒应当感谢神赐他圣灵,又珍惜这最大的礼物。然而,保罗警戒信徒,不要叫圣灵担忧。当信徒说谎、含怒、讲污秽的话,他们破坏与人的沟通,也同时叫圣灵担忧。因此,保罗在《以弗所书》4章31-21节重申:

“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当然,弟兄妹妹间的饶恕与未信者间的饶恕,有点不同。前者乃是救赎的饶恕,这种饶恕反映神的饶恕,也是出自基督的饶恕。信徒与神之间的爱是彼此的,信徒与信徒间的爱也是彼此的。正如约翰曾说:“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9)我们也在真理中“爱”人。对一位弟兄的饶恕不是基于那弟兄的好品德,而是基于饶恕者的怜悯与恩慈。由于基督为信徒舍己,在恩慈与恩典中饶恕了他们,他们也必须透过基督彼此饶恕。当一位弟兄悔改,请求另一位弟兄饶恕他时,对方没有资格拒绝饶恕他(参太18:23)。

会议桌上

要帮助受辅导者达成《以弗所书》4章所论及的目的,最好鼓励他们开始一个“会议桌”(conference table)办法是这样:首先指导家中每一成员每晚拨出时间围桌而坐,讨论他们的问题(最好是用一张不作其它用途的桌子)。桌子的作用很大,首先这桌子使全家大小聚在一起,其次桌子也可以写字,更重要的是在大家围桌而坐的时间里,要发脾气的也许会冷静一点(参箴15:28;14:17、29)。而当大家围桌倾谈时,要离开也许并不易。“会议桌”很快便成了希望的象征,在桌上解决问题也成了日后会议的鼓励。许多家庭有人际间问题,常是因为缺乏一个日常的会议[注九]。这种在桌上谈论的方法,既具体又实际,帮助人除去旧方式,实行新的生活。尤其当人心中充满恼恨,长时期积蓄着怒气时,这种模式帮助人实践圣经吩咐,使人确实得着操练,建立合乎圣经的生活。因此,每天晚上全家聚集,一同谈论每日的困难,是解决问题最实际的方法。

要成立这样的“会议桌”,规律性是顶重要的。尽可能每天都用同一张桌子。一个学生若是经常地在一张书桌上读书的话,很快便会发觉,坐在那里便自然有读书的心情。假使他时而坐在书桌前,时而趴在床上读书,他会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由于一方面他不能将读书与某一个地方连起来(因而失去联想的利益)。另一方面躺在床上产生睡眠的联想,使他的读书效率减低。一个学生若要养成在书桌上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作的习惯,就应当在他发觉自己无精打彩或是在作白日梦时,便立刻离座,使书桌不与这些东西在他心中联在一起。这样,他便能加强读书的联想功效。同样地,家庭会议桌也必须成为整个家庭聚集,共同解决纠纷的地方。透过信徒的沟通,问题一一解决,破坏性的东西(如吵闹、狠毒的话等)必须被制止,经过一段时期(通常是三星期以上),他们会发觉,只要在桌子旁围坐,自然而然带来讨论事情的正确态度。

会议桌上的规则必须尽量简单。通常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是召集人,也成为当然主席[注十]。母亲通常是作纪录者或文书的工作,会议以祷告开始,以祷告结束。会议中,各人要从神的话语中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研经是必须的。在会议席上,各人先讨论他当天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有否对他人作出错误的反应和行动(先矫正自己错误,以澄清桌上他人的误会),要先告诉其他人,自己如何对不起在座的人,如嫉妒、怀恨、苦毒等等;他也可以论及自己得罪外人的地方,请教家人如何处理。换句话说,他必须先认错,然后请人饶恕他、帮助他,其他家人当一同讨论这事,并且提议他如何避免同样问题再度发生。许多时候,大家也可以制订一些方法,或差派某人去做某事,以解决困难。当一个人讲述他自己的失败、恐惧、罪恶,沟通便开始了。假若他一开始便劝诫他人,指出他人的不是,两人也许会火并起来,沟通便阻滞了。但当一个人先谈及自己(这“自己”也许是他人正要议论的对象)时,大家的思想趋于一致[注十一],沟通便得以建立,因为双方的注意力都摆在同一个人的错误上。当一个人开始讨论他自己的问题时,其他人也会受感染,这样,人人都较容易谈及自己。

