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造肉创业公司星期零STARFIELD获得数千万融资
[ 智能网导读 ] 星期零获得数千万融资,并且由国内一线风险投资机构和国外一线植物基与人造肉领域的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投资,这次投资事件背后内含深意,有可能中国人造肉市场以此产生新的市场格局,改变中国人造肉领域早期投资布局。 人造肉,融资,人造肉,星期零 图片来自“特定授权”

根据经纬创投微信公众号近日推送的文章,中国植物基人造肉公司星期零STARFIELD(以下简称星期零)于3月12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融资,投资方包括经纬中国、愉悦资本、美国专注于植物基的投资机构New  Crop Capital(下简称NCC)以及Dao Foods International,其中经纬中国为天使轮领投方,New Crop  Capital、Dao Foods International为天使轮跟投方,而愉悦资本为星期零STARFIELD  Pre-A轮融资的唯一投资方。

值得注意的是NCC是一家美国农业和食品科技投资机构,在替代蛋白、人造肉领域非常专注,是Beyond Meat、Memphis Meat等人造肉明星公司的早期投资者,此次投资也是NCC在中国市场的首次投资。

根据工商数据显示,深圳市星期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5月。目前星期零的主要产品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的植物型人造牛肉,在销售上,星期零目前与棒约翰、奈雪的茶等一些线下餐饮品牌推出合作款产品,也和拉面说等一些食品公司合作推出产品。

星期零表示,本轮融资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以及市场推广,接下来不仅限于牛肉,像鱼肉、鸡肉、猪肉等类别也将是研发的方向。

就目前已披露的信息来看,星期零的本次融资,是国内人造肉创业公司中目前金额最高的一轮融资。同时,投资方也是国内一线投资机构和国外人造肉和替代蛋白领域的知名投资机构。

New Crop Capital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农业和食品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专注于替代蛋白食品领域,由Bruce Friedrich、Chris Kerr和Nick Cooney于2015年成立。

其中,Bruce  Friedrich也是The Good Food  Institute(GFI)的创始人,GFI是美国一家专注在人造肉领域的创新机构,主要面向传统肉类食品的各种替代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和行业交流、咨询和营销服务,目前同时关注植物基人造肉和实验室细胞培养人造肉两个方向。

NCC最早的一支2,500万美元的基金启动于2016年,当时的投资阶段是天使轮、种子轮、A轮,金额从5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NCC刚成立就对几家后来的明星公司进行了投资,包括累计融资高达1.8亿美金的细胞培养人造肉公司Memphis  Meat,以及植物基人造肉领域的上市公司Beyond Meat(在Beyond  Meat上市时我们曾对这只“人造肉第一股”进行过解读,点击这里查看上、下)。

根据Investsize的信息,NCC在2018年12月又启动了一支1亿美元的基金,这支基金的出手金额比原来的大,但是投资阶段绝大部分还是集中于天使轮、种子轮、A轮。

根据NCC官方的信息,NCC目前已经投资超过30家替代蛋白公司,遍布全球,投资范围包括细胞培养型人造肉、植物性人造肉、植物基乳、植物基蛋,投资组合中也包括了少数健康饮食相关的服务平台,NCC的投资组合可以点这里进一步查看。

值得注意的是,NCC在这轮融资中是通过Dao Foods International对星期零进行投资。NCC是Dao Foods的创始股东,根据Vegconomist的报道,Dao Foods在成立后作为NCC在中国人造肉市场的投资收购的独家顾问。

针对星期零此次获得大额融资,有什么值得深入思考与分析的话题

①、星期零如何吸引到国内一线机构和海外人造肉专业机构的注意,并完成了目前中国人造肉创业公司中最大一轮融资?

②、如果说星期零这轮融资案例向中国人造肉创业投资市场传递出一些信息,那么又应该如何对中国人造肉创业投资的机会进行合理的判断、分析、把握?

本篇Daily文章中,我们将先对星期零这家公司进行剖析,并结合美国人造肉公司和整体品类发展的案例和一起启发,将星期零这家中国人造肉创业公司放在整个中国人造肉市场中进行探讨,对中国人造肉市场的创业投资做出一些分析、思考。

一、在中国的人造肉市场中,星期零这家创业公司是怎么做的?

