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对待华侨华人的政策比较研究

原标题:东南亚国家对待华侨华人的政策比较研究 ——以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为例

摘要

东南亚地区集中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占到了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八成。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华侨华人群体,东南亚各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政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国家层次来看,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政策均有所不同,一些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相对宽松,而一些国家在某些方面的政策对华侨华人较为苛刻。经过二战之后数十年的演变,至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政策大致呈现出三种情况,即基本平等宽容,存在不同的限制以及倾向拒绝和排斥。本文以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为例,来比较东南亚国家对待华侨华人的政策差异。

随着经济周期变化,关键在于行业及投资风格
Sponsored by Schroders

一、泰国华侨华人政策分析

泰国虽然与中国不接壤,但也是中国的近邻,同时也可以形象的比喻为亲戚,中国云南省的傣族与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在血缘关系上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泰国自1238年素可泰立国之后,便有着源源不断的华人移民于此,华人在较早的时候就参与到了对泰国的建设于开发当中,到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华人移民于此的数量更是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一位来自中国潮汕地区名叫郑镛的破产农民,其子郑信对泰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位具有华人血统的传奇人物带领泰国军民击退了缅甸侵略者,并有效集成了全泰的政治势力,奠定了今日泰国的版图基础,至今受到泰国人民的纪念与敬仰,并尊其为五大泰皇之首。坐落于当今泰国首都曼谷的郑王庙,便是为了纪念此人。在中泰两国长期友好交往的过程中,中国和泰国两国人民结成了深厚的友谊。从全泰国来看,华人约占其人口总数的15%,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华人的祖籍来自中国广东的潮汕地区,约有1000万人左右,也是是海外潮汕人最多的国家。同时,生活在泰国的华侨华人的处境是最好的,泰国政府出台了不少有利于当地华侨华人融入泰国社会的政策,泰国前总理察猜·春哈旺曾经说过:“泰中两国人民的关系已经亲密到了水乳交融一样而不可分的程度。”可见泰国华侨华人之地位。而从泰国的历史来看,也极大地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早期移民泰国的华侨华人所产生的影响。当下泰国的王室名叫曼谷王朝,从1782年创建以来延续至今,虽然其王室成员为泰族人,但他们都会有一个中文姓氏——郑。比如,现任的泰国国王拉玛十世的中文名字就叫做郑冕。

瞓得好,先可以提高免疫力!
Sponsored by 席梦思


...


这还是源于泰国具有华人血统的传奇国王郑信的影响,曼谷王朝的创建者昭披耶却克里(即拉玛一世)曾被郑信收为义子,在拉玛一世取代郑信而创建曼谷王朝之后,由于东亚儒家封贡体系的大背景,拉玛一世需要来自北方大清帝国的承认与册封,自称自己为郑信之子郑华,遣使于大清帝国,并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承认与册封。至此之后,泰国王室成员都会以郑姓冠以中文姓氏。

在泰国,重要经济领域的资本控制者基本都是华人。泰国华人占比虽然比其主体民族泰族人小得多,但是却掌控了泰国绝大部分的经济命脉。在对泰国产业和资本运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为泰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引起了泰国王室对华侨华人的重视,以至于华人在泰国的地位很高。在政治领域,华人的地位同样较高,虽然华人在泰国总人口中占比相对较少,然而华人几乎是包揽了泰国总理宝座。泰国自从设立总理一职以来,10位总理中起码有八位是华人,最典型的就是他信兄妹加上妹夫三人。除此之外,泰国在中央的高官以及地方的实权官员,也有不少华人,这自然对泰国的华侨华人政策有着很积极的影响,使得华人在泰国能够享受到非常好的待遇。

香港越秀信贷财务 网上预先批核 真正免TU
Sponsored by 越秀信贷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泰国对华侨华人的同化力量也是比较强大的,甚至泰国政府曾采取了一些比较激进的做法来同化华侨华人。早期的华侨大部分都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又因为文化及血缘纽带而产生的较大凝聚力(这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泰国政府为了限制这股社会力量,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作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这些政策充斥着温和与激进。比如,泰国政府曾给泰籍华人大量的政策扶持,而这些政策是华侨所享受不到的,这些举措之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华侨入籍。同样的泰王国国籍,其主体民族泰族拥有着更高的权利,泰国政府允许三代华人成为泰族,这就导致大量拥有华裔血统的人是泰族。有一些政策也相当激进。比如,泰国政府经曾禁止华侨入籍,并从教育等方面歧视华侨子女,会强制学生学习泰语,限制汉语教学时长,小学四年级以上不允许上华校等,以至于现在的泰国华人圈已经习惯用泰语交流,会说汉语的泰国华人大幅减少。但是泰国华人也不是完全被泰族化,中国的大部分节日,泰国华人也会过,婚丧特别是葬礼基本还是按中式传统礼仪来操办。但是,总的来看泰国华人已经和泰族人没有太多分别。