当家人彼此认罪时,大家都能要求并接受所需要的帮助。没有这样的沟通,就没有彼此的帮助。认罪、饶恕,使人的注意力从人的身上转到问题上,进而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上。

倘若有人忘记了规则,在会议桌上大发雷霆,大事争吵时,当怎么办?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任何一位成员发觉其中有人表现错误,他就要静静站起来,表示抗议,不发一言。这记号是表示,有人犯规,有人不按《以弗所书》4章中的规则作事。倘若在座有人看见他人站起来,知道自己犯了错,或是觉得那人冤枉他,他必须这样表示:“好,我明白你的意思,请坐下。让我们一起讨论问题,不必争吵,或心里烦乱好吗?”假若他真的犯了规,他便要向大家道歉。

家庭会议桌并不是用来激怒他人的。当每一个人表白自己的失败后,他已提出其它当日发生的问题,他要说诚实话,但只是用“爱心”说的(弗4:15),也只是为要伸手扶助而说的。这一切在起初一定不很自然,很困难。事实上,这些程序在起初似乎是愚不可及的,然而,经过一段时期,便会完全自然了。受辅导者要想想,他起初滑雪、骑脚踏车、驾车的时候,如何感到笨手笨脚,一切都极不自然;然而,很快地,习惯成自然,为什么?练习而己。当一个人学驾驶时,起初笨拙的感觉使他认为,要眼睛和手脚好好合作,是何等困难。然而,数月后,他竟能在黑夜坐进车子里,口中与人讨论深奥的神学问题,手中的钥匙很容易地插入匙孔,丝毫不需要摸索!同样地,三个星期的辛勤,使家庭会议成为世界上最自然的事,这是练习的问题[注十二]。

一些性生活有问题的夫妇,追究起来,其实是日间有一些问题从未得解决所引起的。每晚花一点点时间,商讨日间所遇的问题,会对夫妇间的关系,起极大的作用[注十三]。有一对年青夫妇,经过一段性生活失败的时期,说:“我们己经学到一种新的习惯,就是永不含怒到日落…,会议桌正如一把利刀,使我们更开放地讨论,又使我们更亲近;渐渐地,我们的性生活有了进步,到达一个近乎不可置信的成功境地。”

在辅导进行时,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很容易显露出来。努直达辅导主张一切被牵入这问题中的人一起来谈论,帮助受辅导者重新建立沟通(或首次有真正的沟通)。以下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家庭,夫妇二人,三位十多岁的孩子,两男一女。父母带长子来到辅导中心,原因是:他们与他不能沟通。辅导员们发觉,原来这对夫妇跟他们的长子从来没有沟通这回事,于是向他们解释“会议桌”的原理。父母听了半信半疑。为了示范“会议桌”的价值与可行性,辅导员们开始带领他们一起谈话。父母与孩子讨论开始后,收效奇大。他的父母先后惊异地说:“我从未想到他相信这个的!”“对了,我也很惊奇,听到他所说的这一切话!”他们彼此的谈话十分成功,以致辅导员可以不用开口,只是听他们说话。过了一会儿,辅导员请他们回家续会,一个钟头后,电话响了,是那主妇的声音,她说:“我们仍坐在会议桌上,讨论得很好,但我们有一个烦恼,我们的女儿想加入,只是她不懂规则,你可以向她解释吗?”于是那女孩子来听电话,辅导员将规则解释给她知道。这样从那时起,整个家庭天天都如此畅谈。

集体辅导

这本书所谈及的,主要是集体辅导。不错,“一对一”的辅导有它的地位,而且在辅导中,并不一定能找到每一位与问题有关的人。然而,集体辅导应该是例行,而不是例外的事,由于大部份受辅导者的问题是得罪神或得罪人,辅导模式也就当适合这与神或与人方面的关系。整个辅导过程必须面对神,也必须面对人。参与辅导的人数(受辅导者的人数)似乎应该包括每一位与这问题有关的人士[注十四]。