整体来看,星期零经历了一些产品研发上的迭代,已经有直接推向市场的产品。目前主要基于一些合作的餐饮渠道以合作产品进行小范围的销售,也有一些与食品消费品品牌产品合作的尝试。这在整个中国的植物基人造肉领域是并不多见的。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人造肉创业技术门槛较高,公司需要前期在研发、供应链上花较多功夫,才有机会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也是早期很多人造肉公司在实际的商业化上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1、产品与研发

根据星期零创始人自述,星期零成立前,团队为了测试人造肉在国内的市场反应,在2018年10月开了一家名为“青苔行星”的植物未来餐厅,首家门店位于深圳,目前青苔行星经常处于大众点评深圳素食热门榜的第一,平均客单价约为90元。

不过是否是专门为了做人造肉而开设青苔行星,值得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开设一家具有现代风格的素食餐厅,能够帮助星期零很好的把握植物性的饮食方式以及年轻消费群体对人造肉的看法与消费态度等,也可以依托于餐厅做很多人造肉在产品以及食谱上的测试。此前我们在FoodPlus Weekly文章中就有专门分析过星期零,当时也分析了星期零值得关注的原因。

青苔行星大众点评店内推荐榜的Top 10

从大众点评的网友推荐Top 10可以看出,青苔行星虽然是一家素食餐厅,但是口味并没有一般素食餐那么寡淡,调味比较“重口”——麻辣、椒盐、咖喱、冬阴功、盐焗,而“素”主要体现在菜品中使用的植物肉、植物蛋上。

值得关注的是,青苔行星早期在店内直接售卖Impossible   Burger,菜品中使用植物蛋则来自于美国植物蛋品牌Just。这种积极引入美国人造肉和替代蛋白的产品,并融合到自有素食餐厅的尝试就当前中国人造肉市场的发展水平是值得肯定的。这一方面给予了星期零团队更好接触、搜集、分析中国用户反馈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直接有利于了解国外相对领先的替代蛋白产品,分析其优势短板,用于自己的产品研发。

在青苔行星的经营过程中,团队还发现“70%的顾客并非素食者”,且对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产品的口感口味来说,搭配其他食物作为一道菜的方式更容易被国内消费者接受。以此,团队认为“如果采用适当的方式,国内的消费者是可以被教育的”,这和我们此前分析过的Beyond  Meat的受众也是并非纯素食者而是更大众的人群内在逻辑相似。

产品研发方面,星期零官方宣称已经和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李健博士达成合作关系,李健博士的实验室团队将与星期零合作研究植物肉风味解析问题,计划在  3-6 个月之内在风味上有所突破,将植物肉产品再往前推动一步。据介绍,李健博士主要从事食品风味方面的研究,承担了 GFI 全球 14  个植物肉和细胞肉前沿课题之一,亚洲范围内仅此一人。而国内另一家人造肉创业公司珍肉同样与李健博士达成了合作关系。

对于起步阶段的创业公司而言,自己设立实验室、建立研究团队的资金和人员门槛是很高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是现在人造肉乃至食品消费品领域和一定的技术、科技进展有关联领域比较通用的做法,这点不仅是创业公司,可口可乐等一些大公司、巨头也在推动公司外部的研发创新合作。

根据NBT的报道,2019年9月星期零推出1.0版本人造肉,通过提取植物蛋白以及香精香料模拟牛肉口感,制作植物基肉丸、肉碎。2019年12月,“星期零”又推出2.0版本人造肉,去除香精,主打天然植物蛋白风味。

星期零的产品采用红甜菜调色来模拟肉的血色。而国外的产品中,Beyond  Meat的产品采用甜菜根中的红色色素;Impossible  Foods使用大豆血红蛋白(即血红素)作为色素添加剂,这种含铁分子能赋予肉类味道和香气,Impossible的产品也评价为是目前市面上人造肉产品中口感口味最接近真肉的。

