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章讲道 > 洪光良讲章

信仰与悟性 读经:《哥林多前书》14:1-19(作者:洪光良)

作者:洪光良  来源:福禾堂

读经:《哥林多前书》14:1-19

14:1你们要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讲道(注:原文作“是说预言”。下同)。
14:2那说方言的,原不是对人说,乃是对上帝说,因为没有人听出来。然而在他心灵里,却是讲说各样的奥秘。
14:3但作先知讲道的,是对人说,要造就丶安慰丶劝勉人。
14:4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讲道的,乃是造就教会。
14:5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更愿意你们作先知讲道,因为说方言的,若不翻出来,使教会被造就,那作先知讲道的,就比他强了。
14:6弟兄们,我到你们那里去,若只说方言,不用启示丶或知识丶或预言丶或教训,给你们讲解,我与你们有什么益处呢?
14:7就是那有声无气的物,或箫丶或琴,若发出来的声音没有分别,怎能知道所吹丶所弹的是什么呢?
14:8若吹无定的号声,谁能预备打仗呢?
14:9你们也是如此,舌头若不说容易明白的话,怎能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呢?这就是向空说话了。
14:10世上的声音或者甚多,却没有一样是无意思的。
14:11我若不明白那声音的意思,这说话的人必以我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为化外之人。
14:12你们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属灵的恩赐,就当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
14:13所以那说方言的,就当求着能翻出来。
14:14我若用方言祷�,是我灵祷�,但我的悟性没有果效。
14:15这却怎么样呢?我要用灵祷�,也要用悟性祷�;我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
15:16不然,你用灵祝谢,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话。怎能在你感谢的时候说阿们呢?
14:17你感谢的固然是好,无奈不能造就别人。
14:18我感谢上帝,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
14:19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


今天所读的经文,看似十分平白易解,实则并非简单。因为大家对《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都比较熟悉和喜爱,但读完第十三章再来读第十四章。味道就很不同了。 前一章着重点是“爱”,因此赢得“爱之章”的美誉;后一章虽然也强调“要追求爱”,但更多的讨论却是关于属灵恩赐的问题。在诸多属灵恩赐中,保罗特别提出 来讨论的两种恩赐,一种是说方言的恩赐,另一种就是作先知讲道(原文讲道称为说预言)的恩赐。

反对讲方言的人常会以这章圣经为依据借保罗的教导来贬抑说方言的恩赐,其实保罗在此并无这个意思。甚至开宗明义就提出“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当然属灵的恩赐并非只限说方言,讲道也不例外。但这封信是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保罗的教导也是针对哥林多的。

哥林多位于雅典西南七十八公里处,在接连大陆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哥林多地峡上。这是一座历史名城之外,也是那个时候的国际商业城市。所以,各种信仰 和学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温床。保罗重视这个有辐射能力的城市,因而就多次给这里的教会写信,并且一再亲临哥林多和这里的信徒接触。

也许因为太自由太富庶的缘故,哥林多人的道德生活反而并不高操。放纵情欲有之,迷信愚妄有之;甚至连泛希腊化的德尔菲(Delphi)神谕信仰在这 里也很流行。德尔菲的亚波罗庙位于希腊的福基思(Phocis),相传宙斯为了确定大地的中心位置究竟在哪里,就从奥林匹斯山上同时分别向东方和西方放出 一只老鹰。两只老鹰飞到福基思上空的时候因相撞而双双坠地,人们因此就在老鹰坠落处安置一块心形巨石,称之为“暗法罗斯”(Omphalos就是大地肚脐 的意思)。考古人员已经在福基思找到一座阿波罗神庙和一座雅典娜神庙,1987年福基思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且在福基思广场复制 并安放一个巨型大理石“暗法罗斯”供世人凭吊。

在保罗那个时代,阿波罗神庙中仍有一批神女以非常的方法给人带来神秘的神谕,然而,在庙门入囗处却另外有一块牌子提醒人们务必“认识你自己”。这句 话后来被苏格拉底经常引用,所以就有人误会,以为是苏格拉底说的。其实是更古的人告诉来求神谕者须先理性地思想自己的问题,然后才去寻问神谕的帮助。

神女在迷糊癫狂状态中带出的神谕常常是既模棱两可又是神秘和感性的,于是就有专门为之解签的人;而“认识你自己” 却是理性或悟性的。保罗处在泛希腊文化的氛围中,深知古希腊人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要义,也相信神学和哲学可以相辅相成。同时又注意到当日哥林多教会信徒的状 况,大多人只专注于说方言而忽略说预言的恩赐,于是就不得不写信为之匡正。


在今天的经文中,保罗并没有贬低说方言的意思,反而承认说方言也是一种恩赐,但是他也向我们作了几点强调:
1,他自己也会说方言,而且比众人所说的还多,因此并无酸葡萄的心态。
2,他强调说方言是个人对上帝说而已,先知讲道的目的却是为了造就人丶安慰人和劝勉人;更是为了造就教会。
3,他强调方言必须有人翻译出来,否则双方都听不懂而等同化外人,大家所说的也就都是空话。
4,他强调各种有声无气的东西如箫丶琴丶军号等所发的声音若不加以区别,听的人便无可适从。
5,他强调先知讲道比说方言者更强。所以,在教会中宁可说五句教导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

