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州访古”——探寻曾经的“道教圣地”!庙下镇云溪观和九龙桥


...

‘汝州访古’——探寻曾经的“道教圣地”!庙下镇云溪观和九龙桥


刘孟博/文

樊亚辉/摄影


云溪观位于汝州市区西部三十五里许,庙下镇庙下街九龙桥头,其旧时规模宏大、高道辈出,是汝州地区颇有影响的道教宫观之一。据地方旧志记载,云溪观创建于明代前期,历史上屡有兴废,民国二十九年,受废庙兴学之风的影响,云溪观遂被改为学堂。至上世纪末,硕大的云溪观古建筑群,在学校的长期使用中,已被拆毁改建殆尽,部分地皮还被出售易为民宅。值得庆幸的是,在地方信众的奔走筹措下,在原云溪观山门部分保留并复建了殿宇四间,如今的云溪观与门口的九龙桥早已不复历史旧貌,却依然吸引着无数的文史爱好者,前来探古寻幽。


...

九龙桥本名广济桥,位于云溪观门口的玉女河上,因石桥迎水面镶嵌有石雕龙头九个,故民间俗称为九龙桥。玉女河属北汝河支流,发源于庙下镇北部的禹王山、盘龙山之间,流经神沟、宋王、于庄、罗庄、北胡庄、乐寨、庙下街、尚庄、淡庄等村后,汇入北汝河,河道全长约22公里,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九龙桥始建年代不详,古代为汝洛官道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洛界公路经过庙下街的必经桥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桥旁曾遗存有明代万历四十五年、清代雍正十一年重修碑记两块,惜如今下落不明。改革开放后,九龙桥因年久失修,除桥面坑洼不平外,桥上石雕栏杆及九个石雕龙头、龙尾亦大部分被毁坏,1985年庙下村委会为保留古迹,筹措资金七万余元,于1986年5月对其进行重修,同年12月5日竣工。重修后的九龙桥仍为石拱桥,全桥3孔,跨径7米,全长22米,宽10米,两边人行道各1.66米。九龙桥的此次修缮,还聘请临汝镇李庄村的石雕艺人对桥梁的整体装饰进行了精心设计,桥两边的十对望柱及栏板均雕刻有精美的龙凤、瑞兽、花卉等图案,那些“若飞若动”的雕刻,刀法苍劲古朴,布局变化多样,展现了我国石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

云溪观的古建筑及碑刻虽然没有存留下来,但是在庙下镇上世纪编写的两部乡志(草稿)中,对云溪观的历史概况、建筑布局却有着详细的介绍,为后人了解云溪观的历史面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60年所编《庙下乡志(草稿)》记载:“云溪观位于庙下西寨(现庙下小学校址),系明朝初创建。民国二十九年改为校址。”又1987年11月庙下乡所编《临汝县志·乡镇篇·庙下乡(草稿)》载;“云溪观,位于庙下西寨东门内,坐北向南,临街(指今之中大街)偏东建有山门三间,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进山门东侧有钟亭,院正中前殿三间设祖师塑像,殿前左右为东西灵官殿各一间,内塑灵官神像。过祖师殿为天爷殿,内设天爷神像,天爷殿前东侧建有城隍殿,天爷殿后为老君殿,殿前东西侧并建道士厦房各三间。山门外西侧和院内城隍殿西墙外,各有龟驮碑一座,并有古柏参天。在30年代,内有道士主持,经营庙产土地百余亩。40年代初庙下小学迁入,拉倒塑像,大殿改为教室,庙产归学校经营,现仅存祖师殿、城隍殿、山门房屋等建筑。”


...

