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在儿童阅读中的作用
作文标题: 成人在儿童阅读中的作用
关键词: 成人 作用 小学一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一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uowen.chinaoc.com.cn

本日记是关于小学一年级的日记,题目为:《成人在儿童阅读中的作用》,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关于儿童,当前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由于儿童还处于成长期,与成人相比肯定存在经验以及能力上的不足。因此,成人毫无疑问地应当向儿童提供帮助。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有些人认为儿童阅读时应该由成人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对书籍进行解读。甚至于为了方便起见,许多图画书在出版之时就附上了专家撰写的《导读》,为家长提供方便。而在这些导读中,凡是谈及该书内容的,大部分都进行了“意义”上的提炼。

例如:《约瑟夫有件旧外套》的导读手册里除了介绍了美国凯迪克图画书奖、作者和译者之外,还有两篇文字——一篇是方卫平写的名家推荐《旧外套的智慧》,另一篇是宋珮写的图画赏析《无中生有的秘密》。在《旧外套的智慧》里,方卫平说:“我们在欣赏《约瑟夫有件旧外套》时,也会时时感受到它的图文呈现过程中传递出来的民间叙事特质和文化意蕴。它是智慧的。……它是乐观的。……它是充满哲理的。……而这些不同的情趣和价值,都等待着我们去一一发现和品位。”而在《无中生有的秘密》中,宋珮介绍道:本书的画面中有众多的细节,例如照片中的人物多是犹太名人、有许多犹太谚语以及关于犹太的新闻,“这些细节既展现出犹太人悠久的文化传承,又让读者窥见犹太人独特的生活智慧与幽默感”。

就我女儿5岁时的阅读体验而言,她压根儿不在乎这个故事和犹太有什么关系,甚至也根本不了解什么叫做“智慧”、“乐观”、“哲理”、“情趣”、“品位”……她最感兴趣的就是书页上的洞洞,并且惊叹于外套逐渐变成纽扣的神奇过程。因为这本书实在有趣,所以我女儿非常喜爱,翻来覆去读了许多遍。即便拿走导读手册,也丝毫不会损伤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充满趣味的画面,以及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故事情节。

——再看家长的需求

在进行亲子阅读的家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阅读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而是因为阅读很有用。即,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或者培养更多的能力。因此,这些家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并不会仅仅进行文本的朗读,而是会经常性地针对情节提问、或者为了识字等目的而采取指读等特别方式、或者会向孩子陈述书中的“道理”、或者会要求孩子能够复述出故事的原文。而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亲子阅读之后,如果孩子没有在认字、复述故事、作文等等事情上取得进步,家长还会为此感到焦虑和不安。由此可见,阅读在这些家长眼中与工具无异。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用阅读来促使孩子达到家长的要求或期望才是终极目标。而且,如果缺乏家长的帮助,孩子根本不会明白书中所蕴含的真理。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蒙特梭利有一本叫做《有吸收力的心灵》。其中提到一个观点:儿童天生就具有相异于成人的独特智慧,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使儿童可以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知识来促使自己成长。儿童有其自身的心理需求,也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和步骤。一旦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甘当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

而在我与女儿的亲子阅读过程中,有许多事例能够证明:即便在没有导读的情况下,我女儿从书本中所收获的也不仅仅是“乐趣”而已。根据我的观察,那些所谓蕴含在书中的智慧、哲理等等,会伴随着乐趣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我女儿的脑海,并且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一个晚上,5岁半的女儿在独自看完《生命的故事》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叹道:“原来生命是这个样子的啊!” 我带着疑惑问她:“是哪个样子的?”女儿一边比划一边说:就像一条河流,不停地流啊流啊。如果它是没有尽头的,就向着尽头流去。尽头那边是我们去世的地方,尽头这边是我们出生的地方……而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和她谈及这本书的内容,也不曾与她分享我对这本书的看法。然而,女儿不仅能够理解这本书的内容,而且还在表达自己的感想时使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着实令当时的我感到万分的惊奇。

当然,家长有时候也会担心孩子太过于明白书中的内容。例如:有很多家长因为心怀恐惧而不敢给孩子看《找死的兔子》这本书,因为书里全是关于一只兔子通过各种方式找死的图画。可就是这样一本漫画书,我女儿一见倾心、爱不释手,(https://zW.liuxue86.com)没多长时间就翻到页烂皮无,常常在看书时不断地发出爆笑声。有家长问我:“不怕孩子去模仿么,拿放大镜看太阳,孩子的眼睛会毁掉。这样的书会是好书?”“5岁的孩子,你知道她都会模仿什么吗?这样的童话,黑色的童话,你觉得适合孩子么?” 起初,这本书是我买来给自己看的。在女儿发现这本书并据为己有的时候,我也曾经有过类似“害怕孩子去模仿”的担心,也因此特别注意观察女儿在看书时的种种表现和反应。有一天,在听到女儿问我:“那只兔子为什么要找死呢?他都没有长成年呢!”的时候,我所有的担心都在那一刹那间烟消云散了。我仿佛就此明白了女儿对生命的热爱。