2、供应链与生产

供应链和生产方面,根据36kr的报道,星期零宣称拥有五条人造肉生产线,年产量可达  20,000  吨,生产全流程均采取自有方案,在大宗采购的条件下(团队没有表示具体的量需要到多少),星期零“目前的产品生产成本介于猪肉和牛肉之间”,在推向市场时不会太受价格制约。同时根据36kr报道,星期零的原材料来自于素食大公司鸿昶生物(系台湾老牌的素食原料供应商松珍的大陆公司),而此前也有相关报道表明鸿昶将入股星期零。

背靠产业几乎成为国内人造肉企业标配,除了星期零外,珍肉的人造肉月饼也是由国内豌豆蛋白企业双塔食品提供植物蛋白原料(此前双塔也发布公告将和珍肉战略合作)。在目前人造肉创业公司面对供应链、研发、资金等众多门槛的时候,与行业大企业,尤其是上游大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之前双塔和珍肉的战略合作框架,双方将在植物蛋白肉领域合作与创新,并尝试进行联合市场开拓、推广及产品营销。可见合作不仅限于原材料供应,可能会涉及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层面。原本以原材料供应为主要业务的产业链上游大公司,通过和人造肉消费品创业公司的合作,其在资金、供应链等方面积累的实力,有机会通过这种合作进入到产品端甚至销售端,推动中国人造肉消费市场的一些变化。

目前市面上的植物基人造肉的产品中,原材料主要有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两种,豌豆蛋白具有营养成分更丰富、避免胀气、价格相对稳定等优势,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的主要原料都是豌豆蛋白。

根据锌财经的信息,国内的许多食品的副产品都是豌豆蛋白,比如粉丝,因此产量比较大。这些副产品可以通过设备提纯用于制作植物肉,对比国外,国内植物基人造肉企业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珍肉的首批植物肉产品就是通过与粉丝企业合作,在粉丝企业较多的山东地区完成生产。这个成本上的优势,相比起国外的企业目前的产品的定价(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价格竞争力),国内这些公司或许有一定机会基于成本控制,通过较低的价格来教育市场。

3、渠道与市场普及

而在渠道方面,目前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等美国人造肉领域比较领先的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线下餐饮渠道是人造肉当前阶段一个重要的求点。也可以看出包括超级零在内的国内的人造肉创业企业也正在往这个方向尝试。

Impossible Foods一直主打下线餐饮渠道。而早期主打零售渠道的Beyond Meat,2018年餐饮渠道相较于2016年增长了868%,贡献了Beyond Meat 42%的营收来源;在2019年餐饮渠道已经超过了零售渠道,占比51%。

星期零植物肉产品上市后,首先与奈雪展开合作,于奈雪全国旗舰店梦工厂上线了Starfield-未来汉堡、Starfield-绿星汉堡和Starfield-墨西哥肉沫卷。此外也有与北京网红餐厅ZeroGo、上海网红餐厅悦璞食堂、肠粉餐厅红荔村、知名披萨餐厅棒约翰合作推出菜品,详情请见下表的归纳。

星期零的线下餐饮渠道拓展,有西式也有中式,有网红餐厅也有大众快餐店,还有新式茶饮烘焙连锁,而且都是以单独推出合作款产品的方式进行。可以看出团队还是具有一定的线下业务BD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团队的产品体验是得到了一定B端渠道认可。

按照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国外“前辈”经验,从素食餐厅、高端餐厅入手,逐渐发展规模更大的连锁快餐餐厅和平价餐厅,是人造肉逐渐教育、打开市场的一个路径。其中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和汉堡王、卡乐星、肯德基等知名连锁品牌的合作案例也告诉我们,在这些渠道推出特色联合产品,不仅有利于品牌营销和消费者教育,也有机会借由部分门店、区域的成功经验,拓展到更多连锁门店,快速打开市场。

相较于餐饮渠道,人造肉品牌和产品要想进入大众零售渠道,并在这些渠道和场景扎根下来,目前难度更高。Beyond  Meat目前靠持续的研发、供应链投入不断优化产品体验,并以Beyond  Burger等符合美国大众消费习惯的产品,在沃尔玛等大众渠道生存下来。而在中国市场,普通消费者很难直接在大众零售渠道买到相应的产品。

目前中国创业公司的一个通常的尝试是在电商进行试验。包括上市公司金字火腿等在小米等电商渠道发布产品,以及珍肉此前在天猫发布的限量产品(目前已经下架),其中香港公司Omnipork相对较全面,也是常规上架产品。