集体辅导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当争吵的双方皆能来接受辅导时,困难也就更容易解决,并且解决得更有效,更彻底了。比方,当一位做妻子的前来接受辅导,努直达辅导员会希望她的丈夫也在场,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破坏了,不论潜在原因是什么,集体辅导最能重建沟通。要解决其它问题,这沟通是一个不可少的工具。沟通建立后,集体辅导的成员可以互相谈论他们以往未能解决的难题。正如当家中开始有“会议桌”时,他们发觉要解决问题,不一定要到辅导中心,在家中便可以了。

其次,假若丈夫与妻子同来接受辅导,这个家庭就没有被分开了。相反来说,“一对一”的辅导,容易产生分歧,原因是大家都互相猜疑,又引起大家在对方背后说他或她的坏话。努直达辅导希望尽量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假若辅导时丈夫不在场,他也许会怀疑辅导员偏袒妻子,又不知道妻子说了一些什么话,与辅导员一起反对自己;换句话说,由于丈夫不在场,他可能会怀疑(而且往往有理由如此怀疑)辅导员对他们不利。他会认为,由于自己不在场,辅导员所得的资料是单方面的,因此就不信任这样的辅导。总而言之,当两个人的沟通有问题时,“一对一”的辅导常常加深彼此的隔阂;若两人都在场,使辅导员更全面地明了问题的所在,并且不容许任何一方过度歪曲事实。有些时候,一个妻子讲述的故事,看来十分有理,令辅导员信以当真,但若丈夫也在场,这故事百分之九十的内容很容易受到驳斥或解释。比方,一位太太激动地,满面眼泪地告诉辅导员说,她的丈夫在过去五年内,拒绝供养她。但与她丈夫讨论后,才发觉,原来他只是在几件不重要的物品上停止付款,另一方面,那引发家庭经济变动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她的丈夫。

辅导员当谨记两句话:“先诉情由的,似乎有理,但邻舍来到,就察出实情”(箴18:17)和“愚蒙人是话都信,通达人步步谨慎”(箴14:15)。当辅导员实行集体辅导时,他可以得到更准确,更全面的资料,这是由于一些话可以对证,査询得更为详尽的原因。

辅导是手段而非至终目标,因此辅导法当以促成目标为主。圣经的目标是藉爱心荣耀神,爱心是从认罪,并自认罪而达成之和好而来(参马太福音5及18章)。认罪若非以与人和好为目的,是不合乎圣经的,因为这样的认罪,只求发泄心中的罪感,讨自己的喜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对一”的辅导容易产生精神发泄,而集体辅导带来与人和好,因为集体辅导给人一个适当的场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好。

在一个集体辅导中,受辅导者会听到一些他想不到而为之愕然的事。有对夫妇前来接受辅导。妻子小玲控告志强作贼,她告诉辅导员说,志强近来每次发薪后,都私自留下一些钱,证据确实。辅导员为了明了此事,问志强说:“你有这样作吗?”志强点头承认,隨即从袋中抽出钱包,拿出钱来。他解释说,他最近在积蓄(不是偷窃)一笔钱,准备买一份十周年结婚纪念礼物送给小玲。

一对基督徒夫妇,在过去一年内,到一位精神病专家处接受辅导。这位辅导者自称是基督徒,又采用罗杰斯的辅导法,他每次辅导,都是分别接见两人。丈夫精神极度沮丧,觉得自己应辞去工作。一年过后,这封夫妇情况没有好转,反而更坏,他们于是到一努直达辅导中心求助。在这中心,他们一起接受辅导,辅导员一起接见他们。在第一次辅导时,其中一位说:“我们听说这里的辅导十分有效,我们极需你帮助。”