同时在临汝镇崆峒山广成宫中,有一块刊刻于清代乾隆十八年的《回地碑记》,记载有乾隆年间云溪观主持申一元道长的部分事迹。申一元,山西泽州府凤台县人,出家后游历天下名山,最终潜心静修于汝州云溪观。以其“长于材能,善理庙事,所住地方,修盖补葺,屡屡成功,”在地方上声名远播,云溪观也成了名甲一方的道观,香火鼎盛。因当时崆峒山广成宫田产管理混乱,惨遭私吞典卖,“习于庸懒者居多,山下村市,巧于图利者不少,将庙中地土或典或当,几乎殆尽。以故,庙宇废弛,四壁狼狈,殊为可惜。”临汝镇众士绅为了不使广成宫继续衰败下去,在听闻申一元道长的事迹后,思“云溪与崆峒,本一支派。大明时崆峒为上元,云溪为下元,则申道亦崆峒本分之门徒也。”于是多次前往迎请,望其能够来山主持广成宫事务。


...

申一元道长主持广成宫后,修废举坠,仅仅数月,便自费白银百余两,将以往被典卖的田产尽数赎回。为了杜绝日后再次出现典卖宫中田产的事情发生,申道长与众士绅整理庙产界址名称,详造清册,具禀于官府,并刊刻成碑以为凭证。“迨申道至山,不数月,独出己财,约有百两,已往典当之地,尽行赎回。修理成功,夫亦何难,窃恐第为一时之盛举,倘世远年延,或本门后徒或另易他门及巧图利者,地土仍前典当,申道回地一番婆心尽隳,岂不更为可惜乎。众念及此,因具禀,请衔立碑。大老爷批:“好事”,自允所请,遂赐官衔,立碑勒石。俾异日住持与图利者,地土不许典当,如有蹈此,指碑送官究处。”


...

清乾隆时期的云溪观,因申一元道长的主持,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已知的便有徒弟王阳瑞、金阳明、陈阳庆、吴阳典、张阳慧,徒孙王来智、申来仪、张来贵、王来裕等人。至清末民国时期,鼎盛一时的云溪观也逐渐走向凋零,在庙下文化名人王明泉老先生编写的《田萍丛书》一书中,收录有《石头怕说闲话》一文,讲的便是云溪最后一名道士石头的故事,兹附录于后。

附:石头怕说闲话

现在的庙下小学校址,是从前古刹云溪观的所在地,经我小时候还记得,内有主持师徒两个道士。师名张氏(大概俗姓张),态度森严,寡言少语,不说闲话。弟子取名石头,笨拙无能,却有一疙瘩闷劲,听从师父教训,师父嘱咐的训言,恪遵不阿,年已三十开外。张氏羽化,只余石头,孤守古庙。


严冬天气,不断有施主们到庙里烤火拉呱,石头总是热情招待,从不厌烦。但是施主们相互闲谈,石头经常不搭一腔,只陪着听他们拉扯。


一个深夜,只有朱麻子一人串门烤火,朱麻子在圈椅上靠着,双脚蹬在火盆沿上,因石头不说话,朱麻子逐渐入了梦乡。约至深夜,朱麻子的棉鞋已着了火,石头在低凳子上坐着,早已发觉,心想叫醒朱麻子说明,不知对否。朱麻子被火烧痛,醒而惊叫,石头慢慢的说:“我早看见你的鞋着火了。”朱麻子怨道:“那么你咋不早吭一声?”石头说:“师父活着时常嘱托,见施主不要说闲话,免惹是非,临死前还这样的恳切嘱咐,我是谨遵师训,故不敢明告。”


朱麻子又气又笑,“你这人,太实受了。你师父交待不叫你张长李短说闲话,戳疙瘩,免生是非。难道失火烧房,火烧眉毛,你也不敢说吗?以后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不能守口如瓶,因小失大。”石头唯唯如悟道,“啊!我记住了,领教,领教。”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庙下小学迁占云溪观,庙产土地收归教育局,石头离庙,无家可归。由种地户朱定保收留为长工,管吃管穿,待遇如自家人。石头干活踏实卖力,人人爱护,以致1959年,老死于朱定保家,衣裳木棺,安备齐全,殡葬于公茔,享年约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