而星期零的思路,则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019年12月底,星期零联合众多知名餐饮品牌发起“未来停泊站”的品牌嘉年华活动,星期零在展会上展示了与拉面说合作推出的重庆小面与意式肉酱面。此外,星期零与江南粽子企业中华老字号储老大合作推出人造肉为原料的粽子,大胆选择在中国传统食品品类,融入人造肉材料。

依托有一定基础的食品创业品牌或是老字号品牌,将人造肉元素适度融入到这些品牌先有的产品形态中,并借助这些品牌自己有的渠道、用户基础推向市场。这种做法相较于一开始花大量的资金、人员一个个铺渠道,显然更体现了中国创业公司的灵活性。

整体来说星期零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在人造肉发展滞后的中国市场,目前已经有一定的商业化进展,综上总结下来有下面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1、产品上,选择植物基人造肉路线。植物基人造肉是目前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一种产品路线,也有不少现有的产品、供应链可以参考。目前美国的植物基人造肉已经大体走过初期研发阶段,进入市场拓展、研发提升、供应链优化并行阶段,相比较之下细胞培养人造肉还处于实验室突破阶段,需要攻克如何降低成本以及大规模生产、食品安全等难题;

2、研发上,星期零与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合作,利用外部R&D资源,其中与李健博士在植物肉风味解析上合作,后者是亚洲少有的GFI全球植物肉前沿课题的研究者,星期零在研发上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植物基人造肉已有的技术水平;

3、供应链上,和素食大公司鸿昶生物合作,除了在原材料供应上直接利用老牌公司的基础、规模效应和质量优势,参考国内珍肉等其他创业公司和大公司合作案例,这种合作还可能会涉及到产品、研发甚至推广层面;

4、渠道上,重点和一些线下餐饮连锁品牌合作,用合作产品的形式先小范围在市场上推广,同时也和一些食品消费品公司合作,进入一些零售场景。这种做法门槛更低,也可以相对低成本地积累反馈、教育市场;

5、团队具有线下植物基餐厅经验和基因。团队在2018年10月开了一家名为“青苔行星”的植物未来餐厅,并将Impossible Foods、JUST等美国替代蛋白产品大胆融入菜品,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反馈和对领先品牌的感知。

总的来说,星期零在中国的人造肉创业公司中,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这主要体现在目前有了直接面向市场的产品,且通过线下餐饮、食品消费品品牌联名合作等形式快速推到了一些场景中,进行了一定的小范围试验。同时,团队此前线下素食餐厅的基因和经验在品牌、产品塑造和消费者感知上,也是加分项,加上目前也整合、利用了一些外部的供应链、研发资源,整体在中国人造肉创业公司中,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化优势的。

但也要看到,星期零仍然是一家十分早期的创业公司。即便是在做人造肉这件事情上,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没有一款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且经得起验证的终端产品,目前也没有足够的稳定渠道来支撑未来高速增长,且公司研发实力相对较弱,导致产品上的突破预期不明确。

二、中国人造肉市场的创业投资:行业发展关键点与创业公司判断逻辑

上面我们从星期零这家公司出发,对基本面和业务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将星期零这家公司放在中国市场中,结合了美国人造肉市场和玩家的一些情况对比,进行了讨论。

在36Kr近日关于星期零融资的报道中,作者也提到了愉悦资本、经纬中国、New Crop Capital等本轮投资方,相关投资人对星期零及人造肉市场的一些判断和理解如下:

1、愉悦资本提到了对“运用创新的技术”,“以更高质量的食物改善中国人的餐桌结构”的方向看好,并认为“星期零的人造肉建立在扎实的研发基础上,有更好的味道、口感和营养成分,吃饱、吃好、吃健康,在这个领域做了有成效的探索”;

2、经纬中国则提到了“替代蛋白的供给变革了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非常看好替代蛋白在未来的潜力”,认为“星期零作为这个领域的领先企业,产品迭代速度快,所生产的植物肉在外观和风味上,与真肉近乎一致”;

3、在全球替代蛋白投资上颇有经验的New Crop Capital则直接表示“我们相信植物基作为肉类替代品在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