在辅导时,辅导员聆听他们的自白,正视他们自己承认的罪,关切地作出合乎圣经的反应。丈夫感到惊奇,也得到鼓励。当他确切知道这里有一个彻头彻尾的基督徒辅导员时,他转过来对他妻子说:“莘菲,我有一件事,藏在心里,从未告诉过任何人,现在想告诉你:‘我不爱你,实在地说,在我们结婚这许多年,我不知我是否曾爱过你’。”

在作丈夫的约翰的脑子里,也许有许多其它因素,使他向莘菲作如此的自白,但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场。一年多来,他首次可以向她倾吐心事,又知道有一位辅导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目前的困难。约翰多年来心中的罪感不能除掉,而以前那位辅导员只会加深这严重性。但集体辅导,鼓励他向妻子自白。结果,夫妇间的误解澄清,许多问题得解决,并且整个家庭重新有一个新鲜的、爱的关系。这种集体辅导,是努直达辅导更快完成任务的原因之一。

受辅导者成为辅导员

集体辅导另一个好处,乃是使辅导员增加一些助手。这些助手通常贡献甚大,这也是努直达功效奇快的原因之一。当其他在场的人知道事情的始末,他们就成了助理辅导员,这些助理辅导员(通常是家人、朋友)天天帮助受辅导者实行他的诺言,受辅导者不必好像打强心针似的,来接受辅导时才得帮助,乃是每天皆可得帮助。这样,他不必太依赖辅导员。这些“助理辅导员”除了每天提醒他要实行在辅导间的家课外,更给他有好的气氛改进他的生活,而使他知道有人从旁协助他也是好的。正如一些研究显示,当一个人要实行新的生活方式时,最好与他人一同实行,会收事半功倍之效。再者,集体辅导发觉,有些时候辅导开始时,以为只是某一个人需要辅导,但实际可能双方都有问题,这样集体辅导可以保证有一个较全面的图画。若接受集体辅导所有的人,都成了“助理辅导员”,那么,所有的人将会一起长进。由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实行,整个生活环境都有所改变。

在重要的决定上,集体辅导也可以帮助受辅导者一起作决定。汤姆与玛利生活都十分放荡。两人在外花天酒地,且有婚外关系。当他们结婚时,二人都不是基督徒,但18年后的今天,他们二人都信了基督。过去一年中,汤姆与另一妇人经常幽会,他不愿放弃她,这事被玛利知道了,她要求丈夫与那女人一刀两断。他口头允诺,却没有实行。有一年之久,汤姆破坏诺言,并且过着一个假冒伪善的生活,他的良心受到责备,而当他的信仰越变得真实,他的犯罪感也更重地压着他。他没办法,唯有前来求助。起初他装假说为了儿子的事前来领教,但在首次辅导,渐渐显明,他真正的问题是自己。辅导员对他说:

“汤姆,你必须放弃她,假使你要改进你的婚姻生活,你必须向你太太承认此事,你必须告诉她,你一直在撒谎,你一直与情妇幽会,你必须请太太原谅你。告诉她,这次你真的要悔改,请求她帮助你实践诺言。”

汤姆说:“我做不来。”辅导员答:“你若不做,我们帮不了你。”于是他们谈到神的诫命与恩典,汤姆点头说:“好,我去做吧!”他到神面前求神赦免,帮助他改过自新,辅导员又为这事祈祷。大家决定,在当日下午,汤姆带妻子一起来辅导中心,他果然与太太来了。

在下午辅导时,汤姆将实情告诉玛利,他承认自己一直扯谎,现在他袋中有情妇寓所的钥匙。玛利大吃一惊,但也庆幸丈夫如此坦白,反应很镇定(也许由于夫妇二人有辅导员在场,她知道辅导员能帮助他们下一步的决定)。她问:“我们当怎样行?”汤姆说:“我请你饶恕我,帮助我成为一个好的基督徒丈夫。”玛利说:“好,我会饶恕你--只要你真的想挽救我们的婚姻。”汤姆说:“我愿意。”(声音差不多好像重新许诺婚约—样)这样,玛利饶恕汤姆。事实上,玛利也有一些过失,要他饶恕,她也得了宽恕。汤姻问:“跟着我们要怎样行?”讨论了一会,最后大家决定,汤姆要致信情妇,告诉她,他以后不再与她会面。