《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还说到:儿童刚刚出生就已经开始了其独立进程。在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力量在他们体内起作用,使他们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如果他的正常成长不收任何干扰,儿童就会充满活力并快乐地成长。虽然这本书是蒙特梭利关于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研究,但是我觉得她的这一理论同样可以适用于儿童阅读这一行为中。

——成人究竟应该做什么

同样也能适用在儿童阅读领域中的还有姬炤华老师在课上提出的关于美育的观点。他说家长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物质环境以及精神上自由的空间。美育如此,阅读其实也应如此。

在我看来,成人在儿童阅读过程中,有三做三不做。所谓三做,指的是要为儿童提供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以及培养阅读习惯。三不做,指的是不做考问式阅读、功利性阅读以及洗脑式阅读。

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对儿童阅读空间的塑造有系统性的描述,而且还颇为详细地就藏书、书籍的陈列方式、阅读区的设置等问题做出了具体的指导,几乎是对如何“提供阅读空间”的完美回应。

关于“激发阅读兴趣”,孙慧阳老师在课上是这样阐述的:成人承担着搭建好书与孩子间桥梁的责任。搭建的过程可以分为“坐下来、坐得住、听得懂、遇得到”这四个阶段。其中在第一个阶段,成人应当根据对孩子的日常观察,获知孩子的兴趣点并将其作为书籍与孩子相遇的切入点。根据我的亲子阅读和阅读推广经历,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兴趣与年龄、性别的关联性并不大。诸如《轱辘轱辘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这类看起来像是为男孩子创作的优秀绘本作品,同样深得女孩的心。我也知道一些打破适读年龄框架的例证:已经上小学的大小孩甚至成人仍然喜欢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鼠小弟》,或者不到2岁的孩子偏爱《桃花源的故事》、《在那遥远的地方》。当然,也有不少优秀绘本是针对特定的性别或者年龄阶段而创作出来的。例如:为女孩子创作的《小兔丝丝》、《玛蒂娜》,以及为不到3岁的低幼孩子创作的《小熊宝宝》、《蹦》等等。

而“培养阅读习惯”则是令儿童成为终身阅读者的必经途径。儿童从喜欢看书发展到经常看书,进而从经常看书发展到习惯看书,直至将阅读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个缓慢和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成人加以引导和强化,更需要成人谨慎行为而不做阻碍和干扰。

“考问式阅读、攀比式阅读以及洗脑式阅读”是我在阅读推广中最常见到的三种阻碍儿童阅读习惯养成的行为。考问式阅读,指的是成人在阅读中或者阅读后对儿童进行考问,要求儿童回答书中的细节或者进行思考,令儿童无法享受到流畅发展的故事情节或者是令儿童体验到回答不出问题的挫败和压力,从而对儿童的阅读兴趣产生致命性的打击。

攀比式阅读,指的是成人忽略儿童在阅读中表现出的个性特质而过分注重群体的共性或者其他儿童的个性,并且只以更优秀的群体共性或者他人的个性作为评判标准。进行攀比式阅读的家长,往往会因为自己孩子的阅读表现“不如”其他孩子而感到焦虑不安。例如:不如其他孩子能够通过阅读而识字,不如其他孩子能够进行自主阅读,不如其他孩子能够读大部头的小说,不如其他孩子一样喜欢较有哲理、文字优美的图书,等等。

最后,也许是形式最为隐蔽但后果最为严重的洗脑式阅读,则是指成人在儿童阅读中,过多地宣扬所谓的“意义”、“道理”,将成人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导读的方式传递给儿童。比如关于《一定要比赛吗》这本书,导读中写到:“这是一本教我们幸福的书”,因为“翻开书,一个个问题迎面而来,一共四十个问题!四十个孩子的问题,令我们深思……人生的目的真的就是要争个你输我赢的比赛?什么是幸福?塔莎奶奶幸福吗?能不能从竞争到共生?”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所以我抱着期待给女儿读了这本书,希望她看过书后能够对“能否得第一”这件事不再那么看重。然而可惜的是,我女儿虽然很喜欢这本书,但是仍然毫不犹豫而且斩钉截铁地对我说:“一定要比赛!”这句话在当时无异于给了我当头一棒并且促使我进行反思。当我了解了女儿的想法之后,我把这本书重新读了一遍。然后,我惊异地发现其实这本书只是在提问而已,根本没有提供任何答案。原来,我只是根据我已有的观念对这本书进行了有偏向性的解读。

“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你怎么理解这本书?”面对儿童时,不同的提问方式会折射出成人自身的价值观以及看待儿童的态度。而高明的成人一定会避免在导读过程中进行任何价值观的传递。这就正如孙慧阳老师所说的,尽量站在书的背后而不是站在儿童和书的中间。林文宝老师在课上提到了一本书《阅读的十个幸福》。这本书由Daniel Pennac著,里维翻译,台北高宝国际出版。书中提出了阅读的十大权利,第一项权利即是“不读书的权利”。书中也说:“教育的义务其根本就在于:为孩子们读故事,带他们进入文学的世界,教他们自由去判断世间真伪,而不管这一切是否符合书本的需求。”

因此,不论阅读推广是否如徐冬梅老师所言,是一条唯有幸运的工程师才能行走于其上的光荣荆棘路。我愿意为儿童阅读披荆斩棘,让他们循着内心的需求向着明亮那方愈行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