从这些机构的一些投资逻辑中,可以看到对中国植物基人造肉、替代蛋白市场未来发展的普遍认可,以及在这个对方向的判断逻辑,即这些机构对于赛道中相对领先、质地好的标的的判断思考:产品是人造肉创业的关键要素,通过优秀的产品、研发和供应链能力,推出在口味、营养、健康等个方面有优势的人造肉产品,在当下中国人造肉市场构成竞争力。

那么,从创业投资的角度进行思考,怎么判断人造肉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逻辑,这背后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对于相应的投资机会,又应该怎么思考和把握?

我们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先研究清楚下面2个问题:

①、人造肉在中国的发展想象空间到底有多大,人造肉最终能发展成什么样的市场,其中重要的市场发展推动因素是什么?——这里探讨的是对人造肉这个赛道的判断和逻辑。

②、对于中国市场而言,人造肉创业公司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怎么对一家中国人造肉创业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准确判断?——这里则探讨的是对赛道内公司的判断逻辑。

这里特别说明的是,当前人造肉市场发展的两个大流派——植物基人造肉和实验室细胞培养人造肉在产品研发、供应链发展程度和商业化发展水平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各自在未来想象空间、以及实现这些想象空间需要的时间预期上也有不同。

本文我们重点探讨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星期零等一干中国人造肉创业公司对应的植物基人造肉市场,以及其背后对应的植物基替代蛋白市场。以下提到的人造肉市场等相关探讨,若无特别说明,均特指植物基人造肉。

对于目前在产品落地、商业化进展更加初期的实验室细胞培养人造肉的相关分析和思考,则可以参考我们去年在食品创投洞察的系列Daily文章,将会在近期发布在食品创投洞察 by FoodPlus的公众号上,敬请关注。

在我们去年发布的《关于人造肉:发展,想象空间,结构性机会,以及在中国的创业投资思考》Insights文章中,我们对植物基人造肉市场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植物基人造肉要突破市场发展天花板,需要从素食等小众饮食趋势驱动的垂直市场,发展成面向大众肉类甚至蛋白质消费市场的一种新的选择。

因为,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人造肉要发展成一个规模足够大、天花板足够高的市场,就必须思考走向大众化——也就是如何替代传统的肉类市场这个核心问题。

对此,无论是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美国人造肉领域中相对发展较快的公司,还是星期零等中国创业公司,在产品层面的思考路径都比较相似——通过研发、供应链投入,把以大豆蛋白为主要原料的植物基人造肉做到尽量“接近”传统的肉类产品,这里包括了产品的口味、体验、营养,也包括了价格。

然而,从实际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植物基人造肉要“替代”传统肉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人造肉和植物基食品市场消费基础相对较好的美国市场为例,目前营收规模最大的品牌——已经上市的Beyond Meat,尽管营收在2016年以来经历了超过100%高速的复合增长,其2019年全年的业绩也仅2.97亿美元。

相较而言,泰森食品2019年的营业收入为424.05亿美元,Beyond Meat目前的规模仅为后者的0.7%。体量的差异一定程度揭示了目前市场覆盖面的差异性。

尽管人造肉公司在今年来吸纳了大笔资本,但从整个肉类的消费端来看,消费传统(来自动物的)肉类消费仍占据绝对优势,且短期内难以撼动,这暗示着至少从当下来看,植物基人造肉要“替代”传统肉类打开品类天花板,在消费端还没有出现结构性的变化机会。

当前,人造肉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小众市场。那么,从早期投资的角度来看,对于这个方向的投资判断,主要基于对市场未来增长的预期——人造肉市场在中国增长基数小,在资本的推动下,有一定比例的增长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这个方向更重要的发展预期,是中国的人造肉是否有机会借由一定的发展因素推动,迎来自己的结构性爆发?如果有机会,这些导致结构性变化的机会点在哪儿?又如何把握?