“庄士敦财务公司”《清数专家》 - 清走卡数冇难度
Sponsored by 庄士敦财务

泰国为何在对待华侨华人政策上相比于其他东南亚国家来说比较和善,在政治方面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泰国是一个典型的披着立宪政体的封建政权的国家,在2006年泰国发生政变之后,王室再次掌握了一些军政大权。其专制程度比较高。泰国的法律从言语到行为都限制了民众对王室的意见表达,2019年的封妃事件表明了泰国王室公开承认了泰国的一夫多妻制度。现在,泰国的合法政府很轻易地就能够被泰王指挥的军队推翻。在这样的政体结构下,泰国王室对民族主义的兴趣并不大。泰国想要的是爱国忠君的公民,谁爱泰王,谁就是泰国最好的公民。至于是不是华人,对泰王来说好像问题不大,因为见了面还是一样得跪着。除此之外,从宗教文化方面来看,泰王国是个佛教国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儒释道合流发展的产物,佛教文明也对中华文明有着较深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国文化方面的同质程度,泰国华人也就较易于融入泰国佛教文化中,被泰国的官方和民间所宽容和接纳。

【csl】免费30日5G试用 再送增值服务
Sponsored by csl.

二、马来西亚的华侨华人政策分析

马来西亚是全球闻名的华人聚居国,其在整个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的领域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民族,总人口约有741万人,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比重约为23%,仅次于第一大民族马来族。

马来西亚自建国以来,就不断实施一系列偏袒于马来人的政策,马来西亚华人在社会上受到较多不平等的待遇,这些不平等的待遇体现在政治参与、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首先,在政治参与方面,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比例虽然有23%左右,然而在马来西亚军警人员中,华人只占有1%,所以国家最有效率和力量的暴力机器之主导权掌握在马来人的手里的,也就是说,华人很难通过这类“硬资源”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地位。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诸如马来亚大学这类上了世界高校权威排行榜的公立院校,绝大部分录取名额都给了马来人,而华人仅有较少比例的录取名额。而那一部分能上顶尖公立大学的华人,都是在学习习惯或特长天赋出类拔萃的。而在社会生活方面,马来人在购房、购车及生育方面都独享较为丰厚的补贴,这都是包括华人在内的其他民族所享受不到的,加之华人在政治参与方面的程度弱于马来人,所以一时也难以改变这一系列现状。在马来西亚,其教育的一个目的是以马来语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也就是说,以汉语等其他语言为主语的基础教育学校(主要是中学和小学)迟早都会被取缔。上个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才能获得政府的津贴,于是许多中文中学纷纷改制,变为政府中学。这时,以林连玉先生为代表的华人先贤明确地提出:学习母语是每个民族的天赋人权,即使不要一分钱的津贴,也要办独立的中学。在马来西亚各届华人的不断抗争之下,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最终得以保留了,华小以及民办的独立中学、学院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在这过程中,许多华人先贤为了争取获得母语教育的权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有的华人承受了被剥夺公民权之代价或者被处以刑事关押,才获得了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

建筑及房地产学士课程 海外及本地专业认可
Sponsored by 香港理工大学


...


但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在1969年发生的“五·一三事件”。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在经济上拥有比其他民族更强大的实力,对于物质资源占有的差距加深了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矛盾,加之部分掌握实权的马来政客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利益,酿成了马来西亚种族冲突的惨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借此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且颁布了一系列对于华人而言极为不平等的法令。例如,在经济方面,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30%的土着(主要是马来人和其他极少部分的少数民族),从而限制华人在经济领域的“扩张”;在教育方面,各马来西亚高校实施固打制,要把一定的入学名额留给土着,并加强对中文教育的打压。

所以,马来西亚华人不得不面对一些滑稽而可悲的现实:虽然马来西亚华人自己创办的独立中学培养了无数英才,然而当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学府都承认马来西亚华人的统考文凭时,唯独马来西亚官方不承认;虽然马来亚大学在辩坛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在政府控制下的马来亚大学还曾经试图禁止马大的华人辩手参赛。在马来西亚,华人发展的空间较为有限,报国无门又无法自我实现,许多马来西亚华人只能选择出国发展,比如文艺工作者梁静茹,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但因为在马来西亚发展无门,只好选择去中国台湾省发展。

银行不喜欢它,但香港人成功地使用它来安全地储蓄
Sponsored by Upsmartfinance


三、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华人政策分析

在所有东南亚国家中,对待华侨华人最为激进、恶劣的就是印度尼西亚了。印度尼西亚政府长期将有关华人政策的问题视为重要且复杂的敏感话题。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华侨华人的总数接近1000万,约占印尼总人口的5%,其中90%以上的华人已加入了印度尼西亚国籍。但是对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华人进行精确的统计一直是个大问题,因为经历过两次印尼较大规模的反华排华事件之后,不少华人出去生存和安全的考虑将自身的华人身份所隐藏,这就必然导致了统计出的华人人口数量小于实际的华人人口数量。两次大规模的反华排华事件给印度尼西亚华人带来了深重的伤痛,即1965年9月30日的印尼军政府屠华事件以及1998年以袭击伤害华人为主的五月暴乱。