四十年前,我在香港事奉的时候,有一次教会邀请某位知名度很高的师母来主持三个晚上的培灵布道会,我为她当潮语翻译;谁知在第一个晚上我就出了洋 相。一开始,讲员就用方言大声凄厉祷告,事先又叮嘱会众要不断以“阿们”来和她相呼应。这点我们都还做得来,而且在读经的时候也还可以明白,可是不久,讲 员不知何故竟走到台下,又是唱又是跳,又是连珠炮般叽哩咕噜不停。可怜我事先既未读过她的讲稿,现场对她所说的话更是一无所知,对无腔无调的“歌”和顿足 摇头摆手的“舞”更加无法跟上,因而只能困迫地站在一隅旁观,等待回到台上再替她翻译。谁知这样竟然惹起她不满,就大声向我喝问:“你为什么不翻译?为什 么不唱不跳?为什么不和我同感一灵?” 羞愧万分的我只能小声回答她:“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恩赐。” 谁知她得势不饶人,竟对会众一字一句地说:“不肯说方言的人不配做主的仆人,因为他消灭圣灵的感动。”上帝知道,我不是不肯说,而是不懂得怎么说,因为迄 今为止上帝仍未给我说方言的恩赐。我怎么敢不懂装懂去欺骗自己和大家呢?第二晚,经过彼此沟通后,她不再表演说方言的能力,正常地讲道了,这个晚上,得益 的人更多。

我们相信,凡是上帝所赐的任何恩赐,都是好的。我们更相信上帝是合情合理的。就是说,上帝不单是感性的“母亲”,也是理性的“父亲”;所以我们就应 该合理地去运用上帝所给的恩赐。也即是说,即使我们都能说方言,但保罗似乎认为也应当由现实的场境来决定。他自己既然比众人更会说方言(林前 14:18),而且在哥林多又居住超过一年半(徒18:11丶18)之久,却未见过他曾在公开场合说方言,因为他认为自己到他们那里去,若只是和他们一道 说方言,而不用启示丶或知识丶或预言丶或教训,给他们讲解,这对他们有什么益处呢?这样,可知在保罗思想里,上帝赐给人的恩典,应该有感性和理性或潜意识 与意识两个部分,在私人灵修中,说方言对自己必有益处;但在教会里或没有翻译的场合,他就宁愿使用理性讲道而不主张使用说方言的恩赐了。上过第三层天又听 见乐园里隐秘言语的保罗(林后12:2,3),他的见解相信对任何追求说方言恩赐的人都会有所启发。


在竭力追求“爱”的实际事奉中,保罗为自己定下三个原则。
1,他要用灵歌唱,更要用悟性歌唱;
2,他要用灵祷告,更要用悟性祷�;
3,他宁可用五句悟性的话去教导人,也不愿意说万句的方言。

综合起来讲,保罗无论在歌唱丶祷告或教导中,他都特别强调“悟性”高过灵感。这是他坚持启示先于预言,知识先于教训的缘故。他所说的“悟性”原文是 “努斯(nous)”,新约通常译为“心思”(mind);现代人则多数理解为心理学名词的understanding,认为这是指一个人由普遍概念去认 识事物的性能或本质的能力,也即通过甲以辨明乙而达到通晓事理的结果。在中国哲学里,原无“悟性”这个词,但受佛教禅宗的影响,通常就以“觉”去解释 “悟”或“悟入”。个人以为,保罗所用的“努斯”既非单纯的“悟”与“觉”,而应该更接近儒家的“格物”与“致知”。此乃源于《礼记•大学》之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目所论述的:儒家主张‘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宋儒朱熹认为这 就是由不断研究事物而获得的知识,因而可称为“渐悟”。另一位大儒王阳明则主张格物致知就是要“知行合一”,因此可以视之为“顿悟”。无论如何,中国讲天 理,保罗讲圣灵;中国讲格物致知,保罗讲悟性,这些道理,应该都是可以互训的。


保罗论到自己的歌唱丶祷告和教导(包括言语上,文字上以及身体力行上)的时候,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他始终都遵循着一个模式,就是既不轻视圣灵的恩赐,又 更要运用合理的知识。这种原则,相信对我们也非常管用。如果一味强调追求圣灵充满,拿捏得不好,就有可能陷入狂热与混乱,对外界容易造成误解和反感。但如 果一味强调理性至上丶样样都必须符合观察丶归纳丶演绎的所谓科学验证法之后才敢去歌唱丶祷告和教导,那么,就势必演变成信仰上的惟理主义,这肯定会削弱教 会的活力,也无法自圆“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的理据;更有可能给火热的心降温,最终把活泼的信仰生活递变成冷冰冰的礼 仪崇拜。因此,保罗的原则对近代出现的极端灵恩派和极端科学派,应该都可以为之提供借鉴的地方,其实,只要承认和接受《使徒信经》的信仰精神,其余的差别 都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彼此尊重互补就是了。

保罗如何用灵或悟性歌唱我们很难说明,但从古代巫觋的出神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跳灵舞唱灵歌来看,缺乏悟性的喜乐歌唱其实十分危险。

歌唱是我们藉以操练敬虔的一项活动,上帝既然赐我们喜乐和歌唱的条件,我们若能运用歌喉,配合音乐常识和歌唱技巧,唱出悦耳的声音来感谢上帝和引领世人归向上帝,这难道不是最美的见证吗。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