这种市场的结构性发展,按照未来一定发展时间的长短和阶段,有下面两种预期:

1、如果从中短期的未来(3-5年以内)来看,人造肉发展成一种在健康营养、口味体验、甚至文化意义等方面具有特色的消费选择与饮食文化,抓住一部分对这些属性更加重视的群体进行不断拓展,有机会发展成一个大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新品类;

2、如果从中长期、长期(5-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视角来看,中国人造肉市场最终的想象空间提升,还是要来自对传统肉类的“替代”,或者说,发展成一种更优质、更主流的蛋白质选择。这需要在整体产品体验、价格等各个方面和传统肉类相抗衡,且要形成自己的突出优势;而供应链效率提升、市场培养教育方面,作为一个发展历史很短的品类,则还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但一旦实现这些突破,人造肉可能直接进入万亿肉类消费市场的竞争中。

从中短期来看,中国人造肉的早期投资,很多地方其实并没有美国市场那么“性感”——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美市场端的差异,导致人造肉在中短期未来发展预期有很多不同。

确切来说,健康、天然、社会环境等考虑,已经发展成为美国食品饮料消费的一些相对普遍的要素,植物基消费趋势近年来在美国大众消费市场也有一定的发展。甚至我们可以从植物蛋白饮料在美国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植物基冰淇淋、植物基酸奶的快速发展,以及这些创新产品、品牌背后反映的消费需求中推测,植物基替代蛋白趋势在一些主流品类中已经有了部分验证。这些市场底层的消费因素,构成了人造肉在美国具有相对良好的发展土壤的核心。

这些消费者对植物基背后健康、天然、生态社会环境的认可和理念,目前在中国还没有渗透到大众消费市场中。这背后有消费水平发展的高低的问题,也有消费文化历史的因素。也就是说,人造肉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适宜生长的土壤,没有找到大众市场消费者购买人造肉的合理理由。

所以,中短期的人造肉市场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实际消费需求上找到面向中国消费者的可靠产品价值。从目前中国市场的消费基础来看,当前人造肉的价值点不在于社会、生态环境优势(这些理念短期内在中国不具有大众消费层面的普适性),而在于通过植物基人造肉在健康、安全、营养、口味综合体验和一定文化意义要素上的特色塑造。

从当前中国市场的可能性来看,人造肉的价值塑造关键,在于把产品本身的一些特点,从健康、营养、品质等方面进行塑造,构成一种消费选择。这种选择,可能会现在一线城市的一部分更加注重健康品质的人群中得到拓展、渗透。而这部分人群的价格敏感度相对低、对新生事物接受度也较高,这对于短期内人造肉成本较高、推广有一定门槛的情况也比较适宜。

同时人造肉在一二线城市普及,结合在欧美成为一种逐渐走向主流的饮食,这两个因素结合到一起,有可能在中国掀起一波新的饮食文化潮流,如果这种新的饮食文化潮流能够被带动起来,也会加速中国人造肉的普及以及市场渗透率的提高。

从创业公司角度,这种塑造,不仅对研发、供应链和产品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也需要创业公司在品牌塑造、消费者沟通,以及具体到渠道选择、合适的场景摸索上做出适当的判断。

如果一家中国的人造肉公司,在下面一些地方有意识、并有自己的尝试且做的还不错,这家公司就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1、研发上,针对人造肉的口味体验、营养结构、安全性和健康性有意识在进行提升,并且通过自建或者合作的方式(比如和知名的食品高校研究所、商业公司研究机构、食品调味工业研究机构甚至烹饪机构等合作),有足够的R&D资源和能力可以支撑起这种提升。这些是构建起人造肉在短期内有机会走向较大市场的基础;

2、产品上,除了基本的口味、营养、品质提升,需要找到一个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形态,这背后需要较好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感知能力。美国人造肉普遍采用的肉饼、肉沫设计是符合美国家庭肉类消费习惯的形态,在中国基础不同。中国人造肉如果能在健康、营养、品质、美味的基础上找到有中国特色、品类基础好、且能强化这些特点的品类形态,则会推动这个市场的想象空间。其中人造肉的零食、以人造肉为材料的3R食品和方便食品值得考虑。