第二个星期,夫妇二人再来接受辅导。有一个问题,就是汤姆当如何处理那套钥匙,双方同意他必须交出来,但如何交出?是否当面交还那女子?或是丢了它们?他要如何处理这些东西?很明显,这事情亟需解决。玛利感到十分烦恼,辅导员说:“汤姆,交出那套钥匙,现在!”汤姆真地交了出来,他将钥匙一条一条地摆在桌上,这戏剧性的一幕叫玛利确知汤姆是真心悔改。从此以后,她觉得一切都更新了。汤姆明显地破釜沉舟,对玛利来说,是重要的。这些钥匙直到今日仍在档案中,以证明汤姆真心悔改。可能将来有一天,若有必要,这些钥匙可以拿出来作为证据;也许未必需要如此做。然而这些物品在这对夫妇的生命来说,是一个里程碑,正如旧约中先祖们立一堆石头,以表达圣经道路上一个里程碑[注十五]。

努直达辅导中心的记录档案中,有许多类似而有趣的物品,这些都是标志,其中一个活页夹有一张烟纸包,是由一位愿意戒烟的受辅导者交出来的。另一文件夹里是一位己婚妇人的相片,当她与人结婚时,她的男友将这相片交出来表示他不能再像以往一样想她。另一文件夹有一块刀片,是一个传道人从他的钱包中交出来的,这位先生曾说:“假使我今晚在此没有得到帮助,我恐怕会用这刀片割腕。”可见,一些眼见的证据,确能帮助人下定决心,痛改前非,走一条新路。在以上列举的例子中,受辅导者所放弃的,都是一些罪的引诱。

集体辅导的观念,并非新奇,乃来自圣经。在圣经中,家庭辅导并不是奇特的事,因为圣经清楚启示,神的旨意和圣约是透过家庭实现的。努直达辅导特别希望这集体辅导能多方实行,将来也许举办一些家庭夏令营,这些营会的背后有一个信念,就是神要彻底地改变一些家庭,使他们成为新的有用的家庭。现代的夏令营(通常只为家庭某一成员设立)的毛病就是,当营友回到家中,其他成员由于没有他的高峰经历,常常会令他灰心。假若整个家庭能拨出一星期共同接受辅导,参加这些家庭营的话,集体辅导的好处定能发挥出来。

若只有一位肯来…

有时不是双方都肯来接受辅导,正如大标与玉珍的情形一样。大标告诉辅导员,玉珍已经第二次提出离婚,而且态度坚决。他俩结婚己有20多年,儿女都己长大,一个一个独立,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庭。玉珍对大标说:“儿女一天仍在,我一天仍会留下,但现今责任完了,我想离婚,我觉得与你一起实在很难忍受,原因是我俩不相爱。”大标不想这婚姻破裂,他是爱玉珍的,而其后显出,玉珍也确实是爱大标的。但她己放弃了与丈夫沟通,不再努力与大标倾谈,让他知道她心中的想法了。因此,第一次辅导,大标单独前来求助,辅导员请大标下次与太太同来,因为婚姻是关系双方的事情。大标说:“她不会来,我己问过她,她拒绝了,并坚持要离婚,说,‘太迟了!无望了!’”

只有一方面的努力,这破裂了的婚姻如何能弥补?辅导员对大标说:“我们不能保证任何结果,但你能否回家,用另一种态度对她说话?”于是他们一起填调查表,以了解大标的生活。辅导员发觉,他心中对妻子充满了苦毒,有一些事特别令他烦恼。他们告诉他,怀恨是罪,无论玉珍原谅他与否,他都当承认,他必须在神面前,并在妻子面前解决这些罪。于是大标向神认罪,承认对神一直怀着怨恨,然后回家,希望与妻子和好。辅导员告诉他:

“大标,我们不知道玉珍会怎样反应,因为我们未见过她。然而我们知道,当你遵照神的吩咐去行时,你会感到安息,因为你追求和睦,又愿意尽你所能与人和好,将事情解决。很可能,当你向妻子承认自己的失败与罪过的时候,她会有兴趣听,因为你开始与她沟通了。她已经注意到你的过失,假若你承认自己的过失,那你们两人的心思不是朝着同一方向吗?你们的言语不是相通了吗?这样,她不但不会被你吓跑(正如你谈及她的过错时),反而会与你接近。”

大标回到家,他起初半信半疑,一小时后,他打电话来,欢欣鼓舞地说:

“太太下次会和我一起来接受辅导,你记得曾指导过我说,若我向她承认自己有错来开始这沟通,并请求她原谅,她就会走过来吗?”

“是的,我记得我曾如此说。”

“一点也没错!她真的向我跑来。当我进入屋子时,她正站在洗手盆边,我走过去告诉她,‘亲爱的,我很惭愧,因为我是一个很差劲的丈夫,在许多事上我都犯了错。’于是我详述许多事迹,说,‘是我错,我需要你宽恕,你肯不肯原谅我?肯不肯帮助我成为更好的丈夫?’”

他继续说:“她转过身来,向我冲过来,投身在我怀中,差点把我撞倒,我险些退后了一步。”

结果,大标与玉珍不单挽救了他们的婚姻,也开始了一个新的婚姻生活,许多困难慢慢得着解决,他们正开始预备享受儿女成家立业离去后,只有他俩的共同生活。

另外一位丈夫说,他肯到来完全是因为妻子先向他道歉并请他饶恕。他对辅导员说:“我来,因为我一度以为她永远不会向我道歉。”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这些例子说明了《彼得前书》3章1-2节中所论,要影响配偶,言语行不通,“品行”至为重要。

许多时候,这样邀请的工夫,要经过好几次才成功。由于集体辅导的重要,这功夫是值得花的,而邀请的成功率往往非常高。

每日灵修

辅导员鼓励每一位受辅导者的家庭有每日研经及祷告的时间。难题解决了,爱神的心自然增长。读经、祈祷等活动,不单是为解决问题,使人生更愉快,乃是一些使人与神保持关系,渐渐长成基督身量和更像耶稣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是除掉人与人之间的拦阻,每日灵修帮助人透过神的话与祷告,保持关系。

早晨是灵修最好的时间,整个家庭在这时间聚集,是最好不过的事。当然,每人必须有好的操练,早睡早起,以致可以有足够时间灵修及做应做的事。研经在起初最好能读一小段,明了一个原则,不要读太多,以免不明白。宁可读一节圣经而了解其意思,胜过读一章一卷而不明其涵义。当一个人开始操练自己读经时,最好在清楚看到一个原则时便停下来,问一问:“这原则是一个应许、或是命令、责任、警告、或其它?”然后他可以为今天如何实行这原则祷告,求神帮助;他必须整天思想一些真理,使真理融入生命,比如当他读到:“善待那些逼迫你的人”时,他可以想到自己在工作上如何运用此一原则。他要对那向他唠唠叨叨的太太好;他要善待他的邻舍,这邻舍的孩子们曾屡次用石头掷入他汽车的汽油箱中,而他们的父母从不责罚他们。无论如何,这原则必须随时随地实行。今天圣经成了一本学术性及无关痛痒的书,主要是读的人将它与生活分开。圣经充满了要我们实行的真理,当一节经文被运用实行在日常生活中时,我们便会感到神的话真是活泼常存的。

婚姻中的所谓“匹配”

我们在这一篇中,曾谈及一些婚姻中所遇到的问题,现在稍作补充一下。除了奸淫及遗弃之外,其它原因皆不足以使婚姻破裂。换句话说,除了以上原因外,其它都不足以构成离婚的原因[注十六]“不匹配”(incompatibility)虽然在现代社会是离婚的充分理由,却不是神所容许的。“匹配”这问题今天越来越严重了,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何谓“匹配”?“匹配”是否真的如此重要?如何鉴定?它是否可以改进?基督徒在这问题上可作什么?