1965年“9·30事件”的导火索是当时军方对苏加诺总统和印尼共产党的政治摊牌,在这场政治搏杀中,以苏哈托少将为代表的军方大获全胜,苏加诺总统沦为傀儡,而作为苏加诺盟友的印尼共产党被军方进行了大清洗,包含印尼共产党领袖艾地在内的三十万党员被杀,党组织被残害,印共走向败亡。在大肆屠杀印共的同时,苏哈托同时也对在印尼的华人举起了屠刀,大约有二十万在印华人惨遭屠杀。“9·30事件”是印度尼西亚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件事之后,苏加诺统治时代结束了,开始了苏哈托统治的时代。然而,苏哈托上台后,极力利用当时的反华排华浪潮,采取更为激烈的消灭中华文化的措施,对华人实施歧视和同化政策企图从多方面将中华文化抹去。“9·30事件”为以苏哈托为首的军人政权制定、推行针对华人的强制同化政策打开了大门。

八十年代以前,苏哈托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限制华侨华人的政策,总结出来有如下方面:

1. 严格限制华侨入籍。“9·30事件”发生后,印尼各地不时会发生排华事件。为了生存的需要,有些华侨要求加入印尼籍。但是印尼政府担心华侨入籍后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1966年,印度尼西亚政府颁布了法令,即停止华侨加入印度尼西亚国籍。

2. 在社会文化方面实施全面同化政策:限制、取缔华人教育,禁止使用华语,取缔华文报刊,禁止华文书刊的进口和发行,禁止进口和流通华语录影、录音带和影片,禁止保留中国文化习俗,提倡改名换姓,华人政党和社团被明令禁止。

3. 在经济方面采取利用为主、限制为辅的政策。

到了八十年代,印度尼西亚政府改变对华侨华人政策:从拒绝华侨入籍转变为欢迎华侨入籍,利用华人发展经济,并争取选票。九十年代之后,由于中国和印尼的外交关系正式恢复了正常化,印尼对华侨华人的政策有所改善,印尼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

1. 进一步打开入籍大门欢迎华侨入籍,简化入籍手续,鼓励华侨归化入籍。

2. 社会文化方面的政策有所松动,取消禁止公共场所使用华文的法令。

3. 经济方面实行“财富分享计划”,把华人经济当作帮助原住民经济发展、平衡财富分配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但是,印尼政府的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停止社会上对华人的歧视与责难,各种言论与行动依然此起彼伏,甚至来势更猛。1997年7月,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整个东南亚,使印尼经济受到重创,引发了印尼长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方面的矛盾总爆发,进而发生了让全世界都为之痛心的黑色五月暴乱,造成了大量印尼华人伤亡。

为什么印度尼西亚对待华人华侨的态度如此恶劣?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占印尼总人口大约5%的华人控制了印尼经济总量的70%,这一结构性的矛盾让印尼人对当地华人在歧视的基础上更是仇恨,因为从事物的整体方面来看,印尼当地人的勤劳程度不如印尼华人,且当地华人也确实有一部分人在生意方面较为狡诈,占人口少数的华人垄断了他们国家的经济,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所以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当地土着们对华人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华人就成为了任人宰割的韭菜。另一方面,这也与当时中国综合国力较为有限有关,当年的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远不如现在,国防实力也不允许中国能够轻易而举的向印尼投送军事力量,所以才给了印度尼西亚右翼力量通过发动黑色五月暴乱以此来转移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值得让华人群体欣慰的是,在后苏哈托时代,印尼政府对华人政策有所调整:自从苏哈托下台后,从哈比比到瓦希德再到梅加瓦蒂,历任印尼政府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华人的处境。

通过对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华人政策对比,我们应该看到:用强制同化政策解决民族问题有着极大的隐患和极小的成功率,任何国家想要更为有效处理本国内部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团结,必须要坚持民族平等这一原则,也必须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具体到东南亚的华侨华人方面,需要通过多方努力来促进华侨华人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张坚:《东南亚华人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宋燕鹏:《马来西亚华人史 权威、社群与信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唐慧:《印度尼西亚历届政府华侨华人政策的形成与演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4 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5. 曹国军:《印尼华人华侨的教育情》,2016年。


本文作者:韦凤桂,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兴趣:中国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党史,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

本文摘自《东南亚观察》第40期

...

《东南亚观察》是海国图智研究院独家推的深度报告,聚焦东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重点国家政治经济动态,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内容,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读者提供科学、客观、理性的时事解读。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