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9年不给小官升职:我故意安排的!为子孙留下一个治国能臣


...

大家知道,明朝初期有“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这两大盛世自然是君臣齐心协力、励精图治的结果。而盛世的背后,少不了此人的付出,这个人就是今天要讲的明初六朝元老——蹇义。

蹇义是重庆人,原名蹇瑢,生于元朝末年,当时还是乱世,随着他渐渐长大,朱元璋也创建了明朝,并统一了天下。蹇义从小就聪明好学,是小有名气的神童,重庆知府殷哲非常赏识他,曾经评价说:“是儿将来远到非吾所及,当成就之。”

像蹇义这样早慧之人,完全有可能少年及第,可惜他少年时没有机会参加科举。因为在明朝创建之初,天下还未平定,朱元璋就迫不及待恢复了科举考试,但是进士及第者多为缺乏行政经验的后生少年,让求才若渴的朱元璋大为失望,于是在洪武五年下令停止科举。所以直到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恢复各地乡试后,蹇义才得以考中举人。次年,朱元璋恢复会试,蹇义又一举考中了进士。

...

考中进士后,蹇义步入仕途,最初自然不会得到朱元璋的关注,但蹇义是一个有想法、有才能的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蹇义几次上书言事,都非常符合朱元璋的心意,朱元璋便任命他担任中书舍人。中书舍人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书写诰敕,据《明史·职官志》记载,官阶仅是从七品,而且有20人之多。

朱元璋的眼里可是揉不下沙子,蹇义老成持重、正直诚实,让朱元璋十分满意。有一次,朱元璋问他:“春秋时的蹇叔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是蹇叔的后代吗?”当时很多人为了彰显自己出身名门,都会认同姓的古代名人为祖宗。蹇叔距离蹇义已经过去两千年,即使蹇义回答说“有可能、或许是”,也无从考证。但是无法确定的事情,蹇义绝不会随便说。所以蹇义只是向朱元璋磕头,“顿首不敢对”,并没有回答。朱元璋很喜欢他的诚实,亲笔写了一个“义”字赐给他,让他改名为“蹇义”(本名蹇瑢)。

...

按照官员考核制度,任职满3年可以升迁或调动岗位。朱元璋既然对蹇义很满意,那么3年后蹇义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升迁。但蹇义担任中书舍人满3年时,朱元璋却不让他升迁。

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明史·蹇义传》

原来朱元璋是想要重用蹇义,所以故意不给他升迁,打算让他在中书舍人的位置上做满9年。蹇义毕竟是一个年轻人,满腹的才华和抱负想要施展,却被朱元璋强行压制9年,但他始终尽职尽责,毫无半分懈怠。正是这9年,极大地磨炼了蹇义的身心,让他后来成为一代名臣。

...

就在蹇义9年期满时,朱元璋却驾崩了。建文帝即位后,虽然按照朱元璋的意思,越级提拔蹇义为吏部右侍郎(正三品),但对蹇义却十分冷落。建文帝宠信齐泰、黄子澄等人,蹇义提出的建议,建文帝都一概不理会。所以在建文一朝,蹇义一直处在政治边缘地带。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皇位。朱棣善于用人,对于蹇义这样有才能的官员,立即委以重任。即位后不久,便提拔蹇义为吏部尚书。朱棣在位的20多年时间里,蹇义是朱棣身边举足轻重的大臣。朱棣几次御驾亲征时,蹇义都奉命辅佐太子监国,“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朱棣对太子非常苛刻挑剔,蹇义经常从中调解,“帝与太子俱爱重之”。蹇义的能力和品格受到时人称赞,与当时的另一位重臣、户部尚书夏原吉齐名,二人并称“蹇夏”。《明史》评价蹇义“劳心焦思,不恤身家,二十余年,夷险一节”。

...

在仁宗、宣宗时期,蹇义作为老臣,深受皇帝信赖,“尤厚倚之”、“委寄益重”。蹇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他不仅能保持一身正气,而且还善于协调各方关系,所以蹇义每次提出的建议,皇帝和大臣们都能欣然接受,为“仁宣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宣宗特意赐给蹇义一枚银章,上面刻着“忠厚宽宏”。

英宗即位当年,蹇义病逝。英宗追赠蹇义为太师,谥号“忠定”。

蹇义为官50余年,历经太祖、建文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六朝,对明朝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然而不得不说,蹇义能有如此贡献,必定与当年朱元璋对他的刻意磨炼有莫大关系。朱元璋有识人之明,朱棣也懂得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