“自由恋爱”是近代才有的。旧约时代以至近代婚姻皆由父母安排;因此,圣经甚少提及自由恋爱这问题。然而,旧约圣经也有例子,就是一对男女经过一段爱情故事而结婚(比方创世记29章中雅各的故事、雅歌等),可是让我们重新问一问:“匹配”是否如此重要?当然重要!但按人的本性,“匹配”并不是天生而有的。许多人研究两人的经济、社会、教育背景而决定他们是否匹配,但这些因素不是最基本的因素,因为都是很表面的;另一些研究提到宗教的信仰问题,不错,同一信仰是“匹配”最基本的因素。基督徒应“在主里”结合。信徒若不顺服神,与非信徒结合,他们的婚姻必不美满。种族、年龄、社会地位等等,都是次要的问题。也许,两人的背景很不同,这背景透过记忆、联想、反应等,使他们各有个性,然而,假使双方都是基督徒,又对人生问题有合乎圣经的做法,无论背景如何不同,他们比任何有相同文化背景却不是信徒的夫妇有更多“匹配”的成份;这是由于他们晓得如何坐下来,了解并运用大家的不同之处。背景的不同能使婚姻更加多姿多彩,换句话说,努直达辅导者永远不会对人说:“由于彼此不匹配,你们的婚姻已无可救药,因此最好分手。”若双方皆是基督徒,或是愿意成为基督徒的话,假使他们肯靠神的恩典,按照圣经的教训,努力谋求解决的话,必能达至美满的婚姻生活。

曾经有一位姊妹说:“我的丈夫对他的同事的了解,比了解我--他的太太--更多,可我们结婚己有14年了!”辅导员其后发现个中原因,就是他在办公室比在婚姻中,更努力去了解他人。许多夫妇,当他们开始每日开家庭会议桌时,竟是他们首次携手解决婚姻生活问题。

在想及“匹配”问题时,首先要留意的是,个性是可以改变的。人的“性格”乃他在某一时刻整个人的所是。从人基本的“因子”元素来看,如何运用配合这些“因子”,有无穷尽的可能性。人不但有先天遗传的本性,也有后天对这本性的处理。不信者的本性是罪,但信徒有圣灵的内住,赐他力量遵神的命令行事为人。“性格”是先天本质加上后天培养。信徒借着圣灵成为属灵的人,而非属血气的(哥林多前书2章)。他们的个性已经有基本的改变,而透过圣灵的工作,也正在不断地改变中。

许多坏习惯,久而久之,成为个性的一部份,根深蒂固。在婚姻生活中,缺乏爱心关心,很容易发展成为坏习惯。当然,一切习惯都或多或少影响婚姻,然而,习惯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在家中,一个人自然讲家乡话,但当他移民外国后,他也可以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照样,一个人也可以弃绝一切己往的坏习惯,只有一个条件:努力戒除坏习惯,学习对人的礼貌、关切、爱护。一对夫妻(信主的)若能好好地倾谈一些使大家不愉快的事,寻求神的旨意,用祈祷的心去改善,一定能解决许多难题。

国强洗澡时习惯打开门(这习惯与美美的背景不合,也令她讨厌),若彼此有真正的沟通,当能有合乎爱心的解决方法。美美可以告诉国强她的感觉,国强可以谢谢她的坦白,然后大家可以一起谋求解决办法。当两个人一起决定事情时,两人当然不能都保持自己原有传统习惯,而必须好好商议,互相迁就了,这样,一个新的整体就产生了[注十七]。这做法使双方皆能从对方背景中学习好的因素,产生一个比以往男家和女家更好的新家庭。

总括来说,沟通的问题不能藉佛洛伊德或罗杰斯的原理去解决,因为这问题始于伊甸园,惟有那创造人类的神,能带领人重回通往乐园之路。


注解:

[注一]Herman Ridderbos在他的''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Philadelphia:The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1962)第211、213、214页中,对罪恶与痛苦的问题有一些深入的见解。