3、渠道和销售上,找到适宜人造肉的特色场景。不可否认地,餐饮渠道是人造肉在中美当前阶段的重要渠道,依托餐饮、尤其是连锁品牌餐饮,推出一些具有特色的人造肉产品,确实能推动人造肉的市场教育和销售提升。但同时,中国的人造肉公司也需要思考在产品形态创新的基础上,在零售渠道推出相应产品的可能性,从而才有可能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其中,依托健康、品质、美味、营养的特点,找到更多直接面向消费者做面向一些垂直人群(如男性、儿童、女性、运动健身人群)等角度进行塑造,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4、市场营销、品牌塑造和消费者互动上,依托健康、品质、美味、营养的需求,先从一部分消费者的健康、品质生活方式的打造入手,把人造肉产品和人造肉品牌往积极、时尚的生活方式、理念角度打造,有助于在当前阶段推动人造肉消费在中国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中的落地。

从更长的时间来看,人造肉在中国的市场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和美国市场是一致的——在万亿肉类消费市场中,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而这种预期的可能性,来源于下面一些因素的推动:

1、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带动人造肉长远优势的显现。人造肉在前期通过健康、品质等产品特点,以及一些重点的场景、品类找到落地机会后,基于市场需求推动,在供应链规模、效率上有较大提升空间,从而带动人造肉成本降低、同时技术研发投入和突破,也有机会在提升体验的同时降低成本,和市场端需求彼此形成正循环。而当前较高的研发、生产成本则是人造肉推向大众市场的重要阻碍,这些因素因为规模化逐渐解决后,人造肉走向大众市场的产品基础将逐渐具备。同时,人造肉采用植物材料,本身的成本是比传统肉更低的,在供应链效率提升的基础上,这种长期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有机会对传统的肉形成价格/品质双重优势,从而推动这种替代关系的发展。

2、中国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和消费理念的变化,带动人造肉的消费需求提升。美国当前的消费水平发展和背后已经形成的消费理念,可以作为中国之后发展的一个参考。在整体消费水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消费者在饮食消费中的生态、环境、社会关注会进一步加强,这些理念又会让植物基人造肉相较于传统肉类的价值优势凸现出来,带动人造肉需求的提升。

3、资本的推动和催化。从美国人造肉整体市场的发展来看,资本确实起到了非常直接的作用,尤其是从人造肉玩家在技术突破、供应链建设及市场教育层面的资金需求来看。如果排除资本基于未来增长可能性对人造肉的看好,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完全基于有机增长和市场爆发可能性来实现人造肉品类的发展,整体周期会长很多。

对于上述第三个推动因素,既是一种可能性,又是一个现实角度不确定的问题。目前中国的人造肉领域的投资,整体还处于早期投资阶段,这种不确定性,其实是针对整个市场而言的。对应的,中国人造肉创业投资市场是否会出现自己的”Beyond  Meat“?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由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们自己判断、给出,以及交给时间了。

从国内一些早期投资机构的基金年限和背后对回报的时限需求,未来的短期内(3-5年左右时间)通过现有的资本化后的业务打法,在产品符合上面我们提到的中短期产品定位和方向后,塑造一家高成长性(主要是从业务增长速度的角度)的人造肉消费品公司,是存在可能性的。

但在这基础上,人造肉市场真的在中国生根落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需求(哪怕只是先从一部分人群开始),并逐渐走向大众,无论是目前中国人造肉创业公司,还是准备正式进入中国的Beyond Meat等外来公司,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定性的答案。

虽然存在长期预期,但中短期市场的不确定性较高,也看不到清楚的爆发预期,这或许是中国很多投资机构在人造肉上还没有出手的一个现实考虑。我们在2019年上年就陆续跟一些国内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有过交流和讨论,他们对人造肉领域的关注是十分积极的,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国内有披露的投资案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星期零的这次融资,在整个中国人造肉创业投资市场传递出一个非常积极且重要的信号——入局的不仅有经纬、愉悦等知名机构,New Crop Capital这样的长期关注人造肉的海外专业机构也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出手了。

这种信号可以视为中国人造肉创业投资的一种信心传递。当然,信号的另一面,还有资金的入场,至少从星期零的立场来看,在接下来1-3年左右的时间,有资金在研发、产品、供应链和市场层面做一些事情,其中一些可能是Beyond  Meat这些”前辈“走过的路,另一些则需要这家年轻的创业公司自己在中国市场摸索。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智能网,经智能网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