[注二]圣经中常表达这犯罪的倾向。箴言19:3:“人的愚昧,倾败他的道,他的心也抱怨耶和华。”我们要知道,痛苦、忧伤、失望、头痛、苦毒,是从人自己的愚昧引起,与他人无关(无论他人如何恶待我们),我们伤害自己,是由我们作出错误的反应。人犯罪时不但对人抱怨,也对神抱怨,推卸责任。亚当在乐园中控告神使他犯罪,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创世纪3:12)他以神为问题的基本因素,女人是次要因素。佛洛伊德的观点基本上是埋怨神破坏人的幸福,那做错事的人没有责任,其他人是次要原因,神是使人犯罪最基本的原因,因为人没有选择的自由。基督徒必须拒绝这种理论。

[注三]除了以弗所书4:23-24外,歌罗西书3:10也论及神形像的更新,这更新自然地导致新的生活方式,使人与神重建沟通,也使信徒与信徒间有真正的沟通。

[注四]S. L McMillen,None of These diseases,(Westwood:Spire Books,Revel 1 Co,1963)第10、11章述及怒气对人严重的后果。

[注五]很有趣,圣经中论及对人的“抱怨”,是“让怒气藏内”的意思(enecho)。在现代希腊文中,这字是“盛载”之意,仍然保留盛满怒气在内的意思。

[注六]根据《利未记》19:17-18,“爱心”的精意乃是避免对他人含怒,这是藉立刻正视,解决两人之间的芥蒂。“含怒”与“恨恶”两词在圣经中不易分辨。

[注七]Henry Brandt曾说:“无论是你怀怨,或是因你致令对方怀怨,你都必须主动与兄弟和好。”(参Happy Family Life,Lincoln,Neb:Back to The Bible Broadcast),第16页。

[注八]这困难有时需要正式解决的地步(参马太福音18章)。在这情形下,对方犯了不饶恕人的罪。我们至终的目标是与人和好,一切步骤皆须朝此方向走。

[注九]基督论及信徒长进是每日的:“天天背起你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9:23)

[注十]近年来婚姻问题中最常见的是夫妻角色的颠倒。辅导员不单要正视这问题,也要想尽办法帮动他们建立真正的关系。

[注十一]正如John Bettler,宾省一位辅导员常常说:“当你要责备一位肯勇于认错的人时,就像击打一个枕头一样。”

[注十二]这原则可应用到许多方面。一位成功的教师这样说:“在年初我十分严格,直到学生们都建立良好的习惯,我才稍稍放松;不一定要从始至终都施予压力。”

[注十三]许多婚姻中的问题,如夫妇的性生活、经济、社交、人际关系等问题,不能一一详述,这书是一个开始,论及基本原则较多,实际问题只是举例一二。要较详尽地讨论具体问题的辅导技巧及步骤,请参阅拙作:Christian Counselor’s Manuaf及Christian Living in the Home(该书已翻译成中文,书名是《信徒之家》,种籽出版社出版。)

[注十四]太18:15中的“只有”很清楚有这意思。这里,重点是摆在将问题范围尽量缩小,不容纳与这事无关的。因此,一些Sensitivity Training Groups不是没有危险存在的,因在这些集会中,各人向别人揭露自己的罪,而这些人不是与事有关的。基督的重心在于引致和好的认罪,因此向“无关人等”认罪是误用了这认罪的方法。认罪必须与和好的目的共存。(参太5、18章)

[注十五]参《民数记》15:37-41中神所用的“记念”(提醒)。神的子民要在衣服上佩带繸子,以提醒他们遵行耶和华的命令。有一位受辅导者在家门前用胶布贴上“T”的大字,以提醒自己在离家前拿垃圾出去。

[注十六]参John Murray所著历Divorce—书(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1961);里面论及这句话的释经基础,Murray解释《哥林多前书》7章的文字尤其有价值。

[注十七]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是顶重要的事(创2:24)。否则,男人永不能成为一家之主,在一些家庭决定上起领导作用。这种并非“暴君式”的领导,乃是爱妻子而作妻子的头。《以弗所书》5章的信息不能被误为“暴君式”的领导。《箴言》31章中的妇人,运用她诸般恩赐,为整个家庭的利益而努力。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